APP下载

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效果研究

2014-07-25陈建新汶希李霞秦琴刘刚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康乐广州市体育锻炼

陈建新 , 汶希,李霞,秦琴,刘刚

(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440100;3.西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效果研究

陈建新1, 汶希1,李霞2,秦琴3,刘刚1

(1.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440100;3.西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构建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是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残障人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与专家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残障人群进行康乐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并据此拟定了广州市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选取广州市越秀区试点进行12个月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既有利于残障人的康复,提高体育人口数量,又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康乐体育;残障人;模式;构建

随着世界各国残障人服务模式和观念的不断改变,我国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也应随之变化。面对我国庞大的残障人口,构建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社区体育、实现社会融合和公正公平的重要内容。然而,尽管近些年,国家颁布了《残障人保障法》、《残障人体育工作十五实施方案》等有关保障残障人权益的法规和政策,但是由于我国残障人基数过于庞大,仅靠政府的努力难以满足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的需求,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需要探索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协同推进的模式和机制。文章结合文献与专家意见,通过设计问卷对广州市残障人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据此拟定了广州市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通过试点研究证明,一个有效的残障人康乐体育机制和模式,既有利于残障人的康复,还可提高残障人口素质,帮助残障人回归社会、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共享和谐社会。

1 广州市残障人社区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广州市越秀区、白云区、黄浦区等六个行政区内普通残障人参与社区体育康复活动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文献资料主要源于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书生之家等文献资料库中关于残障人康复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以及广东省残联、广州市残联、体育局等相关统计资料,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1.2.2 调查访问法

本文采用实地考察的方式,直接访问、咨询了广州市残联、社区委员会负责人,获取了广州市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调查过程中专门设计了“广州市社区中残障人体育锻炼抽样调查表”和“广州市社区中残障人体育锻炼课题联络员专题调查表”两份问卷调查,分别提出了13组需要调查的问题。为了确保问卷的内容和结构的效度,文章通过心理测验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r=0.8312,表明具有高信度。

1.2.4 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是目前统计学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广州市残障人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了300人作为样本展开数理统计,并根据上述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本次研究共回收287份调查表,回收率95.67%:在287份调查表中,实际有效问卷为269份,占回收问卷的93.73%,并对回收的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此外,对负责本次调查的联络员也发放了一份“广州市社区残障人体育锻炼联络员专题调查表”,该调查结果反映了广州市残障人社区体育宏观管理的现状。

2.3 研究结果

2.3.1 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广度

统计结果表明,被调查的269人中有172名残障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3.94%)参加过体育活动,但是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统计标准,其中仅有102位(占被调查人数的37.92%)调查对象属于体育人口,这一比率仍然偏低,说明尽管广州市经济较发达,但残障人体育基础还是较为薄弱。

2.3.2 不同类别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情况

为了获取不同类别残障人参与体育活动情况,本研究根据肢残、聋哑、盲人、弱智、精神病和综合残障等六大类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肢残人和聋哑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比率要明显高于其它类别。大多数肢体残障人不同程度保持有身体活动的能力,有部分人甚至可以利用普通人用的体育设施进行体育活动。因此,体育活动条件相对方便。聋哑人参加体育活动比其他残障人都方便,基本上正常健康人的体育活动方式,他们都能参加,其体育人口比例也较高,已接近我国正常体育人口的比例。然而,需要专门设施和专人帮助、指导的盲人、弱智等残障人,体育人口比例就明显小了。

图1 各类残障人体育人口状况

2.3.3 文化程度对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

被调查的269名残障人中,小学文化程度有83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残障人有186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体育人口仅有7人,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体育人口有52名,其比例明显高于小学文化程度的残障人。为了检验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本研究将初中及以上教育作为受过较高层次的教育,小学及以下则作为未接受过较高教育,以此为基础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结果表明不同教育层次的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表1 Group Statistics

表2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2.3.4 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

准确掌握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是构建科学、有效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机制的关键。在本调查中参加过体育锻炼的172人中,有87人是以健身为目的的,占参加过体育锻炼总人数的50.6%;以康复为目的有39人,占22.7%,以娱乐为目的的有21人,占12.2%;其他目的的25人,占14.5%。这一结果反映出大多数参与体育活动的残障人都是为了强身健体。

2.3.5 残障人体育锻炼方式与场地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残障人的体育活动方式非常单一,主要集中在做操、跑步、游泳、打乒乓球等方式,同时也说明当前政府部门欠缺探索适合残障人的体育活动方式,而在场地选择上残障人主要考虑了方便性,主要集中在社区、学校、家庭、体育场馆等地方,所以社区管理负责人应当更加关注残障人群体体育活动需求,尽量考虑体育设施、体育场所的方便性,以吸引更多的残障人参加健身锻炼。

2.3.6 残障人体育康复的管理和规章制度

通过调查发现,广州市管理残障人体育康复工作主要是在市体育局的群体处协助下由残障人联合会文体宣传处负责,但是这些部门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残障人体育比赛方面,关于残障人体育康复的规章制度仍很不健全。

2.3.7 残障人体育康复工作的经费来源

从调查情况看,广州市残障人体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依赖政府的专门财政拨款,以及残障人体育过程中得到的一些企业赞助,对开展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的经费十分稀缺。

2.3.8 影响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原因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残障人都愿意而且热爱参加体育活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有很大一部分残障人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通过分析可知,影响残障人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缺少经费;其二,缺少适合残障人体育活动的场所、专用设备和器材;其三,缺少残障人锻炼的专人指导和组织体育活动的骨干。

3 广州市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构建

图2 广州市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基本框架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广州市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社会化的工作原则,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统筹安排,并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制定政策,规划,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次,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虽然广东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省份,但是由于残障人口数量非常庞大,所以在开展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短时间内康复机构在数量上和规模上的发展,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有限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后是康复对象主动参与的原则。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的发展需要残障人树立自我康复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残障人的自我训练。根据上述原则,本研究提出了一套以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指导体系、工作服务体系组成的广州市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

3.1 组织管理体系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开展社区残障人康复健身的基础。由于我国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是一项非常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多方共同参与,所以在组织结构上,需构建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委员会和体育活动站等涵盖多层次的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组织管理机构,以形成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主体、活动站为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全面负责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果和质量。综上所述,该管理体系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其一,建立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的专业人才库,同时构建社区残障人的完整健康档案,该档案应包括残障人体质检测数据、相关健康状况评价等信息,积极探索适合残障人的体育锻炼方式,科学执行残障人体育康复健身方案,以充分提高残障人的体育锻炼的效果;其二,为残障人提供体育锻炼咨询、技能培训、体质检测等常规服务,并对负责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指导员进行定期培训、指导,研究开发个性化的残障人体育康复健身训练方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残障人体育锻炼方式进行调整,评估不同残障人运动方式的效果;其三,采用多途径、多手段为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计划展开宣传工作,营造社区全民体育康复健身的良好氛围,并定期组织社区范围内的体育康复健身活动,以鼓励残障人积极参与社区内组织的各项康复健身活动,提升残障人对体育锻炼的积极认识;其四,负责社区残障人运动场地器材的管理和体育场馆的租借,有效整合残障人体育锻炼场地资源,以解决目前社区体育健身场地缺乏和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

3.2 技术指导体系

技术指导体系具体内容包括负责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技术指导、康复指导员工作的培训与管理等项目。技术指导体系是保证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效果和质量的一项关键因素。在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模式中,残联康复中心、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是技术指导体系主要组成部门,而且这些部门通过依托残障人康复中心可以为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提供技术和业务培训方面的支持,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则可以为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方式设置和研究开发提供指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全面开展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过程中,市级残联康复中心对培训社区康复指导员的业务技能和残障人康乐体育训练计划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残联康复中心需要定期为从事残障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指导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3.3 工作服务体系

工作服务体系是以社区为中心,为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服务和康复训练正常运行提供具体工作运行方法和机制的核心系统,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社区康复指导员对整个社区范围内开展康复需求调查,掌握社区内残障人体育锻炼的需求,并为不同残障人制定个性化的体育锻炼方案,即社区康复指导员通过充分掌握残障人的运动需求及在行动、运动方面的障碍程度、运动能力和体力等数据,为残障人制定康复健身训练的运动处方;另一方面,社区康复指导员要及时了解残障人体育康复的效果,以及残障人通过体育训练有了哪些提高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为接下来调整体育训练计划,使残障人看到自己的训练成果,以提高他们对训练的兴趣和自信心。

4 广州市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的实证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的有效性,本文选取广州市越秀区作为开展残障人体育康复工作的试点,进行了为期十二个月的实验研究。

4.1 调查对象及方法

根据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制定调查内容提纲,对广州市越秀区开展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并采用咨询、问卷问答、实地观察等调查方法获取实施信息,然后进行综合评定、统计分析。

4.2 评价内容

4.2.1 政府对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的重视度

实验前区政府对社区残障人康复工作比较重视,但其在工作主要集中在康复医疗服务,而且缺乏如何开展残障人康乐体育活动制度,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也未纳入政府工作具体目标。本研究提出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模式后,越秀区政府部门立即依照该模式构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并联合本地高校相关专业建立了技术指导体系,而且还组织专业人才为从事社区残障人体育康复工作的负责人进行了技术和业务培训,组成一套完整的社区残障人体育锻炼训练服务体系,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善。

4.2.2 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开展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随着越秀区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的不断推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开始主动参与社区体育锻炼。实验一段时间后,为了考察实施效果,调查人员再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向越秀区范围内发放了《试点社区中残障人体育锻炼抽样调查表》共100份,调查对象中一共有88名残障人参加过社区体育锻炼活动,几乎是广州市平均比例的两倍,而按照我国体育人口的统计标准计算,调查对象中有54位残障人属于体育人口,也远远高于广州市的平均水准。为了检验上述调查结果是否有效,本研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上述调查结果进行检验,具体内容如表3、表4、表5所示,数据表明该模式对推动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表3 配对样本T-检验描述统计量

表4 配对样本T-检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表5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4.2.3 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的社会效益

残障人社区康复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事业,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营造一个相互关心、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社区氛围,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社会融合、公正公平。在越秀区政府和社区负责人的同意下,调查人员通过座谈方法对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推广后产生的社会效益情况进行了调查,座谈会访谈对象都是来自社区范围内的街道负责人、普通群众和残障人。座谈过程中,无论是街道负责人,还是普通群众、残障人都认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存在身体功能障碍的残障人而言,积极参加社区体育锻炼活动是康复的基础和手段,同时通过和健全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帮助残障人克服自身自卑心理,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获得生活、生存信心,进而真正融入社会,享受健全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4.2.4 残障人参加康乐体育后的效果

评估残障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康复效果是检验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反映社区残障人康复工作质量,以及社区组织管理、计划实施、资源利用是否正确的重要内容。由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残障人自身体质和健康情况不同,导致其康复效果也会有很大不同。因此,社区负责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的指导人员应尽量采用简单、实用、具有共性的评估指标或方法来考察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康复效果,如以残障人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作为评估标准。本研究选取广州市越秀区某社区范围内,肢体残疾患者作为康复效果评估的试点,考察参与本模式指导下体育锻炼一段时间后的实际效果,通过调查可知,该试点社区满足调查标准的对象人数一共有12人,占整个试点社区残障人总数的52.17%,具体评估步骤和内容如下:

首先,确定评估指标。

为了体现评估效果的公平性和评估方法的简便性,以准确、科学获取残障人体育康复效果,本研究选择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大领域作为评估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效果的评估指标,同时在上述三个大项评估指标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制定出了十三项具体的细化指标,详细内容参见表6。

表6 肢体残疾社区康乐体育健身评估项目

其次,评分依据

在评估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评分依据和评分标准,具体评分是根据肢体残障人完成上述评估指标动作、活动程度和范围分为3个等级进行评判(见表7)。

表7 评分依据

最后,效果判定

本次调查通过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根据上述评估指标和评分依据对肢体残障人康乐体育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整体性的评估,以判定其末期康复效果,并将康复效果分为显著、有效、无效三个等级,康复效果判定具体方法、评分表和评估效果见表8、表9、表10。

表8 效果判定

表9 某社区肢体残障人康乐体育健身评分

表10 某社区肢体残障人康乐体育健身评分统计结果

表8、表9、表10的实验调查结果表明,在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模式的指导下,试点社区参与调查的肢体残障人通过一段时间的社区体育康复锻炼后,有33.4%的调查对象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有效为58.3%,总有效率达到了91.7%。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参与社区康乐体育可以让绝大多数残障人获得较为良好的康复效果。

5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5.1.1 根据本文对广州市残障人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可知:第一,参与调查的269人中,有172人曾参加过社区体育锻炼,而只有102人真正符合我国体育人口统计标准的体育人口,占37.92%;第二,关于不同类别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肢体残疾和聋哑类残障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类别,而且受过较高教育的残障人也明显高于受过较低教育层次的残障人。第三,健身和康复是大多数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残障人的体育活动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做操、跑步和游泳等几种方式,体育锻炼活动场地也局限在社区场地、学校和家庭。第四,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在开展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过程中,存在重残障人体育比赛,轻社区健身、财政拨款少等问题。第五,缺少适合残障人体育活动的场所、缺少适合残障人体育活动的设备器材、缺少技术指导与咨询机构等等是影响残障人参与体育健身最直接的原因,这些与从课题联络员调查表反馈结果基本一致。

5.1.2 通过本调查可认识到,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是开展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虽然广州市相关部门对社区残障人康复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长足的进展,但今后如何顺应形势,使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仍需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普通大众的共同参与和实践。

5.1.3 试点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模式可以适应广州市残障人数量大、分布广的状况,对改变残障人体育锻炼观念、融入正常社会、构建和谐社区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利用该模式还能够给残障人带来良好的康复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体育人口数量,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手段。

5.2 对广州市开展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的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广州市开展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5.2.1 大力宣传残障人体育的理念

树立和宣传残障人体育的理念是推动社区残障人康乐体育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本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政府管理部门普遍存在重残障人体育比赛,轻残障人体育锻炼健身的意识,而且政府相关部门、媒体、普通群众都对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这些是影响残障人主动参加康乐体育的关键因素。因此,广州市开展残障人体育,必须大力宣传残障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经常组织开展各种适合残障人的体育活动,以帮助残障人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理念。

5.2.2 构建残障人体育康复基层组织

面对数量庞大的残障人群体,仅靠政府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通过构建基层残障人健身体育组织是推动残障人健身体育康复工作的重要手段,即通过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在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依托社区基层组织,就近开展残障人康乐体育活动。由于基层组织更能了解和掌握残障人的实际需求,所以通过组织基层残障人体育协会或俱乐部对促进残障人参与体育锻炼往往能获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5.2.3 加强残障人康乐体育的硬件建设

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器材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残障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实际问题。因此,政府部门今后要加大残障人体育康复的支持力度,为残障人提供更多免费开放的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地,同时还要根据残障人体育锻炼的实际需求和特点,研究开发和增添更多符合残障人体育锻炼需要的锻炼方式和设施器材。

5.2.4 构建多渠道的社区残障人体育健身经费来源

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是保障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虽然政府部门已经为残障人体育康复设有专门的财政拨款,但有限的财政拨款是远远无法满足当前残障人社区体康复育工作实际需求的。因此,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工作必须要拓展筹资渠道,构建以财政拨款、福利彩票、企业赞助、社会捐款为主的多种形式经费来源,甚至还可以建立残障人体育基会会,使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工作可以得到更有保障的经费来源。

5.2.5 加大残障人体育康复工作的专业人才培训力度

残障人社区康乐体育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保驾护航,当前现状迫切需要加强对各类残障人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活动方法、手段的研究,并开发适合残障人的体育锻炼方法,以帮助残障人更加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康复效果。因此,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社区残障人康复指导员是今后开展残障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相关高校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过程中应增加指导残障人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

[1] 徐佶. 新的体育视角: 休闲体育——兼论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的关系[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3)

[2] 孙金蓉.日本残疾人体育活动动向初探[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1)

[3] 朱琳. 广州市残疾人健身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 3)

[4] 侯金涛,徐佶,侯泽月. 从广州亚残会看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12,33(4)

[5] 苗新见.残疾人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D].南京大学,2012

[6] 徐成立,田静.我国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9(12):11-12

[7] 孔凡,袁峰,王美春.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22 (2): 145-146

[8] Taylor,S.J.On choice.TASH Connections,2001,27(2):8-10

[9] Heller,T.,Miller,A.B.,Hsieh,K.Eight-year follow·up of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n well-being of adults with develops mental disabilities.Mental Retardation,2002,40(5):366—378

[10]王文平.社区融合理念下山西省残疾人康复体育模式的构建研究[D].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11]尹军.我国城市社区残疾人体育健身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4(11): 37-39

[12]王涛,侯晓辉.残障人体育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3)

[13] 郝晓岑.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中社会排斥与社会责任的博弈分析[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6)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n Community Recreation and Sports Mode of the Disabled People

CHEN Jian-xin1, WEN Xi1, LI Xia2, QIN qin3,LIU Gang1
(1.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ports Health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06,China; 2.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440100,China;3.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4,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ty recreational sports system for physically challenged citizens caters for sports service development of not only China's communities but also the physically challenged people. This thesis goes through the present scholarly scrutiny on this issue, surveys by questionnaires the situation of the recreational sporting of the physically challenged people in Guangzhou and develops accordingly a community recreational sports system for Guangzhou's physically challenged citizens. This system is again experimentally tested at Yuexiu District for a span of 12 month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munity recreational sports system can benefit the recovery of the physically challenged people, encourage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exercises and facilitate the further execution of the National Body-building Plan.

recreational sports; physically challenged people; system; establishment

2013-09-18

陈建新(1981-),女,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与残疾人体育

G80

A

1007-323X(2014)01-0027-06

猜你喜欢

康乐广州市体育锻炼
康乐年华15周年 感恩有您一路同行
麓湖春天观景
会计信息如实反映程度对财务弹性政策选择的影响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康乐桥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岗位需求的邮轮康乐课程开发与设计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