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优化探讨

2014-07-24郑旭媛

茶叶 2014年1期
关键词:茶农茶叶供应链

郑旭媛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中国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优化探讨

郑旭媛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本文对目前中国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类型进行归纳,得出分别以茶农、合作社和企业为核心利益主体的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并对其各供应链环节载体联结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进行阐述。结合茶叶供应链实际运行情况,文章重点从茶叶产品的经济学特征出发,推导出“品牌企业+返租基地+合作社+茶农”的供应链组织模式并对其设计依据、运作原理、优势及可行性进行探讨和总结。

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经济学理论

1 引 言

近年,中国茶叶供给快速增长,规模以上茶叶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茶叶企业)从2000年到2009年,由315家增加到1334家[1]。尽管茶叶供给能力提升,但优质茶叶供应明显不足,我国茶叶供给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2012年4月11日,国际非政府环保组织Greenpeace发布的一份针对中国地区的《2012年茶叶农药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国内9家知名品牌的18种茶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2]。而消费者在茶叶的需求上,相对于价格、服务、包装等指标,品质已成为选择的首要标准。可见,优质茶叶有效供给和潜在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究其根源,这与我国茶叶供应链布局不合理有关,生产主体分散、弱小、工艺落后,经营主体过多、分散、龙头企业少,导致形成茶叶供应链畸形的利益格局。茶农处于薄利环节,为保证收成只能多施农药。茶商占据供应链中厚利环节,缺少向上游扩张的利益驱动,生产原料基本靠收购,导致来源错综复杂,也难以保障质量。因此,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与茶叶供应链利益格局调整成为当下茶叶供应链管理关键问题。供应链管理强调通过有效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实现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使得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忽略任何参与者的利益都有可能导致供应链管理低效率,低效率的供应链又很难保证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茶叶(Adrie,J.,2005)[3]。因此,在社会对茶叶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新形势下,打造高效率的茶叶供应链需要探寻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制。

针对茶叶供应链存在问题,供应链主体、政府及学者皆在探索中国茶叶供应链的改进方式,大多数论著是静态总结茶叶供应链模式的基本特征和适宜发展条件(杨春,2006;李晋中,2010;尚娜等,2011)[4][5][6],鲜有针对茶叶产品特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因此,本文将对当前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进行梳理,结合茶叶产品的经济学特征,对目前供应链组织模式优劣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判断,以期探寻提升中国茶叶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竞争性的出路。旨在保障茶农利益,规范茶商行为,也为政府扶持茶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意见参考。

2 中国茶产业供应链的组织模式类型

2012年7月,笔者走访浙江新昌中国茶市、松阳浙南茶叶批发市场,福建安溪中国茶都批发市场,深入访谈部分茶农、茶叶批发商,茶叶生产经营型企业业主,茶叶协会工作人员。将访谈实际情况与前人总结的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相结合,归纳出目前中国茶叶供应链体系结构(见图1)。联结供应链参与主体的组织模式按核心利益主体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图1 中国茶叶供应链体系结构Figure 1 supply chain system structure of Chinese tea

2.1 以茶农为核心利益主体的组织模式

该供应链组织模式以茶农活动为核心,随着茶叶加工技术与加工机械的逐渐普及,不少茶叶产区的茶农选择自家加工或以茶叶作坊的形式将茶叶加工环节内部化,并自行去批发市场上销售,实现产加销全流程。或者由运销商收购,经批发市场等零售终端进入消费环节。

在茶农为核心利益主体的组织模式中,供应链各环节组织载体之间大多以纯粹的市场交易相联结,茶农具有文化程度低、安全意识差,谈判能力弱的弱质特征,大多数茶农与运销商的交易时口头合约,约束力低,交易价格随行就市,不确定性高。而对运销商来说,茶叶数量多但高质量名优茶少,为逐利也只好销售好坏掺半的茶叶,久而久之,使得茶叶市场总体质量水平不高。

2.2 以合作社为核心利益主体的组织模式

该供应链组织模式以茶叶合作社活动为核心。通过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将茶农横向联接起来,茶农在自家种植鲜叶后以契约方式交给合作社进行统一加工,茶叶多在批发市场直接销售,形成一般的“茶农+合作社”组织模式,目前大多数的合作社联结茶农方式属于这种组织模式。有些合作社拥有品牌,如苏州东山古尚锦碧螺春茶叶股份合作社,让农户以土地折价入股,全面实施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和清洁化加工,拥有厂房、仓库、清洁生产流水线、茶楼等,统一品牌销售,在高档碧螺春茶市场占有一席之位。形成紧密型的“茶农+合作社”组织模式[7]。安溪的珍田合作社也是如此,除了茶农入社,还有运销企业、加工茶厂、经销商参与其中,全力打造“安珍”、“珍田阁”等茶叶品牌。

合作社为核心利益主体的供应链组织模式中,合作社起到维护茶农利益、提高茶农谈判地位,为茶农开展服务的作用。并对茶叶产业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技术水平、保障质量安全起到促进作用。但中国的茶叶合作社多数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规模偏小,自身的可持续运转机制不规范,在短期内难以做大做强,在组织茶农进行大规模科技投资和市场创新上存在困难,一定程度制约合作社提升产品品质和拓宽销售市场。

2.3 以企业为核心利益主体的组织模式

该供应链组织模式以茶叶企业活动为核心。以茶叶加工、运销企业为主,围绕茶叶的生产、销售,与茶农实行有机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常见的模式有“企业+茶农”、“企业+合作社+茶农”及“企业+基地+茶农”。“企业+茶农”模式是茶叶企业通过事先签订购销合同,并为茶农提供生产资料与生茶技术指导,从茶树品种选育、化肥农药控制、茶园技术导向等方面保障鲜叶质量。这种在目前较为普遍。“企业+合作社+茶农”模式是企业通过与合作社签订购销合同,收购合作社集中统一加工后的毛茶。“企业+基地+茶农”模式,是深入茶叶产地建立茶叶基地,雇佣茶农或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让茶农服务于基地,充分利用产供销一体化优势,以应对日渐提高的国内外茶叶市场准入制度。如北京的“吴裕泰”、“张一元”,福建的“天福”、浙江的“华发”、江苏的“三万昌”等,皆在茶叶产地建立规范标的准化茶叶基地。使得“企业+基地+茶农”模式应用逐渐变广变强。在零售环节上,部分企业通过各地建立专卖店来突出自身茶叶品牌,也有少部分企业通过茶叶批发市场、超市、茶馆或茶楼等渠道销售给消费者。部分企业还在自家官方网站上开辟网络商城,通过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中山国饮在2009年就成立了尚客茶业纯电子商务运营公司,天福茗茶、华翔苑、八马茶叶等传统茶叶大鳄业均挺进B2C平台。

以企业为核心利益主体的供应链组织模式中,与茶农实行有机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由企业直接带动茶农,形成具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特性的经济共同体。但该组织模式中以短期契约为依托的组织模式较多,契约年限短,而合同中的例如保护价格等调整很频繁。而违约收益经常高于违约成本,所以存在企业和茶农随时解约的风险。茶农由于自身弱势,难以预期市场形式与企业行为,不能通过契约来处理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问题。且合同条款偏向于企业利益,使得茶农常觉得吃亏。此外,企业难以通过契约监督茶农行为,使得茶农“搭便车”行为屡屡发生,企业监督成本大幅度上升。

3 基于茶叶经济学特性的供应链组织模式优化推导

当今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中,以茶农、合作社、企业为核心利益主体的组织模式各有优劣,想要探究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的优化方法,需从茶叶产品特性,市场特征入手,辅助经济学原理,对目前供应链模组织模式存在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趋势进行探析。

3.1 茶叶的经济学特征

3.1.1 茶叶自然特性导致的高资产专用性与特殊交易机理 茶树的生长周期一般几十年,为多年生作物,不易于灵活调整。因此,从新制度经济学[8]的观点来看,茶园经营的资产具有很强的资产投入专用性,且该资产转作他用的成本高、转置价值低。因此会出现,当茶叶销售差时,茶农出于利益权衡将会让茶园荒芜。茶叶对季节有很强的依赖性,对茶农来说是茶叶是“靠天吃饭”的作物,例如清明前气温低,在此期间发芽数量少,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更少,且这一时期的茶叶内含物丰富,营养价值高,因此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茶鲜叶具有时效性,需及时采摘并立即加工,否则会影响茶叶品质与价值,还会影响后续鲜叶的生长。这意味着茶叶加工地需靠近茶园,以便在最佳时间内进行加工。

再是,鲜叶的易腐性赋予茶农鲜叶交易的特殊性。假设一个茶叶市场,茶农在市场上销售鲜叶,有两个茶叶加工者A和B,加工者A先以价格PA向茶农出价,若茶农此时交易,则获利RA=(PA-CVx)Q-FC,Q为交易鲜叶数量, CVx为生产数量Q鲜叶的平均可变成本,FC为茶园固定成本平摊到各年的量。但由于茶农在价格信息了解上的不对称,也还未选择其他销售者,加工者A就会趁机压低鲜叶价格到PA′。此时茶农会选择寻找下一个交易者加工者B,B以价格PB与茶农交易,若此时交易,则获利RB=(PB-CVx-C(T))Q-FC,C(T)为茶农在搜寻交易者B时,鲜叶由于易腐性造成的损失,为单位重量鲜叶所增加的成本。若茶农未与B成交,而是考虑PA′,基于:

RA-RB=(PA-PB-C(T))Q

那么,只要PA′>PB+C(T)且PA′≥CVx时,茶农就会以PA′与A交易鲜叶。由于鲜叶时效性,一时就有可能一个价,使得寻找加工者B的C(T)很大,此时,任何PA

因此,鲜叶的特性决定了茶叶市场交易中,茶农属于劣势地位,而茶叶加工者则可因为茶农的专用型投资而获得准租金:PA-PB或PA′-PB。在不断的交易过程中,农户的理性是逐渐提高的,他们将理性地预期到加工者的行为,在受到加工者机会主义伤害后,为避免下一次的压价,茶农不得不将加工内部化。但即使如此,毛茶的价格无法标准化,使得售毛茶的茶农对价格信息的了解也严重不足,茶农在获得价格信息和搜寻合适交易对象时仍有很高的信息成本较高,在面对中间商时,仍会出现鲜叶交易时重复博弈的过程。

3.1.2 “小生产、大市场”导致的买方垄断局面 茶叶种植生产具有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双重属性,我国茶园星罗棋布,仍是以一家一户生产为多,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难以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应对自然天灾与市场风险,越来越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国内市场与出口贸易。在交易主体数量上,从事茶叶种植的茶农数量远多于中间商数量,市场格局已形成销售垄断局面,由于买方不可能出现独家垄断,因此称为买方中等程度垄断,但这种垄断结果不利于茶叶的生产。

用经济学来解释此现象[9],用MCD与MRD分别表示茶叶收购中间商的边际费用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S为茶农的茶叶供给曲线。完全竞争时,市场供求均衡点E所决定的价格与交易量应该是P与Q,但是茶叶市场已呈现买方垄断现象,即是由中间商的MCD=MRD所决定的交易量Q′与S曲线的焦点E′所决定的价格P′进行交易。由于P′

3.1.3 茶叶多分级造成的供需弹性差异 茶叶品质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使得茶叶等级分类繁杂,大体分为低中高档,但期间界限模糊。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表示,低档品消费会随收入增加而减少,高档品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茶叶产品呈现出了该经济学特征,低档茶如大宗茶需求弹性高于名优茶中的中、高档茶。茶叶对低收入群体,其需求是富有弹性的,但茶叶对于消费者来说并非必需品,消费量有限,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茶叶需求将缺乏弹性。而中低档茶(500元以下)的消费占内销茶叶市场的比重较大,约为85%(吴晨,2008)[10]。从供给上来说,茶叶价格上涨,刺激茶农积极性,扩展茶园面积,表明茶叶的供给弹性大,呈现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局面(李道和,2008)[11]。由蛛网模型理论可知,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时,市场受外力干扰下会偏离均衡状态,非均衡状态的市场价格在对下一期的供给量变动产生影响,使得实际价格和产量上下波动幅度越来越大,以发散方式远离均衡点,呈现“发散型蛛网”模型[12]。茶农总以当前的市场价格为准,预期来年的收益,从而陷入“蛛网困境”,产量增加,收入减少,适应不了市场变动速度,最终日益退出市场。当供给减少,茶叶热销时,又一哄而上,而茶叶生长周期长,资产专用性高,茶农经不起“折腾”。

3.1.4 茶叶质量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 中国茶叶分类繁多,质量特征及其复杂,还未能用仪器进行检测分级,大部分通过感官对茶叶色香味形进行评定,存在一定模糊性与歪曲性,未形成标准化。使得市场上高低质量茶品皆有,消费者难辨。

Sh曲线与Sl曲线分别代表高、低质量茶叶的供给曲线;Dh、Dl曲线分别代表高、低质量茶叶的消费者需求曲线,D∂代表平均质量茶叶的需求曲线。在茶叶市场上,由于消费者对茶叶品质信息了解不完全,就以平均质量来定位市场上茶叶的质量,这就使得高质量茶叶需求曲线Dh下移至D∂,对低质量茶叶需求曲线Dl上移至D∂。结果就使得高质量茶叶的交易量从Q1减少至Q2,低质量茶叶的交易量从Q3增加到Q4,此时,市场上充斥着低质量产品,这就是由于信息不完全导致的逆向选择所致。因此,茶叶市场上呈现商家以次充好、漫天要价,消费者买茶战战兢兢、无所适从的乱象。

3.2 茶业供应链组织模式优化推导

根据茶叶经济学特征,结合中国茶叶供应链组织模式现状,笔者作出如下供应链模式优化推导。

3.2.1 企业带动基地的必要性 如上文所述茶叶的自然特性赋予了茶叶交易特殊属性,茶农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主要有:茶树种植管理决策成本、搜寻交易者和价格的成本、不断更换交易对象讨价还价的成本、交易不及时造成茶叶价值损失的成本、茶叶资产专用性产生企业机会主义导致的茶农损失。企业在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主要有:原料不足对生产加工限制造成的损失、搜寻优质茶叶的成本、茶叶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虽然企业和茶农可以通过单纯收购契约来减少茶农的种植管理决策成本和企业的原料供应不足产生损失,但同时,也增加了交易对方违背契约产生的损失和产品质量不稳定带来的企业损失。且农户有偷懒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企业要为此付出高昂的监督成本,企业也无法分清质量产量的下降有多少事由农户不作为造成的。因此单纯的“企业+农户”模式无法治理交易不确定性和保障产品的品质。

因此,出于降低交易成本、保障原料安全的考虑,由企业建立茶叶基地,对茶园进行连片生产,统一提供树苗、农药、化肥等农资、产中技术服务以及茶园基础设施,统一进行加工保证加工技术与品质,进行标准化生产是个好的选择。如今,还有一种“反租倒包”的形式值得推广,企业联合村集体把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成茶叶基地,将基地分片承包给自愿的茶农经营,并与茶农签订茶叶收购契约,种植期间给承包户有偿或无偿提供农资和技术,企业还给予茶农一定的管理费用,还给予施肥、打药、采茶等劳工费。茶农有了固定收入,且大大减少了市场交易风险。“反租倒包”相当于具有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双重属性组合,能同时治理茶叶交易和劳动要素交易,以约束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乔瑞庆,2012)[13]。企业通过控制土地这一农户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后,商品契约就能够支配劳动要素,使得劳动要素交易得到有效治理,从而企业能够控制茶叶的产量与质量,以使得商品契约得到履行,使得茶叶交易得到有效治理。

3.2.2 合作社协调的必要性 企业建立基地形式虽然能够减少交易不确定性,保障茶叶质量,但是对于茶农在来说,在与企业的合作协商仍处于弱势地位。企业凭借资金、组织、规模、信息优势等,借助看似合理的契约条款侵占茶农的利益,例如价格剥削。而茶农在面对企业的违约侵权等行为时,由于不高的文化程度、浅薄的法律意识,资金的匮乏,也没有能力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企业在制定合同条款时也可能更多偏袒企业的利益,有意削弱契约对企业的约束力。因此,企业与茶农的合作交易仍多是地位不对等的交易。而合作社能够提高茶农谈判地位,维护茶农利益,合作社牵头人往往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或者能够雇佣专业人员进行法律指导。合作社将茶农紧密联合在一起,以更强的交易单位出现在市场。

对于企业来说,由于茶农数量多且分散,收集茶农各种信息的成本很高,同时,很难了解到实际情况。而若能与合作社进行合作,就可避免这一情形,因为“真正的合作社所依赖的不仅仅是理性思维还有理性情感”(Holger Bonus,1998)[14]。合作社与茶农的沟通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能够降低企业直接经营基地的成本和减少企业监督茶农生产的费用。若委托合作社进行管理与信息沟通,能够为企业减少很大的监督成本与信息交换成本。

因此,茶叶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缓解企业与茶农之间利益矛盾,弥补“企业+基地+茶农”形式的不足,实现利益共享、组织自律。合作社在茶农、企业之间扮演一种纵向协调的角色,具有其必要性。

3.2.3 品牌与地理标志支撑的必要性 茶叶质量难标准,且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难以抉择。Berry(2000)在公司品牌研究中表示,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强势品牌能让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降低消费者感知的货币风险、安全风险和社会风险[15]。那么消费者在对质量难分辨时,就会倾向购买带有品牌标志或地理标识的茶叶。因此,品牌与地理标识能深度挖掘消费潜力,也保证茶叶流通的顺畅,优质供应链需要品牌与地理标识做支撑。而品牌与地理标识效应也需要茶叶质量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来实现,因此,企业主导的高组织程度供应链模式是强化品牌与地理标识效应的保证。

3.2.4 “品牌企业+返租基地+合作社+茶农”模式的意义 买方垄断的茶叶市场呈现“发散性蛛网”型模式,供需与价格频繁波动,市场供需长期失衡。按照蛛网定理解决供需不稳定主要通过两方面:一是优化供给,二是加强流通。当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已不仅是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而更该是生产组织模式、市场流通系统结构、价格形成机制与思想观念的调整。“品牌企业+返租基地+合作社+茶农”模式,以企业为主导,有效保证产前产后的质量与销售,是传统茶农自产自销与“合作社+茶农”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品牌企业+返租基地+合作社+茶农”模式,还解决资产专用性导致的交易双方投机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减少交易不确定性,合作社以保障茶农利益为出发点,作为纵向协调者,同时也降低企业的监督成本与信息成本。该模式是对“企业+基地+茶农”及“企业+茶农”模式的优化补充。

4 推导供应链优化模式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品牌企业+返租基地+合作社+茶农”模式虽具有众多优势,但是要横跨产前、产中、产后所有环节的一体化,实现供应链全程掌控,无论在资金还是控制力上对企业都有很高的要求,少数大型企业可以实现,甚至目前有些大型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也与该模式日益相似,但是对于数量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该模式就几乎是不可能模式。

既然中小型企业资本不足,实现一体化“有心无力”,那么就专注于各自所擅长的环节,例如生产型企业专注于种植环节,注重良种培育,甚至开拓新型杂交品种,提高种植技术,保障茶叶品质与安全;加工型企业专注于加工技术,尤其我国茶产业目前加工环节薄弱,技术落后;销售型企业专注销售渠道的开拓与稳定,致力品牌建设与品牌传播。使得各类型企业最大化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但倘若中国遍地开花的中小型茶叶企业各自为政,则仍无法改变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技术低下、卖茶难的现状。芝加哥学派认为,兼并是企业实现外部增长的基本途径,兼并的结果能让社会资源从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企业向具有较高生存能力、效率高的企业转移,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16]。将供应链各环节上的企业进行兼并,有利于企业控制力、技术、利润、管理效用的提高,风险的降低。专心致志、集中资源强壮供应链各环节。待某环节某些企业在控制力与资本都具备条件时,为实现供应链安全与利润最大化,可再向环节上下游延伸,逐渐实现供应链上纵向一体化。

因此,对于有条件的大型茶叶企业来说,“品牌企业+返租基地+合作社+茶农”模式是个可选优方案,对于不具备条件的中小型茶叶企业密集地区,先纵向分离,让各个环节主体专注各自环节,进行横向整合兼并,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纵向一体化整合,逐步采取“品牌企业+返租基地+合作社+茶农”模式。

5 结 论

中国茶叶当前供应链呈现出分别以茶农、合作社和企业主为核心利益主体的组织模式类型。茶农为核心利益主体模式中茶农能自由生产,但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性;合作社为核心利益主体模式中提升了茶农的地位,降低交易风险,但市场拓展力差,难以做大做强;企业为核心利益主体模式中保证茶叶质量、降低交易对象搜寻成本,但随时有毁约的风险、稳定性差且监督成本高。

茶叶产品具有以下经济学特征:茶园及加工厂具有高资产专用性特征;茶鲜叶的易腐性使得茶叶交易重复博弈,收购商获得一定准租金,茶农缺少提高质量与数量的动机,市场已呈现的买方垄断市场,使得买卖双方地位日益悬殊;茶叶市场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陷入蛛网困境,使得茶叶市场价格与产量波动频繁;茶叶市场质量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造成市场以次充好,消费者无所适从。

“品牌企业+返租基地+合作社+茶农”模式可对现行组织模式进行优化补充。出于降低交易成本、保障原料安全的考虑,只有企业才有条件进行基地建设带动标准化生产。“反租倒包”相当于具有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双重属性组合,能同时治理茶叶交易和劳动要素交易,以约束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茶叶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缓解企业与茶农之间利益矛盾,弥补“企业+基地+茶农”形式的不足,在茶农、企业之间扮演一种纵向协调的角色;品牌与地理标识能深度挖掘消费潜力,也保证茶叶流通的顺畅,优质供应链需要品牌与地理标识做支撑;缓解供需与价格频繁波动,市场供需的长期失衡。

对于有条件的大型茶叶企业来说,“品牌企业+返租基地+合作社+茶农”模式是个可选优方案,对于不具备条件的中小型茶叶企业密集地区,先纵向分离,让各个环节专注各自环节,进行横向整合兼并,待条件成熟后,再进行纵向一体化整合。

1 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 Greenpeace. Pesticides: Hidden Ingredients in Chinese Tea:1-20http://www.greenpeace.org/eastasia/publications/reports/food-agriculture/2012/pesticides-chinese-tea-report/,2012.

3 Adrie J.M.Beulens,Douwe-Frits Broens,Peter Folstar,Gert Jan Hofstede.Food safety and transparency in food chains and 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challenges,Food Control,16,481-486.

4 杨春.四川茶业分析与茶业供应链管理对策.农村经济,2006,10.

5 李晋中,徐仲溪.我国茶叶产业化及发展综述.茶叶通讯,2009,4.

6 尚娜,孙炎,吴玉震.云南普洱茶业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及其优化.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

7 秦中春.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一种选择——基于苏州市古尚锦碧螺春茶叶合作社改制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7,7.

8 [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的分析范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9 [美]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

10 吴晨.消费者改变市场:中国可持续茶叶需求分析研究报告,2008年.

11 李道和.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博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 乔瑞庆,任大廷.“反租倒包”中的交易类型及其契约治理.经济与管理,2012,1.

14 Holger Bonus.作为一个企业的合作联合会:一份交易经济学的研究.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 Berry,Leonard L.Cultivating service brand equity.Journal of t 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 (1):128-1381.

16 J·弗雷德·威斯通等.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Discussion on organization mode optimization of Chinese tea supply ch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ZHENG Xuyu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This study summarized the types of organization mode of Chinese tea supply chain, like the organization mode respectively with farmers, cooperative and enterprise as the core benefit main body of tea supply chain, and elaborated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various supply chain link carrier and the interest distribution mechanism.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ea supply chai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economics characteristics of tea products, derived "brand enterprise + leaseback base + cooperative + tea farmer" organization model. The design basis, operation principle, advantages and feasibility of this optimized organization mode were discussed.

tea; supply chain; organization mode; economic theory

2013-10-14

郑旭媛(1988年-),女,福建省南平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TS272.5;F307.12

C

0577-8921(2014)01-030-06

猜你喜欢

茶农茶叶供应链
《茶叶通讯》简介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早春茶”开采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香喷喷的茶叶
快乐的小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