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应该教什么
2014-07-24王耀松
王耀松
一、问题的提出
此次活动前,在探讨《长亭送别》怎么上时,大家见解各异,有人认为戏剧板块选取《长亭送别》是很有深意的。首先是剧情美,情节生动;其次是人物美,张生与崔莺莺才子佳人,天作之合;还有语言美,唱词工整生动,情景交融,不一而足。由于每个人的喜好、观点、经验不同,在赏析《长亭送别》时的视角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同,如:李娜老师认为,《长亭送别》是一出关于爱情、关于离别的戏曲,能给人如此强烈的冲击,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技巧功不可没。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她主要通过“品味鉴赏曲词表情达意的技巧,感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崔玉老师则认为,对文本核心内容即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是解读文章的首要任务,其次才能读到如何使感情打动人心,即抒情的手法。
以上两位老师的理解并无不当之处,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是按照各自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的,可谓各具风采,也基本实现了同课异构之“异”。而且像《长亭送别》这样具有丰富内涵和众多表现手法的文本也不可能用一节课时间,穷尽所有方面。
那么,戏剧文本究竟应该教什么?我认为,首先要理解戏剧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只有抓住其本质、核心,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有针对性。
百度词典关于戏剧的解释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尽管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话剧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但作为戏剧却有其共同点,即通过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构造情节,塑造人物,吸引观众。“戏曲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把一段充满着矛盾冲突的故事,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一个剧本要激起并保持观众的兴趣,造成悬疑的氛围,主要依赖“冲突”。“一般说来,戏剧冲突表现为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同一角色内心诸般欲望的冲突、角色与其环境的冲突、不同意念间的冲突。”(王一川《文学概论》)可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真正灵魂。
二、《西厢记》的情节和戏剧冲突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代表,它所反映的戏剧冲突是丰富而复杂的,一方面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落后、虚伪的封建势力,另一方面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勇于冲破封建樊篱的叛逆力量,二者之间是反对封建门阀观念、藐视封建礼教和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与维护门阀利益、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二者之间形成主要的正面的冲突,但在莺莺与张生、红娘之间也有性格上的矛盾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由顾忌猜疑、矜持和不信任造成的,封建伦理的负担也是造成紧张冲突误会的原因,这是次要的矛盾。正是这一连串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线索,呈现给读者的是有血有肉、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使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西厢记》的情节正是由这样的矛盾冲突向前推进、形成高潮,最终走向大团圆的结局的。其情节推进是这样的:①惊艳—借居—隔墙酬韵(聆吟)—搭斋(附斋);②围寺—悬赏—解围(退贼)—请宴—赖婚—月夜听琴;③寄诗—闹简(赖简)—酬简;④私会欢爱—拷红—许婚逼试—长亭送别—草桥惊梦;⑤张生中榜—郑恒骗婚(争艳)—崔张完婚。在这样的情节发展中,矛盾冲突交错展开,互相制约,有时冲突表面化,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有时又以潜在的状态制约着剧情的发展,从而展示复杂的人物性格,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张生的忠厚、懦弱、傻气、痴情;崔莺莺由内向、含蓄、曲折隐约进而勇敢而坚定地追求爱情;红娘在老夫人、莺莺、张生中间所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善良、热情、爽朗、泼辣;老夫人的威严、专制、多变等。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情节发展,也就没有人物形象的塑造,没有塑造人物的多种手段的运用。
三、《长亭送别》中的戏剧冲突
《长亭送别》是在崔张私会相欢以后,被老夫人察觉,拷问红娘,红娘“痛斥”老夫人无信,老夫人被迫许婚,但又引用“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相府家规,对张生逼试,而为张生设宴送别。这折戏主要表现莺莺痛别离、恨功名、怕被弃、念羁旅的思想感情。显然,作为《西厢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游离于矛盾冲突之外,笔者认为其矛盾冲突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崔莺莺与老夫人之间有冲突,并且这冲突是当着老夫人的面直接表现的。这显示了莺莺倔强的反抗性格,不仅表现了自由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这一世俗观念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思想内容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其深刻性在当时是很难得的。莺莺与老夫人的矛盾还体现在她对张生的爱情,囿于封建礼教和家长权威而不能直接表达,因而更显得曲折幽深,温婉动人。“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不能尽情倾诉衷肠的痛苦溢于言表。这种冲突还表现在人物动作上,当大家就坐,老夫人嘱咐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后,莺莺把酒坐下,且“长吁”;夫人说“小姐把盏者”,莺莺不得不在夫人面前“把盏长吁”说“请吃酒”,一连串的长吁短叹又表现了莺莺在忍受着离别带来的痛苦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其次,在这折戏中莺莺与红娘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莺莺对红娘不理解自己在离别前的心理状态而产生的抱怨。在红娘看来,老夫人已经许婚,今日设宴为张生送行,还有普救寺的长老在场,作为相国之女,怎么也得梳妆打扮一番,她无法深切体会到莺莺在离别之前“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莺莺所有的只是“熬熬煎煎的气,昏昏沉沉的睡”“重重叠叠的泪”,那种愁苦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在宴会中,红娘从关切的角度说:“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汤水。”莺莺说:“红娘,什么汤水咽得下!”此时此刻,美食佳肴也“尝着似土如泥”,饱受离别煎熬的莺莺已食不知味,“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何尝不想吃),只是“恨塞满愁肠胃”,对封建礼教之恨、功名利禄之恨占据了她全部的思想,这也非红娘所能理解。
再看崔张二人矛盾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一是在席上莺莺所见,这一方面写在老夫人、长辈面前张生同样忍受离别的痛苦,而不敢也无法表达的情状,体现莺莺对张生处境的理解、同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张生性格中的软弱,莺莺对张生不敢反抗的些许埋怨。她何尝不希望张生能勇敢留下来厮守一生呢?二是在老夫人、长老回去后,莺莺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可见她对情的执着,她要的就是相守相伴。而张生却说:“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这显然不是莺莺所希望的。但对张生来说,爱情固然是重要的,但金榜题名、荣归故里对一个有追求的士子来说也是必需的,何况他正是去求取功名的路上,在普救寺巧遇崔莺莺的。因为追求不同,就引发了崔莺莺被抛弃的担忧,而且始乱终弃在封建时代并不鲜见。因而在临别时,莺莺除了对张生路途衣食住行关切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对自己爱情前途的关注,一再叮嘱。越是关照得深切,越是对自己的前途把握不定,担忧之情不能自禁。
由此可见,在《长亭送别》这折戏中,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和次要矛盾冲突是相互交织、贯穿始终的。
四、景物描写与戏剧冲突
我们还发现本折戏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文本中有许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美唱词,那么景物描写和戏剧冲突是否有关系呢?一般地说,在戏剧中人物内心生活的吐露,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这种方法使没有具形的、构成人内质的情感获得了外化。戏曲利用时间空间制造了戏剧性的紧张,时空景物在戏曲中是人化的自然。常常利用人与自然对话的方法,让观众看清人物的思想,看到戏剧冲突的内容。可见借景抒情在文中也是戏剧冲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莺莺一上场就说:“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可见暮秋天气加重了她的离别忧愁。“自古逢秋悲寂寥”“伤春悲秋”历来是中国文学作品的主题,《牡丹亭》中身处深闺大院的杜丽娘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予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感慨,崔莺莺则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悲愁,萧瑟的秋景与悲戚的心境合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在本折最后与张生分别后,莺莺唱道:“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分明就是对青山、疏林、残阳的倾诉。可见其愁苦是何等的深重,其实这也是“角色与环境的冲突”。
可见戏剧教学要抓住戏剧体裁的特点进行文本解读,抓住“戏剧冲突”这个纲,其他如思想感情、表现手法都是“目”,都是在戏剧冲突中展开情节的。绝不能因为《西厢记》的诗化语言而把它等同于诗歌来分析,也不能抛弃冲突而孤立地看人物的思想感情,切记戏剧姓“戏”,有“戏”就有矛盾冲突,不仅中国古典戏曲是这样,西方的、中国现代的话剧也是这样,尽管表现形式有区别,但本质是一样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