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琴琴身造型艺术中中国传统思想“和”的体现
2014-07-23赵曼
赵 曼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古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本世纪初人们才称这种弹弦乐器为“古琴”。而古琴琴身的造型设计因密切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和、雅、淡、韵的音乐元素,而受到了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的热爱。古琴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之中,潜移默化的继承和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以及哲学思想,在文人骚客的情感追求及寄托中居于首要位置(琴、棋、书、画),在中国古代甚至现代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寓教于乐”的功能。在中国古琴文化“琴身—琴家—琴曲—琴学—琴道中,“琴身”的造型设计是古琴发展的基础,更是古琴情感表达的艺术载体,是音乐声音艺术与视觉艺术的完美融合统一。
一、古琴琴身的发展轨迹与造型特征
(一)古琴琴身的发展轨迹。《工之侨献琴》中有云:“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礼记.乐记》中有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伯牙鼓琴》中有云:“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根据以上笔者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来看,在中国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鼓琴的身影,且在大型歌舞表演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殷商时期甲骨文“琴”的文字设计,我们也可以略见古琴形象。从目前现存的中国古琴文化遗产中能看到最早的古琴实物是1978年5月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琴”。其琴身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琴身构成而言,主要由音板、岳山、雁足、底板等一系列小构件组成;2.就其尺寸而言,仅有67公分,较短。琴头共鸣箱区域显得粗厚,琴身则相对狭小。(如图一)。而琴身的发展时期,主要奠定于唐宋时期。如图二所示,这一时期的古琴琴身特色全面的融入了开放、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琴身形体浑厚而圆肥,琴身的项与腰的侧面制琴家进行了上下的削薄,使得琴头的沿边厚薄与琴体相互协调。在这样处理之下的古琴琴身,虽然厚重但是丝毫没有蠢笨之感。其琴身颜色也巧妙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特有色彩,比如说:黑紫色、朱色、丹青色、栗色;纹理设计也充分的展现中华传统“和”思想,比如说:细纹、小蛇腹、冰纹等,错落有致,相容而不显错乱。对于宋代的制琴琴身特点而言,大致上继承了唐朝古琴的设计思路,但是琴身的形体特点已经由唐朝时期的圆厚特点逐渐向扁薄特点发展,琴身两侧上下边也已经被削薄为整齐一致,充分展现了“和”理念。
图二 唐宋时期古琴琴身特点
(二)古琴造型设计与象征。古琴琴身的造型设计结构在汉代时期大致已经确定。就古琴琴身主体的设计而言,其琴身由一块形如覆瓦的木质板面和一块光滑圆润的木质底板粘合而成,而覆瓦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和平的象征。就古琴的造型设计而言,整体的构造类似于人体的生理特征,有头部、颈部、肩部、腰、足等构成,“天人合一”强调了身心和谐的发展,具备传统阴阳平衡的“和”思想。就琴面造型设计而言,琴面较低而又宽厚的一边,称作为“琴头”,琴头上部被称为“岳山”,主要功能为架造琴弦;在“岳山”的边沿有一条硬木条,为“承露”,上面穿有七个大小不一“弦眼”,用以贯穿琴弦;琴身腰末稍宽的部位称为“起尾”,“起尾”以下部位,则称为“琴尾”,“琴尾”的末端则为“冠角”,镶嵌着十三个用美玉制成的小圆点,象征着高雅脱俗、和谐之美。在《琴操》中有过这样记载:“琴长三尺六寸六分像三百六十六日”,《苏武思君》云:“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由以上关于琴身造型的文献来看,琴身中的官、商、角、徵、羽五根琴弦的设计也蕴含着严格的等级设计,象征着君、臣、民、事、物等级秩序的和谐之感。而古琴的琴弦设计又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着天和、人和、以及天、地、人和的思想深意。
图三 古琴面造型结构图
二、关于古琴制作过程的相关研究
(一)琴材的选用探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找以及对许多制琴家的拜访,可以发现唐代的古琴被公认为品质最优。因此,现以“如是式”古琴的制作,来探索其制作的相关原理。古琴的琴材选用大多为上百年的杉树木材,其优点为纹理疏直,木质松脆,简约大方,这使得杉树木材每一层的年轮都能在弹奏过程中发生震动,通过杉树木材均匀的纹理源源不断的扩展开来,体现了传统音乐发声中和谐统一的“和”思想,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尽善尽美的“和约”观念,增强了古琴琴身设计中道德的力量,注入了中和音乐美感。
(二)古琴琴身设计中的“放样”。对于古琴琴身设计中的“放样”可谓是决定琴身大小、形状的决定性阶段。其法则为:在选取合适的琴材之后,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古琴图纸样式、尺寸在木材上进行描绘和划线。其优点为便于控制琴身规模、大小,体现一种“阴阳平衡”的中和之美。“放样”主要方法为首先在纸张上画出自己对古琴设计的1:1的图案,然后运用复印纸将其设计图案描于选取的木材之上,采用中国传统对称图形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将其设计图纸进行对折,画出古琴的一半形状,在依据折线的中轴线画出另外一半。
(三)古琴琴身设计中的“斫制”。古琴的琴身经过放样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斫制,首先需要运用木锯将整个琴身锯出,然后运用刨刀将整个琴面削成弧形,使其形如覆瓦,具有一种圆和之感。
(四)古琴琴身设计中的“合琴”。对于古琴琴身的合琴这一阶段,对于很多时期的古琴设计而言,往往是整个制琴的末尾阶段。采用粘合之法,比如说:鱼胶、骨胶、桃胶等使得整个琴面与粘合漆密切的融合为一个整体,然后用麻绳将其牢牢的扎紧,放在阴凉通风的窗口处进行晾晒和烘干,最后融合进琴弦以及一系列古琴配件,一架古朴的古琴就产生了。
三、古琴琴身造型设计工艺的未来展望
古琴的造型设计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底蕴,自然陈旧的制琴木材更是饱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和”文化思想。因此,对于中国古琴琴身的造型设计而言,一方面需要紧随时代潮流,扩大对古琴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更要珍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融入,以人格化的方式赋予琴身制造的情感和生命,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土壤,真正的使古琴能够成为人们的朋友,并且真正的能够从制琴的过程中产生与其情感的共鸣和慰藉。
综上所述,古琴琴身的每一制作过程无不持有中国传统思想中“中和”以及“平和”的独特审美,以悲为美,以不平为美,以和为求更是我国古琴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因此,对于古琴琴身造型的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而言,更需要立足于传统,善于改造传统,突出师法自然,兼收并蓄的“和”思想。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相信古琴琴身制造中蕴含的传统“和”思想更是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有效载体,更是陶冶人们情操的优美动人的音絮。
[1]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 王利支.雅箫制作之规律[M].沈阳出版社,2010.
[2] 王跃田 .民间拾艺[M].浙江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 巫娜.古琴初级教程[M].同心出版社,2011.
[4] 郭平.古琴丛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