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的探析

2014-07-23刘庆连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新课程标准小学教育

刘庆连

摘 要: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看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本文主要讨论小学课程的问题,分析并借鉴英美发达国家小学课程设置,呼吁做好课程自身结构的优化,服务儿童和社会,建议课程改革和课程新标准能够更加多元化,并且建立起课程质量监管体制,最终形成理论和实践双双多元化的统一。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优化

一、新课改与新标准

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看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一定程度上的认同。同时,也有一些标准的内容有待完善。后来教育部又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二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三是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四是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小学课程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

从狭义来看,所谓丰富的课程资源很大程度上指互联网多媒体或各种形式的在线教育。但是,既然是新标准,就应当有具体课程设置的微调变动,但可惜新标准只是维持原状,完全默认了现存的所有课程安排,附加的是期望各学校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新的有益的课程资源。当然,课程新标准不是和传统产生决裂,它要依托自身的传统进而实现自身的完善。但新标准又确确实实是改变和革新,它不能停滞在传统上,必须不断进步。新标准没有太多现成模式可以照搬,需要的是对相似情况的崭新处理方式。有创新才会有进步,但创新也存在风险。因为“创新”在严格意义上必然与传统发生冲突。而传统课程模式往往又是主流模式,主流的立场总是最容易坚持的立场,也是与权威、地位、利益结合得最紧密的立场,所以是最难改的立场。

二、中外课程比较

毋庸置疑,新课改新标准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那么改革后的小学课程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哪些差别?我们还应该做哪些调整?我国课改后,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美国小学阶段提倡以学术为中心,重视学生对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小学阶段突出基础性,以必修课居多。小学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的,一节课可能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有关内容的整合,也可能是单一的。综合课是小学课程的重要形式,往往一门课程就是一个学习领域,没有分化成很具体的科目。语言艺术课包含了阅读、写作、文学、口语等知识,社会课包含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科学课将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融为一体。

英国《2000年国家课程》开设的科目基本保持了1988年课程改革设立的国家课程,只是在开设学段上做了一些调整,强化了语言的应用和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英国小学除宗教教育外,共有12门必修科目,核心科目是英语、数学和科学,基础科目是设计与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11岁以上)、艺术与设计、音乐、体育、公民(11岁以上)。

与英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小学的课程门类并不多,门类的选择和设置也比较合理。各国的课程设置都是在总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各有侧重,美国在课程门类选择上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设置了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增加地方学校的自主权。但在知识本位的影响下,这些课程的实施却不容乐观。如,很多教师观念里还有主副科之别,副科就可以不予以重视。另外,科学课是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科目,而在我国却重视不够,学生的动手机会很少,科学教师的素质也有待提高。然而,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在内的科学课程,在中学阶段却爆炸性地成了极其重要的必修课,这也造成了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顺利过渡,知识学习体系衔接出现较大豁口。

三、适当借鉴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大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可以在借鉴国外在课程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变通和尝试。前面通过对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小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看出,我国课改后小学课程的设置比较合理,但仍有提升的空间。具体课程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很不够,今后应该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精神。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做”的能力。美国的学生从小就培养动口、动手及勤工俭学的能力,如做课题、演讲、音乐演奏、画展、卖报、擦汽车等。活动几乎都重视学生做中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真正身体力行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培养善于观察、纯粹严谨的科学精神。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英国、美国等国都很重视运用讨论的学习方式,教师很少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教师讲完之后鼓励学生讨论,讲题五花八门,课上的气氛总是很轻松自由。此外,每个学生都要经常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都是独立完成。

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各国都很重视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如四至五年级的学生三至四人一组,合作研究人体健康问题。

四、课程结构的优化

我们应该建立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既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又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个性,学有所长,各得其所。为了使学校课程对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产生最好的效应,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首先要保证学校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逐渐达到整体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学校课程设置并不重视课程组织的学科性和逻辑性,课程的学科逻辑要服从学生的经验逻辑,课程内容的组织更多地按照学生的经验逻辑进行组织,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各种内容并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彼此之间处在一种开放的关系中”。

另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部分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些目标、内容要求、课程资源的建议,主要是以大城市和重点学校的条件为假想对象,严重脱离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现实和发展需要,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校及其儿童来说形同虚设。因此,课程的优化也应立足于绝大多数小学生,课程的设置也可以因地制宜,课程标准也就应当具有弹性和大范围的规范性及指导性。

五、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关注课程改革,关注新标准下的课程设置以及具体实施,并带着批判的眼光鼓励新的尝试,这些自下而上的行为虽然不一定能改变大的方向,但是这是人民教师应承担的一份责任。期待课程改革和课程新标准能够更加多元化,并建立起课程质量监管体制,最终形成理论和实践双双多元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石鸥.新世纪拒斥这样的教学论[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2](英)麦克·F·D·扬.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谢维和,朱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彭泽平.变革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新课程标准小学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