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印度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的比较

2014-07-23韩光彦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竞争力中国

韩光彦

摘 要:本文借助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增长模式理论,以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探索21世纪印度经济发展特点,比较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特征等。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印度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三次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特征。第二部分对中印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比较,主要从硬件和软件基础、未来竞争力进行分析对比。第三部分论述印度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增长;竞争力;启示

进入21世纪,印度的经济迅猛增长,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而又采用不同发展模式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世人对比研究的热点。通过对中印经济发展的比较,可为我国经济增长转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一、印度经济发展特征

1.农业

第一,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

第二,“靠天吃饭”,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并且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

第三,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

第四,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在农业出口方面,具有高度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大米、香料、葱、荔枝等,此外印度的棉花和烟草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2.工业

印度工业比较薄弱,主要工业包括纺织、食品加工、化工、制药、钢铁、水泥、采矿、石油、机械等,汽车、电子产品制造、航空等新兴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11—2013年印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工业主要分布在靠近原料产地的大城市:如棉纺织业之于孟买,麻纺织业之于加尔各答。另外,工业分布在沿海大城市,北部工业不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极不均衡。但是印度制造业发展较快,预计未来印度将成为继中国之后的世界制造业第二,在世界制造业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进程中,印度已显示出其后发之势。

2011-2013年印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中国外交部网站

3.服务业

第一,软件服务独占鳌头,潜力巨大。

第二,旅游和运输服务出口规模小。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繁重的赋税、昂贵的酒店价格、落后的旅游设施、恶劣的卫生和安全状况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印度旅游业的发展。

第三,金融和保险服务增长态势稳健,顺差平稳。印度金融和保险服务业增长态势已位于全球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出口前10强,持续的顺差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印度在金融领域内的实力。

第四,通讯、建筑、咨询等商业服务具有潜在的国际竞争力。

4.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特征

伴随经济增速的平稳运行,印度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上,印度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的趋势。印度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50%, 逐渐实现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变化。印度经济从第一产业为主导发展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由此形成知识密集型的、以服务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自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迅速,第三产业一直保持9%左右的高速度增长态势,特别是旅游、餐饮、金融、软件产业等发展迅速,并且在印度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率都比同时期农业的增长率高出2~3个百分点。

其实,印度并非按照传统国家“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次序逐渐升级递进的经济结构演进模式演进的,而是呈现出错位式或跳跃式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并且最引人注目的印度服务业是面向全球的外包业务,这使印度成为了著名的“世界办公室”。因而印度经济结构模式体现出一种主要依赖国内市场而不是出口、依赖消费而不是投资、依赖服务业而不是工业、依赖高技术而不是低技能制造业的独特发展路径。

二、21世纪中印经济发展比较

1.经济发展硬件与软件基础比较

中国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软件”方面,即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市场法规、金融体制、社会诚信等都存在不少问题;中国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运行,强政府模式没能给企业的自主发展留下更多的空间;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包括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扩大;中国的官员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等,这些都是“软件”的欠缺。

而相比中国,印度的问题则主要存在于“硬件”方面,即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的约束,如落后的基础设施,电力能源不足,公路、铁路交通不畅,城市建设落后,等等。资金短缺又使印度在短期内难以大量进口石油和建造更多的核电站,这也制约了印度投资的增长。

印度除了硬件方面落后于中国外,制度方面也有缺陷。一是印度的行政办事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下。二是劳动法严格。印度是惟一一个解雇员工需要得到政府批准的国家,企业停业或关闭也受到严格限制,这样企业内部就无法奖勤罚懒,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就无法实现优胜劣汰,客观上限制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三是商业的诚信度差。

2.未来竞争力比较

第一,中国的公有制企业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明显比印度的公营企业改革成功;但印度的私营企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其发展明显较中国民营企业更具活力。

第二,中国经济结构转化中的拉力和推力都强于印度,中国的制造业较印度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但印度的软件业较中国体现出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在制药业等一些特定行业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具有很大的规模优势,外需与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推动力远强于印度;但印度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质量上高于中国,另外印度国内消费市场对经济的推动力大于中国。

第四,中国的基础设施远强于印度,但印度的金融系统更加健全。

第五,中国政府的效率明显高于印度,而印度的司法体制更为健全。

第六,就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而言,印度与中国存在明显的差距。就国民识字率而言,中国是90%以上,而印度是60%;中国成人文盲率不到5%,而印度则高达32%(200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基本上是全方位发展,印度培养的高素质劳动力则主要集中在软件业和相关的服务行业。

三、印度经济新发展对中国的启示及借鉴

第一,中国应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目前中国应逐步转变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应强调依靠国内需求和消费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

第二,需要正确地处理增长与分配、就业的关系。目前应寻求一种高增长、低差距、各社会群体较为均等化地参与经济增长分配的“包容性增长战略”模式。

第三,中国需要更加支持和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当前,政府仍将国有企业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对其大加支持,允许其垄断某些关键的基础设施和战略性行业,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低效率和腐败,从而抑制了经济的整体活力。

第四,继续坚持适度开放与均衡增长策略,保证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

第五,要根据国情和国际形势,制定合理的外资政策,也要注意取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加强政策引导,使外资流入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六,鼓励私营企业充当中国对外投资主体。中国应为私营企业提供完善的财政金融支持和信息服务,也要促使中国的民营企业多向印度家族企业学习,以尽快提高我国民族企业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能力。

第七,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大力扶持和鼓励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产业。诚然,可能在英美语系的软件上,中国的软件产业短期内很难超过印度。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汉语软件将来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市场,中国应该未雨绸缪,预估和抢占这个市场,并最终引领这个市场。

综上所述,在经济的规模、结构、外资外贸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整体素质、政府的权威、政策执行的效率、经济结构分配对经济的拉动等方面,中国领先于印度;而在社会民主程度、经济自由化、私营企业的培育、利用外资的效率、法律制度、金融证券体系的完善程度、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融合、英语的普及程度、软件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中国暂时还落后于印度。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各有利弊,在不同方面各自具有竞争力。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甚至印度的GDP增长速度将很快会超过中国。但笔者认为至少在20年内印度难以赶超中国,中国仍然会继续领先于印度。这一点与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印度经济将在十年内赶超中国”的看法大相径庭。究竟两国PK的结果如何,还要动态地分析两国的政治制度的完善、经济改革情况、人口红利的变化、教育状况的改善等因素。但无论如何,笔者还是更加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治理中国的初步开局(包括惩治贪污腐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进一步促进市场化经济,调节经济结构,改善民生,重新调整对外政策,外交方面“远交近慑”,逐步展现出中国这个复兴大国的自信和成熟)令笔者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放眼21世纪的世界,笔者认为不会出现某些人根据中印边界纠纷而预言的“龙象之争”,而是会呈现“龙象共舞”的和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因为世界足够大,大得足以容纳下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后起之秀。

参考文献:

[1]吴宗杰,王秀娟.中印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差异比较分析[J].东岳论丛,2009(11): 112-116.

[2]张勇,王玺,古明明.中印发展潜力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9(5):21-30.

[3]文富德.印度经济——发展、改革与前景[M].成都:巴蜀书社,2003.

[4]杨浩勇.印度能超越中国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5]张雷.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比较及启示[J].理论界,2011(5):33-35.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竞争力中国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