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诗歌教学的好帮手
2014-07-22张文君
张文君
〔关键词〕 诗歌教学;朗读;想象;理解;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9—0083—01
一、优化朗读训练
上好诗歌课,对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但有的诗歌让学生充分体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歌是需要多读的,古代诗歌、现代诗,特别是抒情诗,尤其需要多读,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诗歌总是采用教师范读、点名朗读或全班齐读等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富有感情地朗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枯燥,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读得索然无味。这便使多媒体有了用武之地。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利用多媒体技术,紧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选择合适的乐曲配乐朗诵,录制成朗读录音,使欣赏课程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韵味无穷,受到很强的感染。
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配乐可以是萨克斯曲《送别》。曲中描绘的意境与《送元二使安西》恰有异曲同工之感,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正是这门课最牵动人心的地方。
二、丰富学生想象
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性,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了解诗歌“景语”中所蕴涵的“情语”,将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发想象,虽然说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想象空间的独特艺术,这种想象空间,是任何视觉的手段都无法替代的。但语言文字同时又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再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储备和有限的生活阅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在头脑中设立了一个抽象的学习环境,往往脱离实际。而运用多媒体课件,由于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课堂上,如果调动画面,在屏幕上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清晰的形象,借助景物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将比较容易地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如《送元二使安西》的图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国画,画中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画中还有两个表情愁苦的人正在对饮。此情此景能体现王维当时内心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忧。这就为学生深层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烘托作用。
三、加深学生理解
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以诗人自己为代表的一代青年,诗人通过选取平凡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和祖国的血肉联系,真挚、委婉地抒发了对祖国母亲的拳拳深情,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不可遏止的爱成为教学中的难点。文中由“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特殊情感历程,可借助名家配乐朗诵体会,四组表达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的意象群,可用一系列相关画面展现。授课时,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导入,同时打出课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学生很快进入作品的氛围当中。在讲课过程中,将四组意象群的画面依次再现于屏幕:“贫穷、落后的祖国母亲的形象,就像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和淤滩上的驳船;希望渺茫的祖国,就像飞天袖间的花朵;从苦难中奋起的祖国,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雪白的起跑线和正在喷薄的黎明;和我不可分割的祖国,……”,随着画面的展现同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呈现电视诗歌的效果。学生听得到、看得到,触景生情,感受到女诗人对祖国的爱,感受到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爱。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再略加点拨,学生就能化难为简了。
四、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课件是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的。图文声像并茂,所以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沁园春·雪》时,先播放这首歌的MTV,使学生既为优美的画面、雄浑的歌声所陶醉,又被磅礴的气势、豪迈的情怀所折服,进而产生一种探究课文内容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再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前,我深入了解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遭遇,认真领悟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选用瞎子阿炳那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以时而低沉时而高亢的语调、时而舒缓时而激越的语速反复诵读,然后录制出来。课堂上,学生听完朗诵录音后,深受震撼,一再要求重播。他们表示,听着声情并茂的朗诵,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仿佛进入了伟大诗人那忧国忧民的灵魂深处。
编辑:刘於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