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囤积”的“心荒”

2014-07-22王源源

家庭医药 2014年7期
关键词:强迫性楼顶物品

王源源

哈尔滨一位将近六旬的老人,每天出去捡一些木板、纸箱之类的废旧物品,然后将捡回的垃圾打包,沿着楼道一点一点地背到7楼楼顶上,五六年下来,竟然在楼顶堆出近30平方米大小的垃圾堆。邻居发现后通知街道办事处,随后联系上了老人的儿子。老人的儿子上楼顶看到这么多垃圾也惊呆了,“这么多垃圾,可怎么弄下来啊!”没办法,儿子只好雇来5名搬运工。这5名壮汉从早晨7点一直干到当日下午5点,才将这些垃圾全部弄到楼下。随后,儿子又雇来两台中型卡车,连夜拉了10车,才将垃圾全部清理完。而清运这些垃圾的费用,总共花费了5000元。

在我们身边,像这样“拾荒成瘾”的老人其实很多,因为在家中囤积废旧物品而滋生蟑螂、引发疾病,甚至引起火灾的事例也时常见诸报端。这是典型的“强迫囤积症”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喜欢收集、囤积物品,什么都不舍得丢弃,总觉得什么都是有价值的“宝贝”,为此不惜牺牲正常的生活空间,也不惜浪费大量的时间,严重干扰正常生活,甚至为此爆发家庭“战争”和邻里纠纷,也不以为然。

囤积症在近年来才得到医学界的关注。据调查,成人的囤积症发病率约为2%~5%,以老年人居多。一方面,老年人曾经历过物资缺乏的年代,也就不舍得轻易丢弃物品;再者,老年人退休后心理上会感到失落,有的还会因为收入的减少产生畏惧感。这其实是一种“心荒”。同时,很多老年人不知道怎么打发空闲下来的大量时间,而收集、囤积物品可以给他们带来满足感和安全感,觉得自己还能“创造价值”,还会觉得自己没有“虚度光阴”。

强迫性囤积与一般囤积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内心有没有冲突。有人在囤货后会陷入懊恼中,但仍控制不住地“囤”,这才算强迫倾向。现代医学认为,强迫囤积症的行为源自无法控制的强迫性思维,是一种心理问题。美国的心理学家于是对这种强迫性囤积症进行了病因方面的研究。他们将患者与一台电脑扫描仪连接,要求患者看一看他的信件,让其决定是否愿意扔掉它们,然后他必须看着这封信件被撕碎。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大脑中的两个部位变得活跃起来。最终研究者证实,大脑的前额脑区底部和海马状结构与作决定和导致患者的囤积行为有关。

强迫性囤积症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唯一能够控制症状的方法就是认知行为疗法。美国哈特福德市有一家专门帮助强迫性囤积症患者重建正常生活的机构,患者在这里练习将依依不舍的东西“狠心地”扔出去。同时,机构还组织患者开展“不购物旅行”,锻炼他们不去购买不需要的东西,因为许多囤积者同时也是强迫性购物者。这些都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实际应用。在治疗过程中,家人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迫他们改正,而应该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分析这样做是否真的有意义;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囤积物的方法,尤其是要学会放弃。此外,帮助他们找一些其他感兴趣的事情来做也是一个好方法,这样可以通过改变其生活环境来转移注意力,从而改变其行为模式。

此外,强迫性囤积症患者平时还需要自己积极减压,注意平稳情绪,解除生活或工作中的单调、乏味,减少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

猜你喜欢

强迫性楼顶物品
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买的关系:基于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割草机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在楼顶
虐恋为何总是如影随形
近六成港人强迫性囤货
楼顶竹林间
高层楼顶广告牌钢结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