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推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4-07-22何建平
何建平
著名科学家开普勒说:“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科学恰当地运用类比推理,就能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联想,启发思路,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
一、与日常生活知识类比,化解思维障碍
案例1:化学平衡与水池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感觉“化学平衡”抽象难懂,为突破难点,笔者将“化学平衡”与生活中的“水池”作了如下类比:(1)化学平衡:当一个可逆反应中同一种物质消耗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和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但正逆反应仍在进行(即达到平衡状态),如果正逆反应速率不等,各物质的百分含量将发生改变(平衡被破坏).(2)水池:假设一个水池有进水和出水两个管道,当进水和出水的流量相等时,水位保持不变,但水池中的水是流动的(即达到平衡状态),如果进水和出水的流量不等,水位将发生改变(平衡被破坏).
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滞后.通过与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类比,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消除知识障碍.
二、与其它学科知识类比,借鉴思维方法
案例2:元素周期律与哲学
按照元素周期律的现代解释,元素的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从活泼金属开始,逐渐演变为活泼的非金属,最后惰性元素结束,循环反复.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结构和性质既发生周期性变化,同时又波浪式、螺旋式向前发展.为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哲学中“量质互变规律”去类比、理解,即物质的量变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物质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前,所以,化学被人们称为是研究物质由于量的构成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从哲学高度去理解“元素周期律”,学生理解将更加深刻.
在平时教学中,如果善于利用其它学科知识进行类比,既能借鉴其它学科的思维方法,又能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三、与学生已有知识类比,开发思维最近发展区
案例3: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CO2,对其性质比较熟悉,SO2与CO2同为酸性氧化物,所以能和碱发生相似的化学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SO2+2NaOHNa2SO3+H2O
CO2+Ca(OH)2CaCO3↓+H2O;
SO2+Ca(OH)2CaSO3↓+H2O
CO2+2NH3·H2O(NH4)2CO3+H2O;
SO2+2NH3·H2O(NH4)2SO3+H2O
新旧知识往往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果学生能辨认各种知识的相似性,分析、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知识,自主探究未知领域,掌握探究世界的方法.
四、与科学原理类比,建立思维模型
案例4:物质的量与“曹冲称象”
化学上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如何理解1摩尔微粒的计量标准.笔者借鉴了“曹冲称象”的原理与思想.“曹冲称象”的的方法是:先把大象牵上船,在船帮上划一道记号,再把大象换成石块,称出石块的重量,加起来总和就是大象的重量.大象太重,在当时无法称量,所以曹冲采用了化整为零的原理,运用了转化与等量代换的思想(把大象的重量转化为石头的重量).
而微观粒子质量太小、数量太大,以个数计量研究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化学家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可称量的宏观物体与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把0.012 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作1摩尔,采用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原理(与化整为零相反).
五、防止类比机械化
案例5:根据类比得出的错误反应
Ca(ClO)2+CO2+H2OCaCO3+2HClO(正确);
Ca(ClO)2+SO2+H2OCaSO3+2HClO(错误)
Fe(OH)3+3HClFeCl3+3H2O(正确);
Fe(OH)3+3HIFeI3+3H2O(错误)
Fe(OH)2+2HClFeCl2+2H2O(正确);
Fe(OH)2+3HNO3Fe(NO3)2+2H2O(错误)
2Na2O2+2CO22Na2CO3+O2(正确);
2Na2O2+2SO22Na2SO3+O2(错误)
著名科学家开普勒说:“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科学恰当地运用类比推理,就能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联想,启发思路,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
一、与日常生活知识类比,化解思维障碍
案例1:化学平衡与水池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感觉“化学平衡”抽象难懂,为突破难点,笔者将“化学平衡”与生活中的“水池”作了如下类比:(1)化学平衡:当一个可逆反应中同一种物质消耗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和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但正逆反应仍在进行(即达到平衡状态),如果正逆反应速率不等,各物质的百分含量将发生改变(平衡被破坏).(2)水池:假设一个水池有进水和出水两个管道,当进水和出水的流量相等时,水位保持不变,但水池中的水是流动的(即达到平衡状态),如果进水和出水的流量不等,水位将发生改变(平衡被破坏).
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滞后.通过与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类比,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消除知识障碍.
二、与其它学科知识类比,借鉴思维方法
案例2:元素周期律与哲学
按照元素周期律的现代解释,元素的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从活泼金属开始,逐渐演变为活泼的非金属,最后惰性元素结束,循环反复.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结构和性质既发生周期性变化,同时又波浪式、螺旋式向前发展.为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哲学中“量质互变规律”去类比、理解,即物质的量变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物质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前,所以,化学被人们称为是研究物质由于量的构成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从哲学高度去理解“元素周期律”,学生理解将更加深刻.
在平时教学中,如果善于利用其它学科知识进行类比,既能借鉴其它学科的思维方法,又能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三、与学生已有知识类比,开发思维最近发展区
案例3: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CO2,对其性质比较熟悉,SO2与CO2同为酸性氧化物,所以能和碱发生相似的化学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SO2+2NaOHNa2SO3+H2O
CO2+Ca(OH)2CaCO3↓+H2O;
SO2+Ca(OH)2CaSO3↓+H2O
CO2+2NH3·H2O(NH4)2CO3+H2O;
SO2+2NH3·H2O(NH4)2SO3+H2O
新旧知识往往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果学生能辨认各种知识的相似性,分析、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知识,自主探究未知领域,掌握探究世界的方法.
四、与科学原理类比,建立思维模型
案例4:物质的量与“曹冲称象”
化学上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如何理解1摩尔微粒的计量标准.笔者借鉴了“曹冲称象”的原理与思想.“曹冲称象”的的方法是:先把大象牵上船,在船帮上划一道记号,再把大象换成石块,称出石块的重量,加起来总和就是大象的重量.大象太重,在当时无法称量,所以曹冲采用了化整为零的原理,运用了转化与等量代换的思想(把大象的重量转化为石头的重量).
而微观粒子质量太小、数量太大,以个数计量研究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化学家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可称量的宏观物体与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把0.012 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作1摩尔,采用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原理(与化整为零相反).
五、防止类比机械化
案例5:根据类比得出的错误反应
Ca(ClO)2+CO2+H2OCaCO3+2HClO(正确);
Ca(ClO)2+SO2+H2OCaSO3+2HClO(错误)
Fe(OH)3+3HClFeCl3+3H2O(正确);
Fe(OH)3+3HIFeI3+3H2O(错误)
Fe(OH)2+2HClFeCl2+2H2O(正确);
Fe(OH)2+3HNO3Fe(NO3)2+2H2O(错误)
2Na2O2+2CO22Na2CO3+O2(正确);
2Na2O2+2SO22Na2SO3+O2(错误)
著名科学家开普勒说:“我珍视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科学恰当地运用类比推理,就能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联想,启发思路,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
一、与日常生活知识类比,化解思维障碍
案例1:化学平衡与水池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感觉“化学平衡”抽象难懂,为突破难点,笔者将“化学平衡”与生活中的“水池”作了如下类比:(1)化学平衡:当一个可逆反应中同一种物质消耗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和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但正逆反应仍在进行(即达到平衡状态),如果正逆反应速率不等,各物质的百分含量将发生改变(平衡被破坏).(2)水池:假设一个水池有进水和出水两个管道,当进水和出水的流量相等时,水位保持不变,但水池中的水是流动的(即达到平衡状态),如果进水和出水的流量不等,水位将发生改变(平衡被破坏).
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滞后.通过与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类比,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消除知识障碍.
二、与其它学科知识类比,借鉴思维方法
案例2:元素周期律与哲学
按照元素周期律的现代解释,元素的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从活泼金属开始,逐渐演变为活泼的非金属,最后惰性元素结束,循环反复.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结构和性质既发生周期性变化,同时又波浪式、螺旋式向前发展.为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笔者引导学生运用哲学中“量质互变规律”去类比、理解,即物质的量变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物质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前,所以,化学被人们称为是研究物质由于量的构成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从哲学高度去理解“元素周期律”,学生理解将更加深刻.
在平时教学中,如果善于利用其它学科知识进行类比,既能借鉴其它学科的思维方法,又能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三、与学生已有知识类比,开发思维最近发展区
案例3: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CO2,对其性质比较熟悉,SO2与CO2同为酸性氧化物,所以能和碱发生相似的化学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SO2+2NaOHNa2SO3+H2O
CO2+Ca(OH)2CaCO3↓+H2O;
SO2+Ca(OH)2CaSO3↓+H2O
CO2+2NH3·H2O(NH4)2CO3+H2O;
SO2+2NH3·H2O(NH4)2SO3+H2O
新旧知识往往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果学生能辨认各种知识的相似性,分析、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知识,自主探究未知领域,掌握探究世界的方法.
四、与科学原理类比,建立思维模型
案例4:物质的量与“曹冲称象”
化学上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如何理解1摩尔微粒的计量标准.笔者借鉴了“曹冲称象”的原理与思想.“曹冲称象”的的方法是:先把大象牵上船,在船帮上划一道记号,再把大象换成石块,称出石块的重量,加起来总和就是大象的重量.大象太重,在当时无法称量,所以曹冲采用了化整为零的原理,运用了转化与等量代换的思想(把大象的重量转化为石头的重量).
而微观粒子质量太小、数量太大,以个数计量研究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化学家引入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可称量的宏观物体与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联系起来,把0.012 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称作1摩尔,采用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原理(与化整为零相反).
五、防止类比机械化
案例5:根据类比得出的错误反应
Ca(ClO)2+CO2+H2OCaCO3+2HClO(正确);
Ca(ClO)2+SO2+H2OCaSO3+2HClO(错误)
Fe(OH)3+3HClFeCl3+3H2O(正确);
Fe(OH)3+3HIFeI3+3H2O(错误)
Fe(OH)2+2HClFeCl2+2H2O(正确);
Fe(OH)2+3HNO3Fe(NO3)2+2H2O(错误)
2Na2O2+2CO22Na2CO3+O2(正确);
2Na2O2+2SO22Na2SO3+O2(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