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有此一跪
2014-07-22曹淑风
曹淑风
几级石头台阶,看起来很寻常,我也就像寻常那样迈上去,脸上挂着笑,悠悠然。一级,二级,三级——半点预兆也没有,双膝猝然并排在第四级阶面,刚巧是五店市的街边,腰弯下,头低垂,两掌触地,挂在脖子上的相机悬空,遮阳伞跌落,打个滚儿,弯弯的伞把冲天,像个大问号。
遮阳伞?其实我没打遮阳伞,那个问号,它却像弯弯的伞把一样突然出现在我心头。这其中,必定有些缘由。
此时,六月最后一天的上午,太阳光实在烈,像烧滚了的开水里又洒了辣椒面,呼啦啦从毫无遮拦的天空泼下来,又烫又辣的汤汁糊满一身,整个人顷刻间要融成一摊泥堆在地面。这太阳,他是打定了主意,要在此刻用自身的热情阐述青阳这个城市名,青阳,青阳,年轻的太阳!他才不在乎此城因在青梅山之阳而得名的典故。
可是,青阳又叫五店市,那是他的别名,就像人在生之旅途,因为这样那样的缘故,原名之外,又另起了其他名号一样。五店市,初闻带了乡土味儿,细品又有一股盎然向上飞扬的精神气。我一下车,就看见他漆成绿色的别名,雕刻在红砖墙的花岗岩石头上,笔峰干净利落,像丝毫没有犹豫与停顿的时光。一匹装备齐全的石马,站在他的别名前小憩,它携着五店市这个别名,经风经雨,跑了那么远,从唐朝开元年间跑到现在,还将继续奔跑下去,实在辛苦,此刻便微低了头,喘着粗气,静养片刻。
成片的红砖大厝,在阳光下红艳艳的气势,逼得人睁不开眼。
阳光那么烈,我没打伞。而柳青新宅就在眼前,即刻躲进去,站在门檐下的阴影里,便像入了清凉界,霎时周身舒朗,眼明心净。
仰起脸,那些个来自民国的石雕与木雕,便蜂拥着入眼来。是什么样冰雪聪明的能工巧匠啊,拿慧眼一打量,便知晓如何动用圆雕浮雕线雕镂空雕,刨花盛开,石屑飞舞处,这块石头或那根木头里藏着的奇人灵兽、花鸟虫鱼,山水流云,便都一一现出真面目,有翅的要飞,有脚的要跑,有口的要唱,有花的要飘出香味儿来……而那两盏灯笼样的垂花,是可以握在手里逛夜间的五店市的吧。
静静伫立,细细揣摩大门侧墙上的描金格言:“凡有远虑之人,不特顾目前之生活,并虑及将来,勤俭贮蓄,预为之计”;“富裕之后,益当谦逊,常存人贤于我之心,恭俭而不骄,自得天祐”;“人欲得一身之健康,当日日勤于职务,彼坐食游惰,决非摄养自爱之道也”;“读伟人之传记,研究古来大豪杰成业之原因,则有益于吾人之身心”。正因为深深理解勤俭贮蓄、谦逊为人、勤奋肯干、读书修身这四样处世境界,并倾心尽力而为,旅菲华侨庄铭岸,才能于一九三五年建得起这座大宅院吧!这民国时期典型的闽南红砖大厝!
又忍不住跑到大太阳底下,顶着炙烤,眯了眼,细赏墙上那些个红砖拼字、竹叶字、香炉字——真正花了巧心思啊!我眼见过一幅照片,两三个经了风霜的匠人,站在半截墙前,捏了比拇指大不了多少的雕花砖,沾了水泥,端端正正往墙上贴,专注的神情胜过闺阁少女描花绣朵。
进得宅院,四下里徘徊,耳听得一些个专业古建名词:坐北朝南,五开间二进三川脊顶砖石木建筑……双面带护厝……顶落平面为两厅八房布局……倘若身处建筑界,又特别钟爱寻古探幽的话,会为这些纷繁复杂的结构,眼花缭乱的雕饰迷醉痴狂的吧?就连我这个门外人,待看到乱纷纷缭绕着的藤萝,染碧一面木质古典雕花窗,琤琤淙淙的古琴曲般,触动了心头那根浪漫心弦,一霎时神魂颠倒,不知今兮何兮。
而这样的一座大宅子,就要当作一家茶庄,供人闲来会客品茶,参悟生活之道了。嗨,小二,我要那当窗的位置,就着一壶好茶,独赏一窗静绿。
茶店还不曾开张,茶自是没得喝,就此一别,来日方长。
不走回头路,前门入,自然从侧门出,要出门,先得上台阶。两株芭蕉站在台阶旁,在大太阳底下,若无其事兀自青碧。我就那样悠悠然上台阶,才上得阶顶,便是猝然一跌。
啊,我上辈子欠他一跪。我这样自嘲,旋即起身,在旁人惊呼着的关心中,拍拍手上的尘,查看碰皴变苍白了的膝盖。一阵隐痛,抵消了年轻的太阳带来的迷糊,也带来一丝丝疑惑。
一颗心快速怦怦跳,带着隐痛与疑惑,去“天官第”。这明代官员的府邸,自是与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不同,没有随处可见的繁复雕花,茶褐色的木头本质透着低调奢华。又听得一个建筑名词:出砖入石。出砖入石说的是墙壁,大小和形状不一的石与砖,石随砖形,砖随石势,此进彼退,混杂叠砌,似乎砌墙的匠人分了心思去想别的事,随手抓到什么就砌什么,竟然无心插柳般,出了意外的效果,特别熨帖人心的自然古朴。
长长的廊檐下,排列了数座真人大小的青铜雕像,他们在做万应茶,从头一道程序到最后一道程序,姿势与表情专注集中,似乎能听得见各种操作发出的不同声响,看的人也直想参与其中劳动一番了。
抬头看见得月亭,低头看见亭旁的灵泉井。石砌的圆井口映入水中,即便天上无月,水中亦有月,且是满月。烧一壶灵泉井水,泡一壶万应茶,坐在得月亭,看月光弄花影儿,那滋味儿与意境,只想一想,就已然让人如在梦中了。
这明代的龙源万应茶,待在明代的建筑里,以文化园的姿态呈现展示,是最珠联璧合贴切不过的呀!那站在当院中的万应茶创始人沐讲禅师张定边,心里自是万分欣慰的吧。
我那临街一跪,跪的可是沐讲禅师张定边?莫非生于明代那一世的我,曾在彼时这样的大太阳光下中了严重的暑气,在灵源寺喝了他的中草药制成的万应茶,因此得以治愈?我站在“天官第”大门外,摇摇头,暗自发笑这样的胡思乱想,依依而去。
心里是乱着的,跟着人群走进或是路过一些古建筑,又晓得了一个古建名:皇宫起红砖大厝。又听得一些个大宅院名:朝北大厝,庄氏家庙,蔡氏家庙,番仔楼,郑焕彩楼……各有各的建筑年代与脾性特色。
而建于一九五七年的涴然别墅,竟然又称草园。果真是草园呀,院内碧草青青,花木扶疏,浓阴遮避,环绕其中的,是两层高的洋楼。古典的石柱并围栏,红砖花墙,红灯笼高悬,溢出一股子英武浪漫气。长期在香港经营侨批服务及进出口生意,又不忘爱国爱乡,捐资助教的苏孙江与夫人柯美英,在回到涴然别墅小住时,这样清幽自得的环境,必是万分安然闲适,身心得到彻底放松。似乎听见他们朗朗的笑声了,在楼宇花木间缥缈。
涴然别墅前,有几座在拆中的老厝,各种野草野花于残垣断壁间繁华喧闹,替房主和房屋做最隆重的诀别。那些住户,不知搬到哪里去了,他们为了五店市古街的整体规划,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到陌生的地方,再回来已是游客身份,而这里早满是古建筑群。他们会站在某座古宅前,在心里默念或自言自语或对旁人说:当初,我家就在这里。脸上的表情混杂着怀念怅然与得意。是啊,他们的老家,与更古老的建筑合二为一了,是复古五店市灵魂的一部分。
云烟滚滚,岁月更迭,历史从来离不开变化,这世的建筑覆在那世的建筑废墟之上,我眼前的这些建筑碎片里,可有当初五店市的一砖半瓦?
眨眼间,便是千余年。唐开元年间那一世的我,在某个如今日般的烈烈阳光下,是以什么样的身份路过青阳山前的官道?是肩挑扁担的小货郎?投亲靠友的落难者?亦或是孤苦伶仃的乞儿?……烈日茫茫,路茫茫,正又热又饿又累昏昏欲倒时,却看见蔡姓七世孙五人新开设的五间饮食店。店主不计较有无能力付账,我因此领受屋檐之荫,茶饭之恩,当世不及报,辗转有今日一跪?
我在记忆里搜索复搜索,倘若不喝孟婆的那碗汤,我是会找得见彼世的真切细节的,然而此刻,唯有这样的胡乱想象。不论如何,蔡氏五人眼光独特,官道边开店,于己有收入,又方便了来往的客。人是喜欢热闹的,就像虫儿趋光,青阳蔡五店市像一粒种子,刹那间生根发芽儿,噌噌噌,便长成烟火旺盛的大城市。青阳日渐广为人知,五店市这个名儿,倒慢慢隐到幕后。
时已近午,阳光更烈起来,返回时,又站到古建构件储藏室大门前。储藏室那么空旷高大,里面堆叠着的灰瓦,红砖,雕花砖,石头,石雕,木雕,老家具……按建筑顺序编好数字。几个匠人在里面忙碌,分类清理,修整复原。我看见其中一堆构件旁的牌子,上有照片,题名庄杰烈宅。不久,它,还有其它更多的老宅,都会像从别处搬迁来的番仔楼、郑焕彩楼一样,重新在五店市的某处站立起来。
各年代的古老宅院,长了脚,迈着颤悠悠的步子,从这里那里走过来,像是无涯时光里相互仰慕神交数年的笔友,从没想过有朝一日竟然可以同街而居,同年交也好,忘年交也好,从此不再分离,真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面对这一切,我不知怎么办才好,一时为这样浩大的工程惊异,一时为匠人们精巧绝伦的手艺叹服,一时为迁出者离开故居难过,一时为那些古建得到呵护欢欣,一时为匆匆光阴里发生的机缘巧合迷茫……心里一时冷一时热,在年轻的太阳发出的光里,傻了一样发呆。
每一座有时代特征的建筑都是宝,都是一篇充满当下人类智慧与哲思的日记,日记越老,价值越高。然而创业容易守业难,多少这样的宝,消失在滚滚向前的历史的车轮底下呀?如今,有人能够想出这样集中搬迁,集中保护的措施并执行,将一些个历史片段整理聚合,穿连成街巷,并赋予其活色生香的新气象,这实在是值得顶礼膜拜的大智慧!
还有什么可疑惑纠结的呢?我那当街一跪,便是对这样大智慧的敬畏、致意与感恩啊!
责任编辑 林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