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化的作业能体现因材施教吗
2014-07-22九日
九日
中小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智力差别、身体差异、情感变化,有不同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少年儿童,因此教育学生绝对不能像工厂生产零件一样整齐划一。本人不想对被格式化了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说三道四,妄加评论。这里,仅对学生作业被格式化的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我当过中小学老师,那时候,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的熏陶和带动下,我们对待学生作业是极其认真的。通过课堂提问、个别交谈、章节测试等形式,细心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不同程度布置不同的作业,每次每个班都要布置三到五份不同的习题。有些学生对定理、概念没有理解或理解得不准确,就布置一些能够促使其正确理解或应用定理、概念的习题;有些学生不能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答习题,就布置一些能够使其开阔解题思路的习题;有些学生知识功底好、解题能力强,就布置一些既有难度又有趣味的习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总之,通过完成作业,每个学生都会有所提高,都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不言而喻,这样做,老师会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但是,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不这样做,何以“传道、授业、解惑”?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小学生的书包里背的都是印刷成书的习题集、练习册。这样的作业,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一个学区、一个县都是一样的,老师每天只要指定一定量的习题让学生完成就行了,这不是格式化是什么?不言而喻,这样做,老师的工作变得简单了,不用在学生的作业问题上费心劳神了。但是,这样的作业,何谈针对性?
大教育家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这一最基本、最经典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特点的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在学生作业上。作业,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方式,更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针对性,针对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来布置作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老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作业的设计。要在作业上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观察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其态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特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整齐划一的、大量的作业,容易使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不能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反而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现在的小学生哪来那么多的作业?小学生最主要学的两门课程是语文和数学,语文课给学生教会常用字和使用字典,让学生多看书、多写一些感兴趣的东西就行了;数学课把基本运算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会用就行了,布置那么多作业干什么?究其原因,就是很多老师在“分数至上”的压力下,把“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丢掉了,把“因材施教”这一法宝丢掉了,试图用“题海战术”来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问题。好在,教育部已经下发文件采取措施纠正这种做法,但愿能收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