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运动会举行模式的改革研究

2014-07-21何洁行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运动会体育学校

何洁行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余杭中学、余杭镇一中等校运动会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发现了在现行开展模式及项目设置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尤其是项目设置主要是田径方面的比赛项目,突出竞技性,忽视了项目的团体性及趣味性,致使许多想参加比赛的学生因为对田径项目的技术掌握不好,导致其愿意参加,本文力求通过文献资料并结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作出相应的对策。

学校运动会举办模式改革2006年国家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数下降,小学生近视率为37%,初中生近视率为63.7%,高中生为80%,大学生为82%;学生肥胖检出率17.4%,初中生为11.6%,高中和大学城市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已接近了人数的四分之一。可见青少年的体质正在逐年下降,针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体质的意见》提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

一、中小学校运动会举行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中小学校运动会的组织形式

1.中小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更注重青少年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关注个体的差异与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运动项目是整个运动会的载体和核心,它的设置关系到学生的参与率并体现学校的整个校园风貌。

2.中小学校运动会的录取名次和奖励方法。调查显示,录取个人项目名次大多取前八或前六名,按9,7,6,5,4,3,2,1进行计分,而集体项目(比如4×100M接力)则是个人项目的双倍记分,这种录取名次的方法往往出现了某个班级体育尖子生多得高分,而很多没名次的同学没能得分的现象,这种情况往往打击了大多数人参赛的积极性,对学校运动会开展的目的存在片面的看法。而在奖励办法方面,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获名次的奖励办法是加分(其中集体项目是双倍计分)并发给一定的奖品,年级团体总分在前的奖励是颁发奖状以资鼓励,对于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的班级也颁发奖状。

3.中小学校运动的参赛人员及流程。学校运动会受“学校”的制约,参赛人员仅仅是学校的师生。在运动会开幕前一个星期,体育教师向各班下发报名表和报名办法,各班班主任在体育委员协助下挑选运动员,然后由体育委员编写好报名表,由体育委员在规定期限前上交体育教师,然后由体育教师按项目分组别、小组。从学校运动会的秩序册中可以看出各级校运会的参赛办法中都规定了班级参赛总人数和个人限报的项目及每项限报的人数。

4.组织运动会与裁判工作的人员构成。一直以来,参与组织运动会的也大多是学校的领导和个别教师,而担任裁判工作的也自然是具有专长的体育教师,而没有把大多数教师、学生和家长纳入运动会当中来,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学校良好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尤其是在“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提高的今天,组织工作越来越不应该也不能脱离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中小学校运动会的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学校运动会的认识观念较差。从调查中显示学生对于“参加运动会的态度”这一问题中,“自愿参加”的占一小部分,“被迫参加”占大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运动会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并没有对学校体育和学校运动会有一个真正的了解。

2.运动会项目设置单一,内容形式简单。现行学校的运动会的名称几乎都是“田径运动会”,内容大多以跑跳投的田径项目为主,一些学校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集体性项目和趣味性项目,但是还是只有少数人参加,没有从根本上做到人人参与的境界。

3.“少数人参加,多数人观看”的现状。一直以来都是班级里的体育尖子生的舞台,很多人喜欢参加,却因为人数的限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导致没有参加运动会,从而导致每年运动会出现“少数人参加,多数人观看”的局面,随着阳光体育的进一步推进和实施,我们应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二、中小学校运动会的竞赛模式发展的新思路

1.引入多形式多样式的体育比赛模式。学校运动会以“体育节”的形式进行,时间不仅仅局限于两三天,而是一段时间,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开幕式、闭幕式及大型活动全体集中,中、小型活动按年级、班级分散进行可采取小组比赛,个人比赛等形式。把运动会搞活搞好关键在于内容确定是否体现了时代性、新颖性(创造性)和趣味性,我们应把竞技、娱乐、健身项目融为一体,为各类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集体比赛项目的设立。随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进一步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再加上由于进几年来青少年的体质下降而展开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对于学校运动会的要求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学生参与率的高低关键在于运动会比赛项目的选择,我们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改进竞赛办法,吸引每个学生都参加竞赛,使校运会更具有生命力。

3.趣味、拓展项目的设立。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最适宜从事某种活动的能力。青少年某一方面的特长和才能往往从兴趣开始,而稳定的兴趣又能使人形成能力。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游戏也成了比赛项目,会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的活动项目。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创新能力是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可行之路。

4.奖励制度的完善与创新。运动会上奖励是一种对运动会的鼓励和肯定,学生在乎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而不是物质奖励所能代替的。在物质奖励的同时,可以用荣誉证书、奖牌等具有纪念意义的奖励,但是对不能拿到名次的学生也要给予加分的奖励,让学生班集体做贡献,以此激励每一个参赛者,从而达到奖励的作用。

三、实施中小学运动会举行模式的改革新思路

(一)学校运动会的开展,要区别竞技化的专业体育与学校教育化的育人体育,要从根本上认识学校运动会开展的目的、价值和意义。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主导,更要落实到学校体育的每一个部分,在学校运动会中设置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项目,在保留部分田徑运动项目的同时,将竞技,娱乐,健身,趣味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校运动会。

(二)学生作为学校运动会的主体,不仅仅要表现他们是运动会的参与者,同时也应表现是运动会的组织者。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由老师(或体育教师)做裁判的方法,而是要挑选大量的学生来担任裁判工作,让学生到实践中锻炼才干,增长能力,而让教师在其中充当一个指导的角色。

(三)学校运动会的参赛人员不应该仅仅是师生,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学校的方法,把学生的家长和社区的一些体育爱好者邀请加入,家长参与学校运动会,其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长们会重视自己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开始关心子女的身体素质状况,而不再是单纯追求孩子的考分如何、排名多少;其次,是加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沟通和联系,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

(四)中小学校运动会的竞赛模式发展应遵循:项目设置的多样性,竞赛娱乐性,参赛人数的集体性和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与差异性为主要的原则。

(五)中小学运动会的竞赛模式发展新思路应该充分抓住以下几个关键:引入多形式多样式的体育比赛模式,集体比赛项目的设立,趣味、拓展项目的设立和奖励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四、结束语

中小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要经过不断的完善,合理选择一些注重多样性、娱乐性及团结性的项目,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参加运动会,提高其自身的能力。组织者要淡化竞技性,完善与创新组织制度及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吕兵文,于震.让学生从看台上走下来——我校体育运动会改革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7,1(01):48-49.

[2]何康.对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模式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20):35-37.

[3]李春菊,覃爱能.农村中小学体能素质下降原因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7,2(07):49-50.

猜你喜欢

运动会体育学校
龟龟运动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春季运动会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