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
2014-07-21韦素琴
韦素琴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我国高科技人才总量要达到3400万人,2020年要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中高职贯通正是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进行的一种创新。然而,在此过程中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成了其中的核心问题。分析了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在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教材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中高职贯通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材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层次不分
长期以来,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主要围绕会计从业资格考证。然而,据调查,中职毕业的学生能够直接胜任会计工作的不到10%,也就是说,经过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胜任最简单的会计工作,更谈不上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层次不分有着很大的关系。目标不明确,也就无法据以设置出适应中高职贯通发展要求的课程。
(二)课程标准虚化不清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在课程标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目标随意性大。中职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目标缺乏深入研究思考,目前在没有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的情况下,许多中高职院校主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依靠自身的教师力量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这种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既耗费了各职业院校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当然也就难以据此进行教材编写或授课。
(三)课程内容重复雷同
一是课程重复。如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都开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选用的教材也基本雷同。有研究者指出: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相同率达80%以上。这就意味着在许多中职阶段学过的课程,到了高职还必须重修这些课程。
二是内容重复。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不下30%,甚至高达60%,而老师又不了解这些课程重复的状况,缺乏对教材的处置,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学习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
(四)课程教材因循守旧
当下的中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内容上繁、难、偏、旧。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上,理论偏深,实践太少,学而无用;内容针对性不强,不适合会计职业岗位和能力培养需要。近年来,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变动频繁,然而会计教材多是旧内容的拼盘和杂烩,没有创新,学生所学的会计知识无法适应新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第二,在衔接上,中高职会计教材缺乏对接意识;內容上没有层级划分,体现不出渐进、深化、提高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相互涵盖,重复率高。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途径
(一)分层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达2000万之多,但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业务水平总体来说还不高,复合型会计人才仍供不应求。因此,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适应社会需求中高职设定不同目标,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会计工作中一线工作人员,如出纳、一般会计;高职阶段培养目标最低要求:适应第一线工作要求,更高要求是适应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培养具备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统计知识、管理知识等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体现在考证上,要求中职阶段的毕业生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的毕业生必须取得初级会计师的证书,少数学生能取得中级会计师证书。然而中高职贯通体制下,可以按教学进度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阶段目标,亦可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
(二)统一课程标准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应组织专家从宏观高度和顶层视野,制定中高职贯通的会计专业的课程标准体系,为课程设置明确界线。
其次,中高职院校应共同商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程避复、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可以较好地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
最后,探索建立中高职课程学分互认机制。中高职课程的重复学习,关键在于缺乏对已修课程的认同机制。如中职修完与高职接续专业的会计从业资格的相关课程,考试合格甚至有的已获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认定、认同机制,到了高职这些已学过的课程得不到承认,还得重复学习。所以,采用学分或课程认同机制,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将能有效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问题。
(三)区分教学内容
解决课程内容重复的关键是重新梳理原有中高职的课程门类,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要突出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按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进行整体设计,并分段实施。前3年,将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打好,主要开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基础会计实训》《点钞》《翻打传票》等课程;把中高职阶段重复课程及教学内容删去;后两年则适当拓宽专业面,开设《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统计》等课程,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加强实训和毕业设计实习。在公共基础课方面,也要按照一体化设计的思想,做好文化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德育课程等的中、高职层次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实现中、高职层次学习的过渡,提高学习的效率。真正做到:“分得开(有层次)、接得上(有接口)、不间断(上下能通)、不超越(深浅有度)”。
(四)统筹教材编写
做好这一工作,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制定的统一分类的课程标准编写。这样从源头上把握各自的编写尺度,厘定内容要求,编出的教材就会定位明确,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混乱。第二,中高职会计教材编写,可以将会计工作任务化或模块化。按会计工作的难易程度来编排教材的先后顺序,当前一个任务介绍过的知识点在后一项目再次出现时,就可以不必再次编写。这样就可以使会计教材更加凝练、紧凑,避免重复。在衔接上,要区分任务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简繁等,将相对容易的、简单的、低端的、量小的任务如出纳工作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复杂程度高的任务,如统计、整理、分析等编入高职教材,这样既有区分,又相互衔接。第三,要重视教材运用的整合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更新过时的,保留核心的”,尽量将课程学习重复虚耗的“无用功”降到最低,真正起到促进中高职会计课程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