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下如何在高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

2014-07-21胡印堂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品德课中学生心理健康

胡印堂

心理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严重影响我国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将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以及心理教育进行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特质,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期思想品德课心理教育学科渗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全面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心理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如今,中学生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不自信、易焦虑、缺乏毅力、适应力差等严重阻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者因心理障碍伤害自己及他人,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因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探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一、在高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新课改的需要,有利于促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我国近1/3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同时,环境压力、社会压力等均已远远超过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常表现为厌学、逃学、自私、不坚定、焦虑等现象。因此,就此形势下,针对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注重并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是重要且迫切的事情。在教学内容方面,思想品德课程同其他学科相比,其教学内容丰富,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完善学生人格特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毅的品格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预防或避免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心理教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并发现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应在课堂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灵活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课堂之间的学科渗透,并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影响,以健全学生心理。另外,新课改的根本任务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四有”青年,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二、在高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1.丰富课堂内容,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保证有效教学的条件。目前在高中思想道德课堂中,多数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出现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避免教师单向传授。在课堂中,应利用网络开展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地学习知识,教师还要运用诙谐、激励的语言艺术,关注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倾听并对学生的思维成果进行充分肯定,使学生放松心情,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紧密联系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若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除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外,还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辩论会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完善学生性格特质,形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邀请相关专家讲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对中学生常出现的心理疑惑进行解答。并利用校园自身优势,如校园广播、校园报刊、贴吧等媒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渗透心理教育,为中学生的成长营造更为和谐乐观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2.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思政教材中常蕴含着对学生行为规范、人格要求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在备课和课堂中要懂得如何挖掘此类资源。如在教材《哲学与生活》中,诸多知识点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此时,教师应善于挖掘资源,并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譬如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时,我们应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引导学生对正确认识自身,并举例介绍,让学生懂得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同他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并告之如何建立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能够乐于交往,将喜怒哀乐同他人分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认识论中,学生常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对事物的认识常客观片面,缺乏有效认知。在认识论中可渗透心理教育,使学生把握科学的认识方法,使其懂得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将尊重规律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在人生观中渗透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学生通过劳动和奉献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3.教师需与时俱进,完善教师人格,健全教师心理

教师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及人格塑造。在当代社会,为保证教学质量及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也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进而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爱憎分明的处事方式,合适大方的穿着打扮,诙谐有趣而又不落俗的语言讲解,激昂奋发的精神面貌,性格开朗、有毅力、有恒心、有修养、善于自我调节情绪、做生活的强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下,忘掉心中的烦恼,完善其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作为思想道德课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健全教师心理,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是有效教学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三、小结

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心理健康是立身之本。由于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教育部门及学校等在教学过程中需加以重视,注重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各个学科也应结合自身特点,利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在高中政治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在整体上形成合力,增加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知识、情感及能力的统一,使思想品德课程发展更加稳固,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全面发展,进而为培养健全的社会综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立民.浅谈课改下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教育,2010,(04):67.

[2]陈正飞.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0,(09):23.

[3]王翠.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6):7.

猜你喜欢

品德课中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