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2014-07-21高淑贤
高淑贤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在分析相关工作开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合理使用技术手段和强化合作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构建有效课堂展开探索,并提出一些观点建议,为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一改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一言堂”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观,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性需要,相关教学方法策略也应做出因地制宜的调整,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帮助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意义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要由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要想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也需积极调整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有效课堂。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小学语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好的语文作品承载的是作者的思想精华,富裕情感性、审美性、社会性、教育性和思想性,语文更是“学科之母”,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与基础。如何抓住小学语文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积极构建有效课堂,向课堂要效益,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课题。有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充分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地位,有助于改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质量,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二、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改革重新界定了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目标,并针对如何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改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也并非一帆风顺,結合目前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实践看,制约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构建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对新课标的把握偏差,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老师重工具轻人文,偏重于对生字、段落及修辞的识记、背诵,随意割裂文本,忽略文章的源流,在“考与不考”面前决定了“为与不为”,忽略了对文学常识的认识,忽略了对文本知识的丰富解读和深入拓展;合作互动流于形式,新课程示范课都比较注重“探讨”这一环节,很多老师对此还不甚了解,还处于盲目模仿的阶段,只求把课堂搞活跃、把气氛搞热烈,表面绘声绘色,却未能有效估计学生的感受;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不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替代手工、电脑替代人脑,很多多媒体工具一拥而上,粉饰课堂,但是当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时,也会导致表面热热闹闹的形式主义。
三、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实践思考
1.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而言,引起生理心理原因,很难集中注意力专注于某项工作的开展,对语文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中,作为老师我们也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进从而更加配合教学工作的开展。以《草船借箭》为例,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不妨向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故事双方的主人公代表分别是谁,而又是谁向谁借箭,借到没有?为什么要用草船,是在什么样的天气去借箭的?借箭以后有没有还……一系列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通过问题设置将全文内容串联起来,通过问题的回答也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其综合分析加工能力。
2.合理使用技术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工具的广泛使用,也极大丰富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在使用多媒体工具时,切忌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关键是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安排,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接受,而非通过多媒体工具进行信息的狂轰滥炸,或用直观画面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多媒体工具的使用,也要结合课程安排的需要,利用图片直观、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课程的理解。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中的《称象》为例,在向学生讲解故事来龙去脉的同时,还可以从网站中下载《称象》的动画片,以更加直观的形象向学生展示整个故事的发生过程,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大家还有什么好办法吗?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判断、思考也想出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如有的说用水替代石头,因为可以就地取材,有的说用沙子替代时候,因为运输方便,有的说……
3.强化合作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在既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合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小组成员个人水平、兴趣、特长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开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自发形成小组相对责任心也会更强,具有更好的合作交流氛围,有效避免了个体一言堂现象。合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也有助于在与其余小组的竞争中形成“比、赶、超”的良好氛围,在竞争中形成个体与团队的共同成长发展。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根据学生喜欢对象的不同,分别按海面、海底、海浪等,让学生自由组队,针对共同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将最终结果在组间分享交流,不断深化对课本的解读与认识。
参考文献:
[1]刘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3,(10):169-171.
[2]娄桂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J].时代教育,2011,(4):128.
[3]王玉杰.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J].学生之友,2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