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2014-07-21符雪文
刘 莹,符雪文,杨 娟
(云南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刘 莹,符雪文,杨 娟
(云南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化学专业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日益严峻,研究生的就业率表现出走低的趋势,出现了“就业难”的状况。本文在深入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3、2014届化学学科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化学;研究生就业;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研究生一直是就业的优势群体,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作为多年来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研究生数量的增长,研究生就业开始由一元为主逐渐走向多元化分布。化学专业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受经济发展、研究生扩招、研究生就业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日益严峻,研究生的就业率表现出走低的趋势,出现了“就业难”的状况。本文在深入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3、2014届化学学科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我校2013届、2014届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
1.2013届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基本情况。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有全日制化学学科硕士毕业生44人,截至2013年8月31日,44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共有26人落实了就业去向并签订就业协议书,4人考取博士研究生,灵活就业1人次,初次就业率为70.45%。而同期的化学学科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为85%。综合分析,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出现以下新的特点:研究生开始大量抢占中学教育市场;部分毕业生放弃专业研究而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大量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寻求发展。
2.对2014届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情况。2014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有全日制化学学科硕士毕业生40人。基于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这40名硕士进行了就业意向的问卷调查。发出问卷40份,收回问卷40份。调查结果显示硕士生对工作有更高地期望值,希望找到薪水高、待遇好、工作相对轻松的职位。对起薪的期望值,希望在3000~4000元的有19人(47.5%),在4000~5000元的有13人(32.5%)。同时29人(72.5%)表示即使求职不如人意也不会降低求职标准。对就业求职情况预计过于乐观,16人(40%)认为在毕业前6个月找工作比较合适,12人(30%)认为在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后找工作合适,还有10人(25%)认为在毕业前2个月着手准备求职比较合适。同时吃苦耐劳的精神较缺乏,就业观比较陈旧。有12人(30%)表示即使求职困难也坚决不去基层或偏远地区就业,有17人(42.5%)表示一定要找到理想的工作为止。通过就业意向调查,我们发现由于硕士研究生还处于自我发展时期,缺少社会经验,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就业心理预期较高,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上优于本科生,但优势并不明显。
二、我校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做法
长期以来,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坚持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坚持“巩固、提高、指导、拓宽”的思路,紧紧围绕“培养人”、“服务人”、“发展人”这一主线,努力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主要做法是:
1.实施“一把手”工程,构建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学院围绕省教育厅、学校关于就业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工作目标,明确提出就业工作是学院工作的生命线,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为重点,以加强就业指导和拓展就业渠道为手段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为首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2.完善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主导方向。为使学生都能够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把握就业形势,增强就业紧迫感,学院深化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更新就业观念、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技巧。为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院开展了系列高层次的硕士生系列学术讲座,帮助研究生追求更高层次的学术深造搭建平台。同时结合研究生多面向高等院校就业这一特点,组织开展研究生授课比赛和学术讲演比赛,帮助研究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3.积极培育、开拓就业市场和渠道,努力推进就业工作进程。形成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就业工作思路,利用学校资源,抓住校内外各大中小型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的机遇,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到学院挑选毕业生,做好毕业生推荐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优化网络平台,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渠道。借助学校就业信息网、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招聘网和全国大学生一站式服务平台等媒介,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电子邮件、QQ群、飞信群等形式把就业信息直接传递给毕业生,提高就业服务效率。
(二)目前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我们的就业工作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有的来自就业市场的供需变化,有的源于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举措,还包括个人和家庭的就业观念影响等。主要表现为:
1.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实际就业去向存在差距。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传统定位于培养教学、研究型人才,就业去向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而现实情况是硕士研究生开始大量抢占原本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为主导的中学教育市场,培养目标与实际去向存在差距。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长期以学位型硕士教育为主,多面向基础研究,而近年就业情况统计,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端人才,而非研究型高端人才,研究生培养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业市场变化。
2.研究生就业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目前研究生市场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市场信息不充分。全国性、开放式的毕业生研究生就业市场和相关的需求信息网络不够完善,各省、市和高校所办的区域性毕业生市场,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生源和需求信息有限,成交量小,降低了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效益,提高了就业市场的交易成本。
3.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薄弱。长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定位于高层次专业人才,社会、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关心不够,多数将目光聚焦于本科生就业,相反,对研究生就业培训、信息提供及就业指导严重不足。大部分研究生本科时由于准备考研就已经严重“缺课”,再加上导师到研究生本人对求职能力的提升不够重视,遇到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时,研究生的求职技能往往捉襟见肘。不少研究生就业时,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往往还不如本科生好。
三、进一步改进我校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2014年,我国将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新的形势下,如何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做好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促进硕士研究生成才和顺利就业,实现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我们研究生就业工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结合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
1.加强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年龄偏大,阅历较广,心理上更趋成熟,对事业的追求更为突出,同时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也更多。同时,随着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部分学生更为注重投资的绩效比,择业心态较为复杂。对研究生的择业观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能停留在简单说教,要从实现个人价值与个人对社会应尽责任结合起来,帮助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加强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以网络课程的形式,要求研究生在完成专业研究的过程中,熟悉就业市场需求,了解就业政策,主动探索职业环境,完成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求职技能。同时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求职中的作用,帮助研究生正确评估自己,权衡利弊得失,做出明智选择。
2.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研究生知识过于专业化,很难适应非传统性工作领域或者职业的转换。一方面要加强课程教育。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能力是化学专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十分重视坚实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实验动手技能,在注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加强深度,发展边缘科学,探索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研究生的成才创造条件,与政府、企事业单位通过合作互赢的方式让研究生直接面对经济建设主战场,“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研究生就业市场信息化建设。建立研究生自己的就业信息网站,实现与相关就业网站的互联互通,扩大信息量。加大研究生就业信息宣传,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实现研究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互通,通过研究生架起用人单位和学校的桥梁,为研究生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搭建平台。同时做好研究生就业市场信息搜集,加强对研究生就业市场的预判,能够针对市场新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
化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是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做好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事关国家科技战略和人才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研究生和相关群体的切身利益,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研究生个人和就业市场联动起来,切实帮助研究生破解“就业难题”,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1]张更辉,郑龙.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8).
[2]励立庆,王志军.我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7,20(1).
[3]卢屏.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7,(6).
[4]谢赟慧.研究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2)5.
G643
A
1674-9324(2014)30-0160-03
刘莹(1981-),女,云南昆明人,硕士,讲师,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