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室 开口说英语
——一次体验反思性的街头采访学习任务
2014-12-19陈璇璇
陈璇璇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097)
走出教室 开口说英语
——一次体验反思性的街头采访学习任务
陈璇璇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097)
处于实战训练英语口语的需要,基于体验式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两种学习理论,笔者设计了一次特殊的街头采访任务。通过四个学年的任务实施和反思报告分析,得出体验式学习和其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发兴趣,发现短板并有效设定目标。
体验式学习;反思;采访
一、体验式学习
所谓体验式学习,其主要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社会心理学家黎温(Kurt Lewin)的“经验学习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论(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以及其他学者理论形成的学习架构。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教授大卫.库伯(David A.Kolb)在潜心研究后将他们代表性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经典的体验式学习理论。库伯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体验学习圈”的革命性概念,将体验式学习程序化、科学化,即具体体验(concrete 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和主动应用(active experimentation),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学习系统。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式学习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学为主(学生为中心),后者以教为主(教师为中心)。要使练习有效,练习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非教师,正如伽利略所说:“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因此,“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经过分析,学者们指出仅仅靠体验不足以产生“学”。缺乏反思的体验将很快被淡忘,由此体验产生的学习潜能或很快丧失。只能透过反思才能形成抽象概括,从而使得学习者能更高效地处理新问题。可以看见,反思是体验式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实反思性学习其自身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也是教育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即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进行学习。用当代心理学中的元认知理论来描述,反思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反思性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探究性,即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心理活动,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2)自主性,即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一般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3)发展性,即反思性学习比常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4)创造性,即通过反思,学生能对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不断有学者指出,反思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能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帮助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三、体验式反思性学习任务设计
笔者在非英语专业硕士生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中发现:一般英语口语课堂里常用的假设场景对话由于脱离实际生活并缺乏足够的背景铺垫,很难让学生身临其境投入练习,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课堂上设计的学生之间的对话,距离生活工作中英语的实际应用较远,实用性较差。即便在课堂上练习了多遍,学生在真实交流中仍不敢开口,或开口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尴尬境地,进一步打击了他们练习英语口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最后,作为国际大都市,北京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这是一个可用来扩展补充课堂内容的最好的资源。基于对反思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理解,以及实际教学过程的分析,笔者设计了“走出教室,开口说英语”的街头采访任务。任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街头采访的准备和实施;采访结束之后的反思报告。两者分别对应体验式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学生随机分成三人小组来共同完成用英语采访至少三位外籍受访者的任务。一般采访任务会在学期初就布置下去,大约有2~3周的时间来完成。学生被要求上交详尽填写的报告表,同时还会安排在课堂上全班对此次任务的讨论。
首先在课堂上通过头脑风暴让他们列出外籍人士可能会感兴趣讨论的话题,然后固定模式编写成一个采访题。比如:你来到中国后遇到的困难有哪些?请列出5项,按照难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并给出原因。准备阶段,除了他们自己的课外讨论之外,学生需要在一份报告表内详细记录下计划细节。例如,他们被要求列出打算用什么句子跟陌生人打招呼。为了有效快速地让被采访人理解交流的目的,还需要仔细填写准备的铺垫句子、描述问题背景的内容。除此之外,他们设计的后续跟进的细节问题列表也要详细填写进表格。以此来保证每一次的采访任务都是经过认真并且详尽的准备,避免出现交流过程中的“瞠目结舌”。在采访结束后,学生需要填写以下反思内容:①简单描述采访对象。②对话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③哪个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完成?④对方表现友善还是不大耐烦?并请试着分析原因。报告的最后一个部分,是请学生基于这次的经历,列出本学期英语口语表达练习和提高的两大目标。在过去的4年间,一共有将近550位学生参与并完成了此项任务,共收到274份报告。通过阅读这些书面报告和听取学生课堂上的讨论,总结分析出以下几点:
1.在报告的前期准备部分填写详尽的小组,最后往往有非常令人满意的交流过程。这些小组在出发前仔细讨论,具体列出了准备的背景描述句子、数个采访初始阶段提的问题以及十多个后续问题。他们一般和被采访人交流的时间可以持续20~30分钟,或者更长。而那些在报告里面就准备部分寥寥几笔的小组,平均的采访时间为10分钟,个别甚至短至几分钟。而这些小组在反思部分普遍提到由于自己准备不够充分,导致交谈过程中,自己问了一个开头的问题,但不知如何再承接下去。
2.在反思最困难的部分中,学生提到比较多的几点包括:不敢开口打招呼进行访问;问题的准备存在歧义,背景铺垫不够,受访人不明就里;问完问题得到答案后,不知道如何接“话茬”,因此对每一个问题都缺乏足够深入的讨论;受访人语速较快,听不懂,只能含糊点头回应;有部分受访人的母语不是英语,这使得双方交流更为困难;有限的词汇量阻碍了意思的表述;如何正确理解受访者的肢体语言和恰当使用肢体语言表达含义。
3.在反思比较容易的部分中,普遍被提及的几点如下:开口打招呼(对比上文提到的最困难的部分,很有意思);刚开始接触时,比如“您是哪国人”、“来北京多长时间了”一类最常用的几个问题很容易完成;把准备好的问题提出来不是很难;当双方发现互相都感兴趣的话题时,对话进行得相对顺利,持续时间也较长;当受访者的表述清晰逻辑性强时,比较容易理解谈话内容(其中有个小组提到一位受访者每回答一个选项都先用一句话来概述他的观点,然后展开)。
4.在反思受访者态度及其原因部分中,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是非常热情友善的。而那些表现出不耐烦情绪或直接拒绝访问的受访者,学生自己分析原因大体如下:没选择好时机;户外温度过低(冬季时作的访问);地点选择错误;选择的受访者需要做其他的事情等等。
5.最后列出学习目标部分,最多被提及到的是:增加词汇量;多找机会和外籍人士交流;对自己的英语多些自信,勇于开口;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英语口语学习。
四、教师反思
在综合学生的反思报告、课堂讨论以及期末的匿名反馈后,笔者也尝试对此项采访任务进行反思和概括,期望对今后的教学能有一定的参考。
1.选题的自主权。在第一学年布置任务时,访问的主题是由教师来选定的。但在部分学生的反思报告中,有提到因为受访人对问题本身无兴趣,因此影响他们的顺利沟通。基于此,在此后的学期中,访问的内容全部由学生自行讨论选定后再在课堂上一起讨论通过。此修改同样提醒我们,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他们会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际证明效果也更好。
2.在此项体验式学习任务中学生的体验。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采访任务形式新颖,真实场景的交流相比于课堂中的虚拟场景更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锻炼了听说能力并大大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很多学生提到,原来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存有很大疑虑。但通过这次采访,他们认识到只要勇敢地开口说,英语的日常沟通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虽然仍存有一些表述不准确或交流不畅的地方。不少学生强烈地表达了希望有更多类似学习任务的想法。这也督促教师进行思考和尝试,如何将体验式学习更多的带到英语学习中来。例如,笔者在此后的课堂中又添加了“有主持人引导的小组讨论”环节,要求每个学生轮流承担主持小组讨论的任务,也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3.反思的作用。学生坦承这一部分的内容出乎他们的意料。以往的英语练习,做完了就完了。而这次作业,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后需要坐下来仔细分析反思。通过这个额外的过程,他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英语能力的强弱项,为今后有的放矢的学习提供了方向。笔者从中也实实在在看到了反思性学习的意义所在,并在此后的其他课堂其他任务中加入了反思报告部分。
[1]D.A.库伯著,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Stephen D.Brookfield.The Skillful Teacher——On Technique,Trust and Responsiveness in the classroom.2nd Ed.Jossey-Bass:San Francisco,2006.
G6420,H31
A
1674-9324(2014)30-0255-03
陈璇璇(1978-),女,汉族,浙江温州人,硕士,中国人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