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探究: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
2014-07-21马文甲宋传文
马文甲,宋传文
(1.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2.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探究: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
马文甲1,宋传文2
(1.东北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2.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动态能力逐渐成为战略管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学者们对动态能力如何作用于企业竞争力,有什么样的作用机理没有深入探讨.由于动态能力其"动态"的本质在于更新、重新配置资源,因而,开放式创新为研究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基于此,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开放式创新视角分析动态能力的构成及其对如何作用于竞争力.研究发现,动态能力包括内向能力和外向能力,它们共同提升新产品开发成功率和扩大市场范围,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竞争力
1 引言
企业如何获取和保持竞争力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其研究也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其中以资源基础观和核心能力理论为代表.资源基础观(Resource Based View,RBV)认为,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核心能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适用性、价值性、难模仿性,能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尽管这两种理论为企业实践提供了有益指导,但是它们均是以静态的视角从企业内部来解释竞争优势的来源.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动态变化,竞争对手快速的创新会侵蚀这种优势.在这种背景下,Teece等(1997)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能力进行整合、建构或者重置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该概念提出后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
学者们对动态能力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集中在动态能力的内涵、结构维度及其形成与建构等,而且他们普遍认为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力有积极的作用(Chu,2004).但是,动态能力如何作用于企业竞争力,有什么样的作用机理学者们却没有深入探讨.
随着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学者们认为“动态”的本质在于更新、重新配置资源,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动态能力有着深刻影响.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鉴于此,Chesbrough(2003)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强调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开放性,借助外部与内部两种资源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开放式创新关注了企业合理定位以及运用外部创意和知识的重要性,企业已经意识到从外部寻找理念、知识和创新来源的价值,所以加强了对外部研发和技术的开放.
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创新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基于开放环境的复杂的反馈机制(陈钰芬、陈劲,2008),开放式创新从组织内外部带来了大量的新知识,动态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演化过程就是追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开放式创新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的主导范式,而且为研究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基于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开放式创新为视角,深入分析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企业实践提升竞争力提供新的思路.
2 文献回顾
2.1 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力
2.1.1 动态能力
Teece等(1997)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并认为其是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随后学者们主要从资源基础、流程、能力层级和组织学习的视角对动态能力的内涵进一步发展.一些学者强调动态能力产生于资源基础观(Zahra& George,2002),认为从该视角探讨动态能力的内涵,视动态能力为帮助企业整合、重新配置、更新和再创造他们资源基础的能力,以满足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战略的变革导向等外部环境,从而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有的学者从流程或惯例的视角来解释动态能力内涵,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组织的一种战略行惯例,根据市场出现、演进,以进行资源重新配置.不过,这些视角经常限于反复循环的论证中,因此,又有诸多研究者逐渐深化对动态能力的知识和学习问题的认识,他们开始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来研究动态能力.例如,,SubbaNarasimha(2001)认为组织是知识的载体和集合体,他认为动态能力是知识的特殊属性,该属性在组织中表现为促进变革的动力和能力,以使企业能够自如地应该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
2.1.2 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力
Teece等(1997)、Zahra和George(2002)等学者从理论探讨方面解释了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积极作用,他们认为动态能力一方面使企业减少刚性,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即使调整公司战略,保持与环境的适配性,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从知识的角度,动态能力可以改变原有的惯性和创新的路径锁定效应,利用新知识创造新的惯例和创新路径,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因而,学者们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动态能力对于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影响也得到了很多实证研究支持.例如,Chu(2004)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拥有更好的知识基础动态能力的企业在企业效果、成功与获利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2.2 开放式创新与动态能力
对开放式创新与动态能力关系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从内容来看主要体现在二者的相互支持、促进作用.有些学者强调了关于开放式创新对动态能力的促进作用,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并购、联盟和产品创新都是企业为更新、重新配置资源的活动.他们认为产品开发是企业的一种动态能力,因为它可以改变企业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企业创造、整合、重组以及分散资源的一种机制.他们的论述说明产品创新尤其是开放式创新对动态能力的建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开放式创新意味着拥有分散的创新主体,而分散的创新主体能够通过顾及不同技术层次的发展来帮助克服组织惯性,以利用组织动态能力的建构.而动态能力对开放式创新促进作用的研究很少,但在组织能力的研究中均含有动态能力促进作用的表现.Chesbrough(2003)、Nielsen(2006)、Teece(2007)等学者都强调从外部知识获益的能力与开发内部知识能力的平衡是必要的.而且,外部有价值的知识资源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新创意的自动或者以简单的流程流入组织内部.外部知识只有在组织发展新路径并改变组织结构和文化以及开放式创新流程时,才能被识别、获取与吸收,因此,动态能力改变组织惯例时,开放式创新才能有效地实施.在突破性创新过程中既有企业面临着能力和市场两方面的转变,企业必须具备技术和市场的动态转变能力,并提出了影响这两种动态能力的因素,这说明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动态能力来支持,即开放式创新对动态能力的依赖性.
尽管对开放式创新和动态能力都有过研究,也认识到了二者的浅层次关系,但缺乏两者关系深入、系统的分析.因此将动态能力嵌入到开放式创新的范式中研究,深入分析二者内在作用机理,有利于动态能力的形成建构更具针对性,以给企业提供更加具体的理论指导.
3 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的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力作用机理分析
动态能力观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资源、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战略分析的基本元素不再是单一的“资源”或“能力”,它是一种高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下表现为一种能力组合.根据Gassmann和Enkel(2004)等学者对开放式创新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过程的研究,即嵌入型开放式创新和嵌出型开放式创新,本文将开放式创新下的动态能力分为向内能力和外向能力.在Lichtenthaler和Lichtenthaler(2009)等学者对开放式创新的知识活动研究基础上,将“内向能力”界定为知识的发明能力(inventive capacity)、变革能力(transformative capacity)和创新能力(innovative capacity),“外向能力”指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联系能力(connective capacity)和解吸能力(desorptive capacity).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对动态能力的分析可以清晰地描述其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的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力作用机理分析
3.1 内向能力确保嵌入型开放式创新的实施,促进新产品开发,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
内向能力的发明能力、变革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应于嵌入型开放式创新的知识开发、维持和利用.其中,发明能力指在企业内部产生新知识的能力;变革能力指维持企业内部知识,保持知识的活跃性并避免其损失的能力;创新能力旨在实现创新与市场的匹配;这样一种能力组合确保了开放式创新中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并将其整合入内部现有知识,从而作为企业技术、产品创新的知识基础,提升了新产品创新的成功率,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如汇集研发是企业构建与发展内向能力的重要表现,这种方式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从企业外部获取更多的创意,增强嵌入式开放式创新的效果.一个简单的例子是Mozilla开源项目,它是网景导航浏览器的一个子系统,可以用于多个操作系统.该浏览器是第一个商业化浏览产品.它所采用汇集研发的方式使IBM、惠普等公司都参与进它的开源社区,为其提供更好的创意,帮助该项目向前发展.
3.2 外向能力确保嵌出型开放式创新的实施,促进打开新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
外向能力的吸收能力、联系能力和解析能力对应于嵌出型开放式创新的知识开发、维持和利用.其中,吸收能力集中在对外部知识的开发上;联系能力指管理外部网络,维持对外部知识的获取的能力;解吸能力旨在实现由内向外的技术转移.这种能力组合在加强与外部知识资源的联系,并保持有选择的吸收、整合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知识、新技术.可见,仅仅利用内向能力和嵌入式开放式创新是不够的,因为技术知识不仅存在吸收整合的过程,还有扩散传播的必要性.充分利用外向能力和技术知识的扩散机构和途径,扩大技术知识的使用范围,以使新技术产生新市场.企业可以利用解析能力将被闲置的、暂时不被利用的技术通过中介组织或其他商业化途径将其产生经济价值,以实现新技术的利用率,扩大现有市场范围,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例如,IBM公司经常向其所在的开源社区捐赠软件专利,尽管其中很多专利仍然能够通过授权给其他企业获取丰厚的利润,但是公司为了促使其技术成为事实的标准,至少可以减少重新调整自己的技术以适应竞争性标准的可能性而采取这种措施.如果一个企业放弃其知识产权,如何在这种分拆中获取价值呢?IBM认为捐赠出去的知识产权可以创造对捐赠者来说更多的其他产品和服务需求.随着Java的广泛英语,IBM从出售自己的硬件和支持服务中增加了收入,尤其是其咨询服务收入增加迅速.IBM开始意识到外向能力和嵌出型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性,便开发了Jikes编辑器,又从中获得了巨大利润.IBM的案例不仅体现了外向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说明了外向能力、开放式创新与竞争力的关系.
当然,内向能力和外向能力对新产品和新市场的作用并不是绝对分开的,而是它们对新产品和新市场均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内向能力的效果不仅表现在产品的改进和升级上,同时一些新的产品也能够扩大现有市场范围,而且企业通过外向能力所出售或者捐赠出的一些技术会有利于其他企业的新产品的开发.
〔1〕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2〕Chu Y-S.The Impacts of Lear ning O rientation,IT Infrastructure,and Know ledg ebased Dynam ic Capability on Firm Performance[D].Taoyuan: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2004.
〔3〕Eisenhardt K,Martin J.Dynam ic capabilities: W 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1105-1121.
〔4〕Gassmann O,Enkel E.Towards a theory of open innovation:Three core process archetypes [R].Proceedings of the R&D Management Conference (RADMA)Lisbon,Portugal,July6-9.2004.
〔5〕Henkel J.Selective revealing in open innovation processes:The case of embedded Linux[J]. Research Policy,2006(35):953-969.
〔6〕Lichtenthaler U,Lichtenthaler E.A capability‐based framework for open innovation:Complementing absorptive capacity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1315-1338.
〔7〕N ielsen AP.Understanding dynam ic capabilities through know ledge management[J].Journal of Know ledge M anagement,2006(10):59-71.
〔8〕SubbaNarasimha P.Strategy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s:The role of dynam ic competence[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 ics,2001(22): 201-212.
〔9〕Teece D,Pisano G,et al.1997.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8(7):509-533.
〔10〕Teece D.Explicating dynam 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 icrofoundations of(sustainable)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 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9-1350.
〔11〕Zahra S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 185-203.
〔12〕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6):419-426.
〔13〕贺小刚,李新春,方海鹰.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 [J].管理世界, 2006(3):94-113.
F270
A
1673-260X(2014)03-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