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竹,打通林农“致富路”

2014-07-20撰文

浙江林业 2014年6期
关键词:毛竹林致富路冬笋

◆撰文/吕 翀

编者按: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本期策划从科技支撑、魅力竹乡、创新妙用、传说故事等方面来展示浙江竹文化的内涵。

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在浙江省内,竹林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就有15个。浙江以占全国六分之一的竹林面积,创造了占全国30%的竹业总产值和40%的出口创汇额。竹产业不仅是浙江的特色优势产业,更是浙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林农从竹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可占家庭总收入的60%以上。早在10多年前,安吉、遂昌等浙江主要竹产区虽然有着丰富的竹林资源,但缺少相关的栽培技术和林技推广,农民守着成片的竹林难致富;如今,来自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省林科院、浙江农林大学、丽水学院等单位的一大批竹子专家,以“生态功能增强、竹林效益提高、林农收入增加”为目标,充分发挥林业科技服务山区林农、促进林农增收致富的作用,使全省的毛竹和竹笋的产量、售价成倍增长,毛竹山真正成了“聚宝盆”。一根根“科技竹”,打通了全省林农的“致富路”。

曲线救市:毛竹春笋冬出与冬笋秋出

毛竹是浙江省竹产业的主要经济竹种,占竹林面积的85%。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发展笋用林,竹笋产量、产值大幅提高。不过,毛竹出笋期集中已日益成为制约毛竹林经济效益提升的瓶颈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毛竹的积极性。毛竹春笋出笋期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出笋期短,大量鲜笋在短期内上市导致销售困难、笋价较低,旺季时每公斤售价不到0.5元,竹笋增产不增收;毛竹冬笋出笋期一般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秋季则无笋可挖。

竹产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毛竹和竹笋,毛竹、竹笋销售情况的好坏与民生息息相关。2010年之前,湖州市吴兴区关山村村民毛晓才还在为自家10亩毛竹林亩均度(毛竹有“大小年”之分,每两年为一度)产值只有3000元发愁,而今,他再也不用担心自家竹笋的产量及销售问题了。他的毛竹林不仅每年都能实现“大丰收”,更是一二月就能挖到别人家毛竹林里三四月才能挖到的“春”笋,这直接让他成了当地的“明星”。原来,他在2010年学到了一套以覆盖增温为核心的神奇技术,不仅让他的毛竹林可以连年出笋,更是让“春”笋“冬”出,每年亩均产值可达1.3万元!“正常的冬笋只有0.3千克左右,可我家毛竹林的‘冬’笋跟春笋是一样大的,有近3千克呢,春节期间就可以拿去卖了。”毛晓才高兴地说。

无独有偶,余姚市兰江街道冯村村民赵伯勋在2011年也学到了一套神奇的技术,不仅可以让自家10.6亩的毛竹林大大增产,还可以使冬笋提前两三个月长出来。就是靠着这套神奇的技术,他的毛竹林亩均度产值从之前的2000余元一下子提高到了5000余元。一家子的年收入仅靠毛竹林就翻了一番,这对山里农民来说可谓是“质”的飞跃。

让两个林农喜笑颜开、大呼“神奇”的技术,就是省林科院“毛竹秋冬季出笋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组推出的毛竹春笋冬出生态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毛竹冬笋秋出生态高效培育新技术。这两项技术都可以点笋成“金”,前者让竹林地里冬季长出来的笋拥有“春笋的形状、冬笋的品质”,后者不仅使冬笋提前出笋,避开冬笋传统销售旺季,填补秋季无鲜笋供应的空白,还可以起到使毛竹林增产的作用。

省林科院“毛竹秋冬季出笋高效培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于2010年正式立项,这是浙江省首个获得立项的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组成员通过在湖州吴兴区、宁波余姚市等地设置试验样地,对毛竹笋用林鞭芽结构与萌发规律、毛竹笋用林鞭芽萌发调控方法进行研究,调整竹笋结构,调控春笋和冬笋出笋期,成功将毛竹春笋的出笋期提前到春节前、冬笋的出笋期提前到10月底,从根本上改变了毛竹笋用林的经营措施,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毛竹林的经济效益。2014年5月,该项目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并获得成果肯定。据统计,实施毛竹春笋冬出生态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后,竹笋销售价格最高可达70元/公斤,平均每支可达10元/公斤左右,比常规春笋销售价格提高4倍,产量可达1673公斤/亩,产值可达1.6万元/亩,比之前提高7倍;实施毛竹冬笋秋出生态高效培育新技术后,冬笋产量可达237公斤/亩,产值可达6021元/亩,每亩可比之前新增产值4017元。

目前,该项目总结出的两项技术已在余姚、安吉等地进行推广。据项目负责人、省林科院院长汪奎宏介绍,毛竹“春笋冬出”和“冬笋秋出”技术满足了林农对新技术的需求,试验成果显著。将毛竹春笋、冬笋的出笋期提前,避开了传统的销售旺季,从根本上解决了春季鲜笋销售难、售价低,以及秋季无鲜笋供应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毛竹林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了林农收入,带动了农民的造林积极性,扩大了竹林面积,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曲线救市,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提升了竹产业发展水平,带动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双管齐下:技术集成创新加产业化应用

在浙江省现有的毛竹林中,毛竹低效林面积依然占很大比例,竹农迫切希望可以通过改进种植技术、调整目标产品、学习新的覆盖方式等方法,降低劳动力投入,向多目标培育、高效生态经营模式转变。同时,随着毛竹冬鞭笋等多层次定向培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定向培育类型的日趋丰富,传统笋材两用毛竹林的单一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丽水学院院长助理、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竹木产业组组长金爱武通过自己给农民上课的经历,发现根据农民对技术的需求发展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成了技术创新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金爱武也发现,面临新形势,必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和产业化机制,解决好林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了研发出适应市场和林农需求的技术,让新技术惠及更多的林农,由金爱武领衔的“毛竹现代高效经营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团队历时10年,针对我国毛竹主产区竹林经营管理技术实际,在安吉、遂昌等地建立了700多个试验点,系统地开展了高效生态培育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创新,以分区测土推荐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覆盖促成栽培技术等8个单项关键技术的创新发展,集成创新了“一竹三笋”定向培育等5项毛竹现代高效培育技术体系,对毛竹林培育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产业化应用及技术推广方面,构建了“三级联动”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三级示范”和“农民讲师团”带动普通农户的技术传播平台,以及以新型市场主体和现代林业园区为核心、以产品认证为起点,将科技服务延伸到市场领域的技术应用平台,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成果转化及应用。2013年,该项目获第五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金爱武教授笑称,他们创新发展的各单项技术及集成创新的毛竹现代高效培育技术体系是“活”的技术和体系,可以根据林农的需要自由排列组合,例如有的林农以销售冬笋为主,有的林农以销售鞭笋为主,这时就要根据“目标笋”的不同而传授林农不同的技术。对此,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叶坞村的“科技示范户”邓金发深有感触。在没有被项目组选作“科技示范户”之前,邓金发家4亩毛竹林的亩均度产值只有1000多元。当金爱武教授领衔的项目团队来到遂昌,用仪器分析他的竹林土壤,给他的竹林开出“药方”,告诉他如何施肥、如何对竹林进行水分定量管理,并向他介绍了竹林覆盖出笋技术后,2011—2012年,他的毛竹林亩均度产值达到了9312元!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同村村民啧啧称奇、艳羡不已,也让邓金发在成为“农民讲师团”中的一员,对技术进行宣传时,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示范推广作用。

据项目组成员朱强根介绍,该项目成果提出的各单项技术及集成创新的技术体系现已十分成熟,能直接服务林农。目前,项目组已经在全省30多个重点产竹县(市、区)建立毛竹现代科技园区34个、现代林业(毛竹)园区30个、冬鞭笋定向培育基地141万亩,为浙江省毛竹一产产值从2004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6亿元作出重要贡献。近3年来,项目成果依托各类推广平台,不仅在技术上进一步完善,推广面积也不断扩大,累计新增产值超过22亿元,成果转化程度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浙江广袤的竹海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取之不尽的“绿色宝藏”。展望未来,无论是竹产业的发展,还是助农增收致富,都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和着力点。因此,必须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凝聚集体智慧,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提高竹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用科技助力竹农,真正践行“科技兴林”,走上“科技兴竹”之路,推动全省竹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猜你喜欢

毛竹林致富路冬笋
打造“睡觉村”IP 走上致富路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挖冬笋
小钩针“钩”出致富路
金衣白玉冬笋美
金银花“香溢”致富路
冬笋抢鲜吃
不同施肥方法对毛竹出笋成竹及生长量的影响
解析毛竹刚竹毒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毛竹林火灾预防与灾后复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