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4-07-19王昌平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事物文字

王昌平

一、“读”文字

随着传媒工具的发展,学生接触到文字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读学校的课本,而是把文字的阅读伸向了更多的渠道,如报纸、电视、电脑、手机等。学生一旦对这些传媒产生兴趣,就会想方设法去弄懂那些文字所传达的意思。此时,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开展阅读教学。

1.自由读。可以让学生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自由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阅读素材,并把所找的材料读通顺,读准每一个字。在家长的帮助下,大体理解文字的含义。

2.评读。每天利用半小时,把好的阅读素材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让同学自己上讲台朗读所选的素材,且能简单地点评一下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看法。

3.赛读。我抓住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竞赛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小组阅读竞赛、男女声朗读对抗赛、同桌朗读竞赛等。

4.针对语文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听故事、听广播、听名著朗诵;讲故事、诵读诗文、演讲;读儿童书刊、读少儿报纸与学生习作;摘录佳词丽句、写读书笔记、写日记。可以利用这些活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二、“读”事物

客观存在的事物仿佛就是跃动在巨幅画面上的“文字”,它们有形、有声、有色彩、有味道,甚至有情感。在新课标中强调语文开放性的影响下,我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学习在观察的基础上读事物,并把读事物和读书籍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对观察和书籍都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学会读事物有利于学生理解书籍中的文字,更真切地和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事物是让学生产生读书兴趣、掌握读书方法的重要前提,也是搞好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

1.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读事物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对于激发学生读事物的兴趣尤为重要。因为,高尚的品德情操能够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使他们自觉地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从而激发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正是有兴趣读事物的基础所在。

2.增强资源意识,逐步掌握读事物的方法。我们在引导学生读事物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只要求他们按照从大到小或时间先后等简单的顺序进行粗读,比如“读”校园:“高大的教学楼挺立着。”“平坦的操场上有同学在玩耍。”“草坪里的小草发芽了。”……还可利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引导他们按照空间方位、发展变化、生长过程等顺序,细读或品读事物。如在“读”一片景物的时候,“苍松翠柏”、“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等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也会因为直观事物的不断出现而在脑海中多次闪现,从而得到巩固。

三、“读”人物

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既强调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强调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指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新课标也提出了小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些新的理念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学会“读”人。

1.“读”别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一种体会,那就是小学生有明显的向师性。其实,学生每天都在“读”老师,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迹,学生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老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潜移默化。书本中学到的“和蔼可亲”、“严厉”、“耐心”、“认真负责”等词语,学生也往往是借助于教师的直观表现来理解的。我们应该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学会进一步“读”老师,“读”老师的形体语言,“读”老师的内心世界,“读”老师的精神品质,从而充分发挥老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我们应当顺势引导学生学会“读”同学,“读”父母,“读”周围的每一个人,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2.“读”自己。读别人容易,读自己却很难。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别人的同时,学会反思,看看自己的行为是与别人或课文中所批判的人物相似,还是与别人所认同、赞赏的人物相似。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读童话、寓言,喜欢听故事,而他们分辨好坏的标准就是故事的人物形象。所以可以借助学生心目中的伟大形象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事物文字
奇妙事物用心看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种出来的“逍遥居”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