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2014-07-19马春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导向校企

马春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让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都能全面地适应社会,顺利地进入工作岗位。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目前众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如何进行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呢?针对这一问题作了几点分析。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就业导向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就业问题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高职院校中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要。传统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难以体现出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和优势,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的需要,因此,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工作经验,针对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高职院校在教学的同时,注重强化校企合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活动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学校内部进行,多半是以授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知识。这样一来,学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开支,但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却很难实现。要想让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学到本领和知识,保证其在社会上能够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在高职院校中实行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行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校学生提高能力和素质,还有利于企业源源不断的从高校吸引高素质人才。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必须处于一个主动的位置上。第一,要主动邀请企业协助,帮助制定符合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第二,对于在校企合作中,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才规格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制定都要主动的请企业参与制定。第三,要积极地向企业提出,请求企业加强支援,提高高校实践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还要注重在企业内部申请让教师进驻企业。笔者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让教师进驻企业,这样可以有利于教师能够全方面、全过程地观察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于可以及时地纠正,全面帮助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形象,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

在教学中随着教育的普遍化,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已经逐步走进“大众化”的趋势,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并没有从学生的根本立场出发,更没有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只是专注于如何招收更多的学生,开设更多的课程,从根本上忽略了人才培养质量,也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悲哀的事情。笔者认为,要想在高职院校中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人才培养的方式着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辩证思考能力,让学生善于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分辨问题,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适时的为学生灌输就业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关心当前社会中的就业问题、就业压力,帮助学生对就业达成一个良好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借助对就业的理解和思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明确自己的不足,思考自己还需要提升哪些方面,让以后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让学生对就业有所准备,不至于在毕业之际惊慌失措。除此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知道,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各个方面加强教育,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不断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改革打下基础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然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在高校的课程改革中,要想让课程改革的效率得到提升,就必须培养一支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奋力拼搏的、忘我勤奋的、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课程实施和课程改革的主力军,离开教师,课程改革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课程改革效率的根本所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必须要树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课程改革打下基础。目前,有很多高校,都大力的投入资金,极大打造“双师型”的教师。所谓双师型,就是实行教师的“走出去”和“引进来”。“走出去”是指高职院校派本校的教师出去学习新型的教学经验;“引进来”则是指高校从企业、用人单位请来实践技术专家到校任兼职教师或共同开展技术合作、科研攻关、操作演示等活动。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让课程改革的效果得到提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精品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培训,使其确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和执教能力,让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还可以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学习,掌握最新的就业学科前沿知识和最先进的专业技能,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为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想在高职院校中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笔者建议可以从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的同时,注重强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课程改革打下基础等方面出发,让课程改革的效率得到提升,让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云志,何玉宏.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9).

[2]潘有志,阳艳群.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3]姜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外科学教学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09,(01).

[4]黄艳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2).

[5]刘继芳.刍议示范建设中高职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突破——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09).

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导向校企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犬只导向炮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