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探究

2014-07-19李华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3期
关键词:技击套路武术

李华

武术运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其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独特的运动规律、技术风格以及养生健身功效,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成为了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武术运动的起源、运动特点入手,提出了武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方法,以期提高武术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武术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技击术。它按照踢、打、擒、拿、击、刺等技击运动的规律组成套路,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旨在通过学习或演练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的一项体育运动。

一、武术运动的源起极其发展

关于武术的起源,尽管各方学者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共识:即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项民族体育运动,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比较传统的说法是我国的武术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为了抵抗毒蛇猛兽,就用最原始的、最简陋的工具如棍棒等作为工具去捕杀猛兽或模仿猛兽的动作与野兽搏斗,在此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格斗和扑杀技能可以说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类战争的出现,这种原始的狩猎格斗和扑杀技能逐渐演变为战场上士兵的搏斗技巧,武术也因此逐渐演变为以军事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专门的格斗技击教育。

在长期的武术演练过程中,人们发现演练武术不仅能够提高格斗的攻防技巧、搏斗能力,练习时的气息调整还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于是,人们就将武术训练用作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体质教育的手段之一。运动形式也由以技击为主的技能训练演变发展为形体兼备的武术体系,最终成为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体育运动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之一。1958年,武术被列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在高等学校中开设了专门的武术专业,由专业人员在传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广采众家之长并将之传授给下一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武术运动在全国青少年中的普及和提高。

伴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武术也不断走出国门,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国。2000年,国际奥委会将中国武术正式列为悉尼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标志着中国武术登上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体育舞台。

二、武术运动的特点

(一)内容具有广泛性和适应性

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由拳术和器械套路构成。其运动的内容、运动形式丰富多样,能够适合不同的运动人群需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如有适合竞技运动的对抗性散手、推手、短兵,也有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的各种拳术、器械套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对运动量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动作套路进行演练。同时,练习武术所需的场地、器材可以因陋就简,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器械的有无随时随地的调整练习内容和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等外界条件的约束。

(二)运动形式以套路动作为主

套路运动是武术运动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踢、打、摔、拿、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结合搏击动作及身体各部位锻炼的需要,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编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成套动作。每一个套路都有相对固定的动作要求,有的套路有由包括“起势”和“收势”在内的几十甚至上百个动作组成,少的套路也有十几个动作组成。各个套路的长短刚柔不一,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三)动作具有技击性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的内容,主要用于战场上的搏击,与古代的军事斗争是紧密相连的,其目的在于制服或杀伤对方。在实用中,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受套路动作及竞赛规则的制约,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其运动的一招一式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

三、武术的教学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武术的教学基本原则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用新颖、形象、生动、简练的教学语言讲述套路的动作路线,用正确的、轻松优美的动作演示套路动作,以此激起学生学习武术的愉悦之情、喜爱之心,从而主动参与武术学习。

2.逐层推进、循序渐进原则

人们从感知事物到认知事物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的渐进式过程。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复杂的武术套路动作,必须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从最基本的套路路线、动作步型等最简单易学的基础开始教学,再逐步过渡到技击方法及形神兼备的训练,如此逐层渐进的开展教学,才能改变武术“学得慢,忘得快”的现象。

3.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状况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个体在特殊能力(如体育、音乐、绘画等)方面所显现出来的天赋差异性更为明显。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而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同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反馈能力、运动协调平衡能力以及他们的动作的节奏韵律感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一样的学习效果的。因此,在武术教学时,在兼顾全体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确实如“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4.直观性与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对抗性的武术比赛还是表演套路,武术的表演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汉代的打擂台有“三百里皆来观”的盛况,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的描述。因此,武术教学应先通过教师准确、优美的套路演示或通过图片、真人示范教学录像、有关武术的经典电影等方式让学生在观摩中激起对学习武术的强烈愿望,并对武术套路的动作路线、动作姿势、技击方法等有个整体、完整的动作概貌印象,这样即符合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保证了武术套路教学的完整性与艺术性。

(二)武术的教学组织方法

1.讲解与示范法

讲解与示范是使学生形成正确动作概念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套路动作的名称、方法、要领、作用和要求,并辅以动作演示,让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观摩感知动作,从而建立起动作的概念,获得基本的知识。授课时,教师结合动作名称和术语讲解示范。如教“搂手弓步冲拳”这个动作时,教师先向学生解释该动作不仅说明了下肢的步型,同时也指出了上肢的手法及运动形式,同时强调练习该动作的要领、要求等;然后一边进行讲解一边慢动作示范演练。这样,学生在明了动作要领的同时,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动作的结构和神态。

2.整体与分解法

每个武术套路都是由多个不同类别的单个动作组成。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先做完整的套路动作讲解、示范,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的套路动作概念,然后将套路分解成不同的小节进行示范、讲解、领做。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分解的动作后,再将动作组合起来练习。如:三路长拳中的“大跃步前穿-接弓步击掌”这个动作,可以分解成:下肢练习(蹬跃-仆步-弓步)——上肢练习(手臂的挂摆一搂-推)——上下肢的配合(蹬跃-挂摆-仆步、抱拳、立掌-弓步、搂、推)——配合眼法、身法整体教学等四个步骤进行讲解示范。这种整体性与分解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将复杂难学的套路分解为简单易学的动作,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3.练习与巩固法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表明了反复练习在武术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初步掌握套路动作后,要想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巩固,才能达到熟练运用、强身健体的作用。练习巩固以集体练习和分组练习、个人练习为主要形式。

集体练习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动作示范及口令指挥下集体复习,一方面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动作,培养集体主义感,另一方面通过集体练习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动作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便以统一纠错。

分组练习是教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并指派班级中动作掌握较好的同学负责,每个小组在教师的统一领导下,采用口令或领做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这种练习法,能够让每个学生更加准确、快速地掌握动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在集体训练及分组练习后,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安排学生个人练习,让学生能够边想边练、增强记忆,巩固动作,尽快地独立完成动作,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应该根据武术运动本身的特点,结合教学反馈情况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根据武术动作具有技击性的特点,可开展攻防、双人或多人配合练习,或通过教学比赛等方式,提高武术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要提高武术运动的教学质量,必须从武术运动自身的特点出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武术教学既生动活泼,富有民族特色,又有教学相长,互为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颐.体育教学原理、原则、范畴[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武术编写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武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姜景平.武术运动[M].湖南科学出版社,2005.

[4]郑强芬.浅谈武术教学的方法与手段[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击套路武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眼下有套路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