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高中物理新课堂中小组学习的“假合作”现象
2014-07-19詹桂华
詹桂华
摘 要: 新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习小组的合作和展示。然而,在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诸多令老师们棘手的问题,有形而无质,费时又无效,即“假合作”现象,极大降低了课堂的实效性,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合作学习 假合作
新课堂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中师讲生听的“填鸭式”单向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为以小组合作为中心,旨在通过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实现对知识的认知和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听课与调研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会出现以下现象:几个人围在一起,看不到组内成员的互教互学,只有组长的“一言堂”;或是每位学生将自己的答案读给大家听,其他人则忙碌地记着,完全没有思维的碰撞;抑或坐在一起说起题外话,教师却浑然不觉;更有“大眼瞪小眼”,你不会,我也不会……种种“假合作”充斥课堂,有形而无质,费时又无效,老师们也都意识到“课堂是热闹了,但却看不到效率,完不成任务”。是什么原因导致“假合作”现象的出现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剖析,以供同仁参考。
1.合作问题的设置影响着小组合作的状态
问题是小组合作的任务目标,问题设置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小组的合作状态。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应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特别是合作问题,首先要有合作的价值,要有思维的含量,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如果仅凭一个学生就轻而易举地获取问题的答案,还有合作的必要吗?其次,问的角度。同样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发问,会达到截然不同的效果。例如功的概念是能量概念形成的基础,是机械能单元的重要基本概念,是研究力在空间上积累效果的物理量。在设置问题时如果直接问学生“什么是功”,就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以人推车前进、起重机吊起货物等事实为基础,让学生分析总结:(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生活中那些情况下力做了功?哪些情况下力没做功?(2)如何定义功?如何理解功的定义式?这就成了很好的合作学习题材,学生已经不再是读课本,找答案的“搬家”过程了,而是对学生的多种能力的训练。所以,在呈现问题之前,一定要再三斟酌“合作的价值有没有?有在哪”当然不能为了合作一棍子将学生“打死”,谁也找不着问题的切入点。换句话说,学生都会和都不会的问题不能作为合作问题,更没必要每节课都绞尽脑汁寻找合作问题,它的有无不是新课堂的标志,追求热闹更不是新课堂的标志。学生“动脑学、动手做、动嘴说、动心交流”是新课堂的标志。
2.学生的学习习惯影响着小组合作的效果
传统课堂已经将学生培养成“知识伸手,问题张口”的坐等习惯,虽说“味同嚼蜡”,却嚼得津津有味。哪有多少独立学习的概念。面对新课堂,不适应的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生。老师们为自己权利的“削减”而惴惴不安,抽着空“唠叨”几句,生怕丢点什么。殊不知,“你说过的,他就会了”,让学生更显得无所适从:“你教我都不会,自己学怎么能会?”让他自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必须一点点训练,否则我们连时间都不知去哪了。所以,让学生自主、让学生合作,不是你说出来这两个字就能实现的,学生就能去做的,得老师教学生怎么自主、如何合作。遇到不会的问题,不是说“我这个不会,我那个不会”,而要说出“不会在哪”。交流时,也不是简单地告诉“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而要教给“为什么是这个,为什么是那个”。如此训练,学生的合作便会真实而有效。所以,新课程中的教师看起来轻松,实则任务量大了—前期工作多了,技术含量高了——加大了学法指导的要求。
3.课堂时间束缚着小组合作的程度
“四十五分钟完成教学任务”成了教师千古不变的真理,由此限制了学生的交流。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课堂:学生对某个问题正议论得兴致勃勃之时,老师一看时间不够了,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于是便说:“我们先讨论到这里。”火花就此熄灭。“什么叫完成任务”?是把该讲的内容都倒给学生,还是让学生从头到尾缕一遍?它已经不再是我们目前课堂的目标。让学生真正学会点什么,感悟点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点,只要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都叫完成任务。所以,要學会放手,不再让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牵着老师走。
4.小组建设影响着小组合作的质量
“环境育人”——“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个角落都育人”。小组文化建设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要帮助小组创建积极向上、发人奋进的文化氛围,让每个学习小组时刻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熏陶,让走入小组的人就产生学习的冲动,滴水便会穿石。其次,要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多数学校的通常做法是两桌一并、四桌一合就变成了一个学习小组,根本没有考虑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小组。新课堂要求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最终实现“互帮互学”,随机搭配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建设学习小组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内涵。坚决不能走“课桌一摆就是课改”的路子,而要在学习上形成互补、在解决问题上形成互助,追求一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境界。
5.评价机制制约着小组合作的发展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如果仅仅是课堂上给你一分、给他一分的评价,开始学生会因为新奇而为之奋斗,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形式,学生自然不再理会,也就失去评价价值。究其原因,评价机制不完善,没有让每个小组、每个人的积分运行起来,流通起来。试想:“如果是货币,学生的激情又将如何?”当然,我们不能让它成为货币,但要想办法使之具有货币的力量。当然,对于高中生的评价目前更显捉襟见肘,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地寻找良策。
改革就意味着坎坷与挫折,但我们相信:只要不断汲取正能量,跨越障碍物,享受过程就是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