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学措施提升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014-07-19肖平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5期
关键词:半透膜小白鼠蚯蚓

肖平

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充分地把学生融入实验的情境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既有效利用了实验的教育价值,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了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

一、注重问题环节设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实验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教师应结合具体实验,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把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枯燥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实验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案例1:《光合作用产生氧》实验教学,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有一盆旺盛的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在阳光的照射下,植物和小白鼠都正常地生活着;在黑暗的条件下,小白鼠很快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根据以上的问题,做出如下假设: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小白鼠得以正常生活,在黑暗的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中缺少氧气,小白鼠窒息死亡。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师指导学生以金鱼藻为实验材料,用排水法收集金鱼藻在阳光下产生的气体,当快要熄灭的竹签遇到这种气体时,迅速地燃烧起来。学生分析这种现象,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在阳光下产生氧气,验证了最初的假设。

二、巧妙设计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活动,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案例2:《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实验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给蚯蚓建造一个温馨的家”。学生四人一组,通过在校园里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讨论和设计“蚯蚓之家”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利用可乐瓶、花盆等设计实验,然后采集蚯蚓、土壤、树叶等,建造一个蚯蚓的“家”。为了保持土壤透水、透气,有的同学还在瓶子底部挖了一些小孔。两个星期后学生汇报和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大家共同评选出最佳“蚯蚓之家”。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适于蚯蚓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观察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

三、巧妙创设探究情境,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独立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作为学生实验探究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要让学生的试验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必须认真思索如何创设探究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创设课堂探究情境,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从而达到愉快学习的效果。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拓展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四、善用简易实验材料,优化实验方案设计

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可围绕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手段的改进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难以完成。但是,运用简单易得的实验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案例3,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时,很多学生不理解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原理。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而另一些物质则不能通过的多孔性薄膜。课本上介绍的实验步骤较繁琐,学生不容易操作。利用学生司空见惯的蛋壳(鸡蛋的卵壳膜就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做半透膜实验,材料易得,感性直观,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深刻理解了半透膜的作用,而且观察了鸟卵(以鸡蛋代表鸟卵)的结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勤于动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思维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学生学得轻松,生物课也变得更有趣。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也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半透膜小白鼠蚯蚓
十只快乐的小白鼠
十只快乐的小白鼠
小白鼠观察记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挖蚯蚓
机灵的小白鼠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渗透作用”实验中半透膜的选择
渗透作用实验装置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