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工学交替实习环节的德育工作研究
2014-07-19徐佳
徐 佳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高职生工学交替实习环节的德育工作研究
徐 佳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工学交替作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强化工学交替实习环节的学生德育工作,以期培养思想品德好、技能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工学交替 德育工作 高职教育
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引导
2006 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在《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取“2.5+0.5”或“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半或2年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半年或者一年。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在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又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全方位参与生产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工作与学习相互交替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最有效的育人模式。工学交替将传统的以校园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的企业车间教育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利用学校课堂和企业车间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对于人才培养的不同的优势,力求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工学交替实习环节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难点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德育工作的缺失。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这一新的特殊环境中,企业与学校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与管理,但由于学生在实习期间亦工亦生身份特殊,易造成“两不管”的现象,学生德育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与新问题。
1.定员定岗、分班上岗,学生跟踪管理难度加大。
学生到实习地后,人员的安排是很分散的。学生原有的班级建制被打乱,一切都依实习单位的生产情况、人员配备、工人定员、产销的淡旺季而定。有时一个班的同学会分在几个不同的部门,更谈不上在一个班组、一个生产线或一个车间了。企业的排班工作制,使得同寝室的同学工作与休息的时间不统一,倒班的情况时有出现。学生集中开会也成了难事,找个学生都要跑几个地方,时间也很难统一,想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就更难了。
2.工作繁多、考核严格,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转变难以适应。
高职学生从轻松的校园生活突然踏入开放复杂的企业,原来按部就班的学习突然被紧张繁忙的工作替代,从对学习技能要求不高的在校学生转变为对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生产主体,角色跨度很大。由于学生对顶岗实习工作的角色未能准确定位,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不够熟悉,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较大,所面对的人际关系较前复杂等因素,使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等不良心理情绪。再加之,工学交替实习,学生是到企业中直接顶岗工作,像普通员工一样拿工资,所以企业对学生也像对其他员工一样严格管理,同等要求,一样加班加点,一样考勤核算,一样奖惩挂钩,而不会对学生另眼相对,宽松特殊。这样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思想波动大,体力透支大,精神压力大,有的甚至是到岗不久就受不了,提前辞工。有的学生对实习单位的想法和看法特别多;有的成天不上班专找指导教师纠缠,一有不如意,就三三两两嚷着要回学校。这给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中的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3.环境复杂、人员多变,学生德育工作处于多元动态情景中。
当高职生走出校门后,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从相对单纯课堂与宿舍而过渡到企业和社会,空间与环境的变化使得德育工作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学生德育工作处于动态的情景中。学生在工学交替实习期间,脱离了原有的学校理论课教学平台、高雅艺术式的校园文化平台、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校园周边的环境平台,缺乏原有的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有力保证。同时,企业中有的员工身上的很多不良思想及行为对在校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消极怠工、破坏工具和产品、吵架斗殴、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等。在这样复杂的大环境下,要想达到很好的德育工作效果有一定的难度。
三、工学交替实习环节的学生德育工作的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增强指导教师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停留在严格管理和约束学生的层面上,这种管理手段背离了学生德育工作的宗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者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落实服务功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困惑和实际需求,尤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讲座、心理咨询、关怀慰问等服务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工学交替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全健康的人格。从而确保学生思想稳定,顺利完成工学交替。
2.科学定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能力的培养。
工学交替背景下的学生德育工作应是一种全新模式,不能只是满足于管理规范好学生,使其循规蹈矩,避免闹事惹事的目标。在工学交替背景下,必须高度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应凸显职业技能教育特色,抓住“就业”这一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协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和发展技能,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较高的用工素质要求。同时在德育工作中还要融入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
3.把握重要节点,全程跟踪教育。
在工学交替实习环节中,要坚持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教育融入到各项常规工作中,为日后工学交替、深入车间劳动打下思想基础。学生入企业“工作”前,必须进行专项的动员和教育,消除顾虑,统一思想,最好采用座谈交流的形式并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一般来说,进入企业后两周左右,学生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压力和疲劳感相应增大,容易出现思想波动,此时安抚慰问式的思想梳理工作应立即介入。学生领到自己劳动获得的第一份工资时,是进行劳动意识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利时机。许多工学交替的工作岗位需要三班倒,节假日休息也较少,要注意利用这些时间探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领导的关心。
4.掌控重点人群,防范群体事件。
在工学交替中,“抓两头促中间”尤为重要。要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正面引领作用。工学交替下的学生脱离了校园环境,教师对其影响逐渐减小,而扮演着领头羊角色的学生党员、干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及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对一些平时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的学生,要特别关注、积极引导,避免由于个体情绪的宣泄而引起群体性的反应。与此同时,应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讲明利弊,争取学生家长对工学交替的理解和支持,使其成为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另一方面军。充分发挥班团组织的作用,注重以班团组织为单位开展丰富的班团活动,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用有组织的行为抵御非组织的不良思潮影响。同时,可以运用微博这个信息传输的新载体,及时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
5.配备优良的指导团队,分环节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学交替期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推行德育工作导师制,主要基于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的三个阶段开展工作。一是准备阶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学交替的目的、意义和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让他们提前做好思想准备;二是实施阶段,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全面服务和指导学生思想、生活与工作,起到引导和保障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干预;三是在学生经过一段工作返回校园后,组织召开工作经历体验交流会,结合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制订今后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综上所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方法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增添了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工学交替实习环节的德育工作融合了学校教育与企业文化,对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凸显了新时代下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如何实现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由单纯的校内集中学习,转变为校内集中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工作学习相结合;解决德育工作环境由简单到复杂等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应长期探索、不懈努力的工作方向,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8-26.
[2]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周济.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座谈会上的讲话[R].中国教育报,2004-10-21.
[4]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彭晓玲,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6]王伟.“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0(2).
[7]耿德平,李锐,蔡菁.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共管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
[8]韩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