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师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2014-07-19钟华丽

文教资料 2014年6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

钟华丽

(西华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新媒体环境下高师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钟华丽

(西华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教师资源匮乏严重制约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加强高等院校师范生媒介素养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高师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凸显未来教师的特殊性:教育对象具有示范性、教育方式注重灵活性、教育过程强调实践性。高师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媒介认知能力、媒介使用和传播能力及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

新媒体环境 高师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海量的资讯信息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任意浏览信息、参与讨论、传播信息。媒介素养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CNNESO)认为,在21世纪,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媒介及信息素养”。当前,我国面临网络使用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据CNNIC第32次互联网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的占比分别为11.2%和36.3%,相比2012年底均有所上升,尤其在初中群体中的升幅较为明显”[1]。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加强对青少年辨别、选择和传播网络资讯的引导。基于此,对未来将成为教师的高师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况

霍布斯认为媒介素养是接近、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相应地,媒介素养教育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以培养和提高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2]。媒介素养教育最早由20世纪30年代英国文学批评家F.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汤普生提出,他们在合著的《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倡导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学校课堂。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历经了保护主义、提升选择和辨别力、批判性解读和参与式社区行动等四次范式的转移,不断提升公民素质,推动社会民主发展。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上,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先后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美国、日本近年来也开始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现有课程之中。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已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散,成为一种颇具信息时代特征的世界性现象。[3]

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较晚。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大陆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自觉的关注和探讨,开始于1990年代”[4],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卫在《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上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率先在学术界系统介绍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之后,关于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层出不穷,仅在中国知网上以“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进行搜索,就有2538条结果。从实践上来看,一些青少年媒介、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高校研究机构和志愿者团体也介入媒介素养相关领域开展活动。

尽管“在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无论作为理论概念还是实践推广,近年来重要性不断凸显”[5],但不可否认,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中小学都还未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教学内容,甚至社会对“媒介素养”这个词语都很陌生,其中不乏教师和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教育推广普及的过程中,除了政府、社会原因,“教师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实”[6]。“我们需要合格的教师和相关资源来教导学生们具有一定的数位能力”[7]。高等师范院校主要培养的是能胜任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学生除了具有一般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外,更有其作为师范生的特殊身份。这一未来教师的身份注定对他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普及全社会的媒介素养意义非凡。因此,我们要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能力,就必须有媒介素养师资作保证。

二、高师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殊性

高师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在多元文化激流交汇的新媒体时代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其媒介素养教育应凸显未来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一)教育对象具有示范性。传播学者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理论认为:“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8]信源的可信度体现在传播者的信誉和其专业的权威性。由于职业的关系,高师学生自身形象对其未来欲引领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因此,高师媒介素养教育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侧重媒介道德素养、公民网络行为规范教育,规范高师学生的网络言行,做到知行合一,以此增强对社会的辐射和引领效果。

(二)教育方式具有灵活性。高师学生兼具大学生和未来教师的双重身份,媒介素养教育要注意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使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教育效果更为显著。显性教育重在将媒介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知识。隐性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资源、校园社团组织资源、校园物质文化资源和辅导员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创造健康媒介生态环境,促使学生在无形中提升媒介认知能力。

(三)教育过程注重实践性。不同于一般的以知识或内容为主的学科,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行动知识,它涵盖实践性的知识。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八项基本原则中有一条:“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求知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高追求。”[9]高师学生未来的教育对象是中小学生,提高学生对媒介素养的兴趣是教学的追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令教学更生动。高师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让教学走出课堂,根据现有的媒介条件实施媒介活动,如个案研究、志愿支教、实地采访、模拟报道等参与媒介生产过程。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媒介教育实践活动,充分提高自身媒介认知、媒介分析和媒介使用能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师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

当前高师院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条件已趋成熟,正如学者姚云指出的那样,一方面,我国社会的发展已越来越民主、自由、开放,具备了实施传媒教育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传媒技术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10]。同时,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中,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开发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设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契机。因此,我国在高师院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实施的可行性。高师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知识、课程实施能力、媒介认知和应用能力。

首先,作为社会人,高师学生应该具备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在新媒体海量信息面前,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素养。它包含了媒介信息知识、媒介内容生产机制、媒介信息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商业利益和情感态度、信息真伪的辨别等,从而针对瞬息万变的新媒体中层出不穷的信息,如何养成自己的基本道德、操守和良心。

其次,作为专业人员,高师学生还应具备较高的媒介信息利用和传播能力的重要构成。利用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是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能力的重要构成,是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所在。每一个社会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教师要做到正确、有效地利用媒介传播信息,有效利用媒介资源,从而规范青少年网络传播行为,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媒介整合与传播能力。

最后,作为未来的教师,高师学生还应具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善于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与专业教学、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环境、受教者具体情况等相结合,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生参与媒介设计、制作、传播,通过教学对现代媒介信息形成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1]第32次互联网报告.http://tech.163.com/13/0717/13/94 07C2T100094NSI_3.html,2013.7.17.

[2][3][4]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5]陆晔等.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6]张泽涵,陆婷.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认识、难题和实施策略[C].2010年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7]张志俭.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教育[C].2012年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宋小卫.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J].国际新闻界,2000.4.

[10]罗阳富.信息时代高师院校媒介素养教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