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本教育理念出发将戏剧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以小学语文课为例
2014-07-19黄月冰
黄月冰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广东 广州 510620)
教育戏剧,概括地说是一种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推广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在欧美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基础教育中已得到长足发展与广泛应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运动开始。”戏剧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活动,将戏剧手段引入语文教学无疑是有益的。
一、教育戏剧与生本教育理念
教育戏剧常通过教师引导、成员互动合作、班级或小组讨论、舞台表演等自主学习方式使教育摆脱枯燥的说教,让接受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地发展。同时,戏剧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艺术于一身,能够有效挖掘和促进学生特长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实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生本教育主张。教育戏剧的教学策略之一——改编课本剧则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理解和创造能力,角色朗读、舞台表演则不自觉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动作和协调能力。而在整个教育戏剧课堂里,学生是主角,教师隐退至引导监督,把持方向的位置,符合尽可能“不见自我”的生本教师观,对构建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新型课堂模式做了有益尝试。生本教育理念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在于感悟的形成。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固然是要教给学生重要基本能力,但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情感才是文字所存在的最终目的。教育戏剧中的角色分工、人物扮演、社会情境模仿等戏剧元素的援引实质是在客观知识中加入学生个人的主观认知与感情投入,从而建立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想象,创造出个人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创造和再现,从而实现自我评价,形成长期的生动、主动、丰富的积累和感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语言背后的真善美,深入地认识自己和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践行了生本教育提出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的教学观。因此,教育戏剧与生本教育理念存在共性关系,将戏剧元素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践行生本教育理念的积极尝试。
二、低年级小学语文教育戏剧教学策略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及朗读、识字、写作训练,心理特点是思维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思维,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发展,喜欢并善于模仿、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多动但缺乏自控能力,他们对具体的形象、材料、活动感兴趣,爱看录像、幻灯片、童话寓言故事,尤爱游戏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借助游戏、活动、表演等方式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汪刘生教授曾说:“具有高超、卓越和精湛教学艺术的教师,是高明的‘导演’,能使演员——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演出精彩动人的‘教’剧。”教育戏剧通过在语文课堂上引入戏剧元素,开展创作型戏剧活动,总结出适合低年级语文课堂使用的玩、读、演、创等方法,使学生在戏剧实践中在参与中克服注意力分散、自控力差的缺点,提升理解、表达、合作、沟通等能力。
1.借鉴戏剧开场设计导入语
导入语又叫导语、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授之前根据课文或章节内容所设计的激发学生兴趣的话,融指示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如果设计好导入语,就会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等作用。
我国古代戏剧开场亦是如此,在戏剧演出开始前,有“副末开场”——“副末”角色向观众介绍剧情概要或做一番表演引起大家注意,其演出形式或是简叙故事、向观众提问,或是对故事中的人或事大加感叹溢美之辞,或是故事讲到紧要处打断、片段式展演、仿演类似情节,抑或是展示剧中人物的遗物等,表现出幽默诙谐、叙事性极强、简洁扼要,有时又故作悬念、牵引线索、卖弄关子的特点。如同教学中常借助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一样,“副末”常借助铜锣工具“开场”,目的是激发观众看戏的兴趣。
仅从定义上不难发现语文新课导入与戏剧开场存在关联性,有着引起对象兴趣、勾起审美期待的共同性,导入语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借鉴和挖掘戏剧开场的手段,发扬戏剧开场的趣味性,将戏剧开场形式提炼转化为直接、直观、故事、情境、问题、悬念、游戏、演示等导入类型,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及其他工具,进一步丰富导入语类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角色朗读引入戏剧行当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角色朗读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之情,体会作品人物命运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
中国戏剧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即什么样的行当对应什么样性格类型的人物,如“花旦”饰演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泼辣,常带有戏剧色彩。戏剧行当划分的首要目的是彰显人物性格,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角色朗读要求语言准确、生动而富有情感,需要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领会作者意图、角色内心世界的基础上。教师在开展角色朗读时应充分借鉴戏剧行当划分依据,引导学生从描写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句子里体会角色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人物个性,组织全班同学或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及决定谁最接近文中人物,促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情感、人物性格,最大限度地还原文中描绘的场景,同时由于学生“演出”的逼真性,台下的学生才能观察出朗读学生的水平,体验角色的感情、态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如在上《武松打虎》时,在遴选武松“演员”时,可参考戏剧武生角色要求,形象上威武,体型健硕、声音洪亮、神态威武,行动和语言有助凸显武松倔强、好爽、勇敢的性格。这样的朗读才会给台下学生如临剧场感,真切而深刻地领会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3.对照戏剧演出改编课本剧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题材、体裁丰富多样,贴近生活,有一定的情节,如《骆驼和羊》、《将相和》、《晏子使楚》等叙事性较强的课文及许多寓言童话都比较适合改编成课本剧。
在改编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对课文先有正确的感知、熟练的阅读、深刻的理解和较高的感悟的基础上,遵循戏剧的规律,挖掘“剧”点,找准教材中所蕴含的适合进行表演的“剧情”;恪守演出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不重视细枝末叶,突出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用“幕”和“场”表示段落和情节;把书面文字转换成表现人物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对剧本大胆的、合乎情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在编演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展开想象和联想,借鉴戏剧脸谱、武打、服饰、音乐、舞蹈等因素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揣摩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化妆。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讨论交流,选好角色,能写的编剧本,能想的当导演,能画的设计布景,什么都不擅长的就当评委、当观众,做到激发学生的创造禀赋,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能力的发展要求。
课本剧和戏剧一样,集舞蹈、音乐、文学、绘画于一体,通过学生自己编排、自己表演、自己欣赏,将课文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学艺术形象地展现在舞台上,使语文动起来,时刻与生活联系,体现新课改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宗旨。
4.古文诗词赏析借助戏剧道具进行程式化表演
古诗词、文言文具有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教师在讲解诗词文的时候,除介绍背景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理解外,还借助图像、视频等直观形象手段剖析文义,梳理脉络。
戏剧中许多道具和程式化的表演代表着特定的含义,比如柳枝喻义送别的场景、莲花寓意廉洁高尚品质;手持一条竹编表示驾马、丢手帕表示女子中意男子。教师在解读时可以结合诗文内容,加入戏剧化的程式表演或是道具直观演示,使学生迅速理解诗文内容,起到文意自现的作用。如讲解陆游的《游山西村》时可运用程式化动作将诗歌所描绘的场景简单再现课堂,“莫笑农家腊酒浑”,做举杯饮酒状;“丰年留客足鸡豚”,做吃喝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做拨开路障探路,四处探望,忽然欣喜状。
三、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戏剧具有游戏的含义和较强的趣味性,可将戏剧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戏剧实践中实现学习目标,在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在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同时,教育戏剧在不同程度上不自觉地契合生本教育理念,探讨将戏剧元素引入课堂教学,对丰富生本教学策略具有积极的意义。
[1]郭思乐主编.木欣欣以向荣:生本教育体系实践案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张生泉竹编.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09.
[3]徐俊.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J].基础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