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社会创业研究前沿探析:基于情境分析视角

2014-07-19赵丽缦ShakerZahra顾庆良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创业者理论情境

赵丽缦,Shaker Zahra,顾庆良

(1.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051;2.明尼苏达大学 卡尔森商学院,美国 明尼阿波利斯)

一、引 言

全球化给个人、企业、产业以及国家带来了重要而持久的影响,进而引起了各种社会变革。创业作为推动经济、技术及社会进步的手段,在全球化历程中为人类创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Sarasvathy和Venkataraman,2011)。因此,政策制定者、企业实践者以及相关领域研究者对创业的关注日益剧增,旨在将创业从积极的经济活动扩展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Calás等,2009)。在此过程中,关于创业的研究衍生出很多创新性的理论和研究分支,如国际创业(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可持续创业(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制度创业(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等。其中,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作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在实践方面,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将成长目标定位于在国际范围内解决社会问题。

创业研究往往是现象驱动的(Keupp和Gassmann,2009)。目前,一个普遍存在却被研究者所忽视的创业现象是,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致力于在多个国家解决社会问题(本文称之为“国际社会创业”)。比如,South Pole Carbon(一家为解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进而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企业)在创办初期便在全球范围内经营;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Mohammed Yonus)建立的Grameen Bank则采用了首先在孟加拉国本土经营、随后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的成长模式,他提出的小额贷款(microfinance)模式也被众多国家接受并采纳。此外,来自Schwab Foundation①该组织由Schwab夫妇于1998年建立,每年从世界范围内挑选领袖型的社会创业者。目前已有200多位社会创业者加入了该组织,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网络(http://www.schwabfound.org/)。的207家社会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其中24家在创立之初便选择国际化经营,68家将国际化作为企业的后期发展战略,115家则一直致力于解决本国的社会问题。

这一有趣的创业现象引发了不同的思考。比如,为什么社会企业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竟然有动力去开展国际创业活动?为什么社会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社会企业与传统商业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又存在哪些异同?诸如此类的问题关系到社会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创业活动的成败。然而,现有的社会创业研究和国际创业研究均没有为以上相关问题提供思路,国际社会创业现象也未得到学术界足够的关注。

为了揭示国际社会创业现象、推进创业研究的发展,本文首先剖析了国际社会创业研究的情境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和评介了国际创业、社会创业和国际社会创业的定义及研究现状;其次,基于现有的创业研究框架,本文构建了以情境因素为核心的国际社会创业研究框架,并围绕该框架和相关研究述评提炼出了国际社会创业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后,本文讨论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基于情境分析法的相关研究述评

虽然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跨出国界开展创业活动,但研究者对国际社会创业现象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国际社会创业”的定义也尚未明确。探索这一新的研究领域,需要借助相关研究领域的成熟理论并对其进行延伸和转化,进而构建新的理论研究框架(Zahra和Newey,2009)。而准确定位这些相关研究领域,则需要对国际社会创业进行情境因素分析。

(一)国际社会创业研究的情境因素分析

在创业研究领域,学术界越来越强调情境化(contextualization)研究的重要性(Zahra,2007;Welter,2011;Zahra和 Wright,2011)。Welter(2011)认为,情境(context)是指界定某种研究现象的客观环境、存在条件、面临的形势和自然环境的总称。按照此定义,他提出了创业研究的四种情境因素,即商业(business)、社会(social)、空间(spatial)和制度(institutional)。类似地,Zahra和 Wright(2011)认为,创业研究的情境因素包括空间(spatial)、时间(temporal)、社会(social)和制度(institutional),并且这些情境因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国际社会创业研究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和社会两个情境维度。前者涉及地理位置的选择,即本土性或者国际性;后者涉及企业的使命,即企业是社会福利导向的还是营利导向的。以这两种研究情境为坐标,我们可以划分出四个相关的研究领域(如图1所示):传统的创业研究(Ⅰ)、国际创业研究(Ⅱ)、社会创业研究(Ⅲ)、国际社会创业研究(Ⅳ)。

针对研究现象与研究理论的匹配问题,Zahra(2007)提出了四个研究图景,即现有现象和成熟的理论、新的现象和成熟的理论、现有现象和新的理论、新的现象和新的理论。他还提出了在不同图景中如何借助理论解释现象。就创业研究来说,从传统的创业研究到国际创业研究,学者们融入了国际商务的相关理论;从创业研究到社会创业研究,学者们考虑了企业的“社会性”。国际社会创业研究则融合了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情境因素并有其特殊性。它作为一种新的现象需要新的理论去进行解释,属于Zahra提出的第四种研究图景。而新理论的构建则要以相关领域的成熟理论为基础(Zahra和Newey,2009)。简言之,对“国际社会创业研究”的探析,需要将其放在更广的情境中,并借鉴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研究成果。

交叉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其他相关研究领域。例如,社会创业的研究借助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和创业的思想,进而界定了研究范围和不同类型的社会对象(Zahra和Newey,2009);一些社会创业研究将金字塔底层理论(bottom of the pyramid,BOP)、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NGOs)和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s)等解决社会问题的组织联系起来(Tracey等,2005;Van Slyke和 Newman,2006);同样,早期的国际创业研究在国际商务学和创业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特有的研究框架,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Oviatt和McDougall,1994)。因此,本文认为,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研究为国际社会创业研究提供了直接而重要的支持,国际社会创业研究可以被视为二者的交叉性研究(Zahra等,2013)。构建国际社会创业的研究框架并提炼支撑性的理论,需要首先对这两个创业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和分析。

图1 国际社会创业的研究情境分析

(二)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定义和研究述评

1.国际创业的定义。早期的研究将国际创业限定于初创期的小企业(McDougall等,1994),重点考虑了国际性的新创企业(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以及天生全球化的企业(born global),而忽视了非营利组织或政府机构的创业活动(McDougall和Oviatt,2000)。国际创业的后续研究则开放性地包含了现有企业或者大企业的跨国界创业活动(Zahra和George,2002),也关注了非营利性的国际创业活动(Desa和Basu,2013)。国际创业的定义趋于统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Shane和Venkataraman(2000)对“创业”的定义得到了普遍认可。他们认为,创业是指识别、评价和利用机会以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该定义使得创业研究不再仅仅关注于创业者,而扩展为对创业者、创业机会以及创业者利用机会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的研究。围绕着创业机会,国际创业的以下两种定义被普遍采用:(1)国际创业是指创造性地发现并利用存在于国外市场的各种机会以实现其竞争优势的过程(Zahra和George,2002);(2)国际创业是指发现、制定、评估和利用跨国界的机会去创造未来的商品或服务的活动(Oviatt和Mc-Dougall,2005)。

近来,随着社会创业的不断出现,Zahra等(2013)基于社会创业的混合性价值和国际商务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国际创业的定义。他们认为,国际创业是识别、形成、评估和利用跨国界的机会去创造新的企业、组织模式和方法,进而创造一种混合性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活动。本文采纳这一定义,因为它强调国际创业需要考虑企业的“社会性”以获得持久稳定的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创业研究的重要性。

2.社会创业的定义。一些学者通过比较社会创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创业来界定“社会创业”。例如,Austin等(2006)认为两种创业在市场效用、使命、资源配置和业绩衡量四个方面存在不同,并将“社会创业”定义为发生在非营利组织、商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内部或者之间的创新性的社会价值创造过程。有些学者将“社会创业”视为解决社会需求(或社会问题)的过程(Bacq和Janssen,2012),另有一些学者通过描述社会创业者的特征以及社会创业的机会和过程来对“社会创业”进行界定(Martin和Osberg,2007)。与创业和国际创业的定义相一致,Zahra等(2009)在“社会创业”的定义中强调了“机会”的核心作用。因此,本文采纳他们对“社会创业”的定义,即社会创业是通过创办新企业或采用创新的管理模式,在现有组织中发现、界定和探索机会以提升社会财富的活动或过程。

在社会创业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相关术语还有社会企业(social venture或social enterprise)和社会创业者(social entrepreneur)。社会企业是指利用机会、通过创新性活动以实现创造社会价值这一最终目标的组织(Zahra等,2009)。社会企业具有双重属性(社会性和企业性),其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包括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二者的融合(Austin等,2006)。社会创业者常被视为“社会创业”的核心,因为社会创业者是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的主体(Dacin等,2011),是追求社会福利并进行变革的代理人(Sharir和Lerner,2006)。与社会创业和社会企业的定义相一致,本文认为,社会创业者是指那些采用一定的组织模式以解决复杂、持续的社会问题,进而对所在社区或者整个社会做出多种重要贡献的企业家(Zahra等,2009)。

3.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研究述评。文献梳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准确把握相关主题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的前提,有助于研究者更加准确、迅速地找到新的研究方向(朱秀梅等,2011)。鉴于国际社会创业是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交叉研究领域,本文对二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评述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旨在更好地整合两个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为构建国际社会创业的研究框架和提炼其理论基础做好铺垫。

从本文搜集到的文献①由于高水平期刊上的论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全面地把握某一研究领域,本文将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范围限定在Financial Times公布的45种学术期刊。本文以“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和“born global”作为关键词对有关“国际创业”的论文进行了检索;以“social entrepreneurship”、“social venture”、“social enterprise”和“social entrepreneur”作为关键词对有关“社会创业”的论文进行了检索。文献的检索源包括EBSCOhost、Springer Link、Science Direct和Wiley Online Library。由于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文献述评对国际社会创业研究进行初步探析,而不是对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综述和评介,因此文献的检索遵循了以下原则:(1)发表时间在2000年之后(个别经典文献除外);(2)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如被引频次非常高或者曾获得学术奖项和其他荣誉;(3)国际创业或社会创业是论文的研究重点,而非仅仅被提及;(4)论文具有较强的学术规范性。本文最终检索出144篇关于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学术论文,其统计结果如附表所示:来看,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论文大多发表于创业类的学术期刊,而很少被顶级的管理类期刊所录用。就研究的发展趋势而言,二者的研究历程呈现出不同的增长轨迹——相对于社会创业研究,国际创业的相关论文更早出现在较高质量的期刊。但是,二者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等方面存在一致性,并且有些学者已开始关注二者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如Chen,2012;Zahra等,2013)。

附表 文献检索统计结果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笔者所关注的指标包括:研究问题、理论视角、关键词、研究方法以及与国际社会创业的相关性。基于文献与“国际社会创业”的相关性,本文精选出一定数量的重要文献,并对其关键词、研究论点、理论视角和论文类型进行了归纳①本文作者详细阅读的文献包括44篇,对其关键词、研究论点、理论视角和论文类型的归纳表格可向本文的通信作者索取。。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这里主要梳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共性;二是这两个研究领域相互交叉和融合的趋势。

首先,国际创业研究和社会创业研究的发展存在一些共性。两者都是基于特有的创业现象,借鉴相近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成熟理论,围绕统一的研究框架而开展相应研究的学科。具体而言,这些共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者们对这两个研究领域是否可以成为独立的学科进行了探讨。经历了约30年的研究历程,两者均确立了统一的名称,相关学者也创办了以“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为主题的期刊、会议和社团组织等(戴可乔和曹德骏,2013)。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研究情境的特殊性使其与其他形式的创业活动区分开来,两者共有的“创业精神”与传统的国际商务学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也划清了界限。但是,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在发展的过程中均借鉴和利用了现有的成熟理论,其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跨领域性。

(2)两个研究领域所遵循的研究框架是统一的,主要包括创业者、创业机会和创业者利用机会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这与Shane和Venkataraman(2000)描述的创业研究的主要研究议题完全吻合,同时与杨俊(2013)在梳理过去十年创业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新世纪创业研究的基本框架也是一致的。

(3)两者所讨论的研究问题和运用的理论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重合性。两者共同关注的研究议题包括:创业者的动机(如Oviatt和McDougall,2005;Nga和Shamuganathan,2010),与现有相关研究的比较(如 McDougal和Oviatt,2000;Austin等,2006),创业机会的发现和利用(如Zahra等,2008;Corner和 Ho,2010),资源的利用(如Fernhaber等,2007;Meyskens等,2010),以及创业的绩效(如 Hitt等,2006;Grimes,2010)等。相应地,两个研究领域的学者采用了某些相同的理论。比如,Hitt等(2006)利用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theory)解释了国际化的影响;Desa(2012)则利用该理论论证了面临制度约束的社会创业者会运用资源拼凑理论重新配置其所拥有的资源。

其次,两个研究领域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国际创业研究日趋关注创业的可持续性及其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同时,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创业研究也呈现出一定的国际化趋势。一方面,为了追求在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创业逐渐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寻求机会解决全球贫富差距以及市场、政府和制度失灵等问题(Zahra等,2008)。国际创业研究如同其他创业研究一样出现了绿色化趋势(李华晶和张玉利,2012),即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国际创业活动必须遵循三底线(triple bottom line,TBL)原则,必须从只关注经济利益转向同时关注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此外,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也为国际创业的社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国际性企业在多个国家或者制度环境下的创业活动可被视作社会交换的过程,受到了社会结构的影响(Chen,2012;Zahra等,2013)。

另一方面,很多社会企业不再仅仅局限于解决所在社区或者国家的社会问题,而将目标投向了国际市场,旨在满足更广范围的社会需求,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Marshall,2011)。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创业者面临的创业机会是国际性的,可利用的资源也是跨国界的,所满足的社会需求和创造的社会价值也具有国际性。把“国际”这一情境因素融入社会创业研究中,将推动和完善现有的社会创业研究(Zahra等,2008)。

总之,基于不同的情境,社会创业和国际创业在过去30年迅速地发展为较成熟的学科。两者遵循着统一的研究框架,有着相似的发展脉络和理论基础,并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三)国际社会创业的定义和研究现状述评

上文对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共性以及相互融合的趋势的探讨进一步证明国际社会创业研究可被视为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交叉性研究。然而,该研究领域尚未引起学者的足够关注。

1.定义。现有的研究文献并没有对“国际社会创业”进行明确的定义。第一个相关定义描述出现在一本实践性的著作中。该书作者Munoz(2010)提出,国际社会创业是指积极主动的、具有冒险精神的和富有使命感的领袖型人物的一系列动态活动过程;这些人运用具有创业精神的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具有首创精神的社会或者政治变革。可以发现,该定义宽泛地描绘了国际社会创业者的特征,表明社会创业者是国际社会创业的核心力量。然而,它并没有准确地表述国际社会创业的定义。

基于对社会创业和国际创业的定义的上述讨论,本文将国际社会创业定义为:创业者通过创办新企业或者采用创新的管理模式,在现有组织中发现、界定、评价和利用跨国界的机会以创造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的活动或过程。

2.研究现状分析。在明确相关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对国际社会创业的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international social entrepreneur(国际社会创业者)”、“international social venture(国际社会企业)”和“international social entrepreneurship(国际社会创业)”为关键词对上文描述的检索源中的45个期刊进行了检索。文献检索发现仅有4篇关于“国际社会创业”的论文,其主要论点和研究内容概述如下:

Zahra等(2008)对形成和加速社会企业国际化进程的推动力进行了研究。通过运用组织行为理论,他们提炼出社会企业进行国际创业所面临的机会的特征,并指出这些特征对国际化的时间选择和地理位置选择的影响机制。基于创业、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理论,Marshall(2011)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构建了关于营利性的国际社会创业者的理论模型。Desa(2012)运用制度理论,解释了来自45个国家的202家社会企业如何在国际环境中实现资源配置的。基于同一批研究数据,Desa和Basu(2013)对社会企业资源配置的两种途径——最优化(optimization)和拼凑(bricolage)——进行了探讨。

关于国际社会创业的研究还包括上文提到的实践性著作。其作者Munoz(2010)基于现实存在的案例和国际化理论,讨论了社会企业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并指出了国际社会创业的实践领先于其理论研究。简言之,该书旨在吸引更多学者关注国际社会创业现象,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综上所述,有关“国际社会创业”的理论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实践,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需要全面评述社会创业和国际创业这两个相关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借助交叉研究方法既有利于明确“国际社会创业”的定义,又可给其研究框架、理论基础和研究问题带来一定的启示。

三、国际社会创业的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探析

上文分析表明,国际社会创业研究有着很强的情境依赖性。在评述现有的创业研究成果时,Zahra和Wright(2011)指出,未来的创业研究需要充分考虑研究的情境因素。借鉴他们所构建的创业研究框架,本文构建了关于国际社会创业的研究框架,进而围绕该框架分析了国际社会创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国际社会创业研究框架的构建

情境因素是联结理论研究和创业实践的桥梁,是研究者进行参与式研究(engaged scholarship)的重要体现,它有助于增强所构建的理论的可信性和实用性(Van de Ven,2007)。鉴于国际社会创业研究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其研究框架可以基于Zahra和Wright提出的创业研究框架(以下简称为Zahra-Wright框架)来构建,原因在于:

与其他的创业研究框架相比,Zahra-Wright框架不仅考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即创业者、创业机会以及创业者利用机会的方法、过程和结果),也融入了相关情境因素,更准确、全面地表述了基本研究框架。Zahra-Wright框架主要包括情境因素、微观基础(micro-foundation)以及创业活动(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其中,情境因素包括社会、空间、时间和制度;微观基础包括创造和影响宏观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个人认知、态度、动机和行为;创业活动则包括创办企业的数量和速度,一种机会或者一个新创企业相对于市场和行业的创新程度,以及创业模式的多样性。按照他们的观点,情境因素直接影响着创业活动和创业过程,进而作用于创业者的认知、动机和态度,并对资源的调配和创业能力的积累(微观过程,micro-process)带来影响。对微观基础的描述、解读和探索反过来使研究者更为关注创业的研究情境,以形成具有现实基础的研究理论和研究问题。

基于Zahra-Wright框架构建的国际社会创业研究框架可以用图2来表示:

图2 基于情境因素的国际社会创业研究框架

首先,国际社会创业研究要立足于实践和现有的创业现象,充分结合情境因素来展开。这些情境因素包括社会、地域、时间和制度。社会因素包括创业活动所依存的社会环境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等;地域因素包括社会创业活动所发生的地理位置,国际化扩展中所触及的区域或国家等;时间因素包括组建社会企业和国际化扩展的时间选择;制度因素包括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企业制度环境。同时,这四种情境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Zahra和Wright,2011)。

其次,国际社会创业研究应该从过程视角来分析创业活动,这种分析受到了研究情境的影响。所谓的创业活动包括:采用何种方式利用跨国界的机会,创业活动和创业模式的创新程度,以及社会企业国际化的速度和创业绩效的衡量等。该框架下的创业活动反映了传统的创业研究框架对“创业机会以及利用创业机会的方法、过程和结果”的考查。同时,根据Zahra和Wright(2011)的观点,对社会企业跨国界开展创业活动的研究应当紧密结合宏观政策方针,而这些政策方针往往是围绕特定的情境因素制定的。

最后,国际社会创业研究中的微观基础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创业者的认知、进行国际化的动机和决策制定过程,还包括资源配置以及创业能力积累的微观过程。微观基础因素在创业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创业活动的载体既是微观层面的个体,又是配置资源和积累创业能力的微观过程;另一方面,正是这些微观基础的存在使得创业研究回归到创业实践,进一步体现和反映了情境因素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图2所示的国际社会创业研究框架涵盖了现有创业研究的主要研究框架和研究议题,对情境因素的考虑也更好地实现了创业现象和创业研究的紧密联系,使得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Welter,2011;Zahra和 Wright,2011)。

(二)国际社会创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基于情境因素所构建的研究框架具有更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对于国际社会创业研究的理论基础的探析可以在该框架的基础上从现有的相关研究领域中提炼有用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的经典文献的详细评述,本文认为,国际社会创业研究可以立足以下理论基础来开展。

1.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和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这两个理论可被用于解释情境因素及其与微观基础的相互作用。首先,资源基础观被广泛地用于创业学的研究中。该理论表明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特有资源和能力的函数,这些特有的资源和能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易被模仿性以及不可被替代性(Barney,1991)。在国际社会创业的研究领域,资源基础观有助于解释哪些资源对于社会企业的国际化是必需的,以及如何使国际社会创业的微观过程得以实现。

其次,在国际创业和社会创业研究中,资源基础观和制度理论通常被同时使用。正如Oliver(1997)所指出的,资源的优势往往产生于特定的制度情境中,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要以一定的内部和外部制度因素为基础。Maurer等(2011)指出,企业的制度环境会创造或者破坏经济价值。他们利用制度理论、社会运动理论以及资源基础观论证了社会运动可使社会问题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Brouthers等(2008)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忽略资源配置或利用资源所依存的国家制度环境将会导致不良的结果。Desa(2012)运用制度理论解释了社会企业在国际环境下的资源配置问题。

最后,制度创业是创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行为主体因为能从某种特定的制度安排中获利,以及为了调动资源以创造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而从事的活动(Battilana、Leca和Boxenbaum,2009)。该研究分支是制度理论和创业学的结合。将相关的制度创业研究中的理论运用到国际社会创业中,可以很好地解释社会企业如何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解决市场、制度和政府失灵的问题(Zahra等,2013)。

2.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 theory)。社会网络理论被用于阐释创业活动主体的社会网络(即创业活动主体与其他企业或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其创业活动的相互作用,有助于识别组织创建过程中的社会因素(Weinstein,1999)。社会创业活动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创新的手段和强大的社会网络是其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保证。社会网络影响着社会创业活动的范围。比如,社区性企业(community-based enterprise)的研究便是在传统的商业创业、人类学和社会网络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Peredo和Mc Lean,2006)。这种将社区作为创业者或创业组织来追求共同利益的观点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也为国际社会创业提供了思路。

同时,社会网络理论还被用于国际创业研究中,旨在解释企业国际化的形成和实现国际化后的创业活动(Coviello,2006)。根据社会网络理论,机会可以持续地被发现和应用。Ellis和Pecotich(2001)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创业者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有助于其识别机会进而成功实现国际化。因此,社会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社会网络可以为其提供国际性的知识,提高企业在国际化初期所创造的价值(Musteen等,2013)。

3.知识和学习理论(knowledge and learning theory)。该理论可被用于阐释研究框架中的微观基础、创业活动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迄今为止,大量的创业研究,包括社会创业和国际创业这两个研究分支,都围绕着“机会”而展开。知识(knowledge)则是引导创业者及新创企业管理层发现某一特定机会的重要因素(Shane,2000)。拥有丰富国际经验知识的新创企业往往容易发现更多的国际化机会,因为它们拥有相关的信息、理念和技术以保证创业者结合其先前经验进行国际化活动(Fernhaber等,2009)。

Zahra等(2005)对国际新创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之后(post-internationalization)如何学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和市场是新创企业技术学习的重要来源,它们所提供的丰富知识可以保证国际新创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成功。此外,研究表明,知识和学习在早期国际化的成因、过程及结果中均起到了核心作用(Sapienza等,2006)。

那么,将以上研究推广至国际社会创业的研究中,可以推断有一定国际经验或相关经验知识的社会创业者会倾向于追求更高程度的国际化。学者也可探索管理层的先前经验是否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发现机会以建立国际性的社会企业或者带领新创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4.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social psychology theories)。当讨论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创业机会认知、创业行为决策等问题时,创业研究者往往要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亲社会理论(prosocial theory)、同情心(compassion)、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等(Hmieleski和Baron,2009;Fauchart和 Gruber,2011)。

在社会创业研究中,Zahra等(2008)结合运用同情心、制度理论以及世界大同主义,发现某些潜在的社会创业者会有动力创办国际性社会企业。Miller等(2012)通过对综合性思考(integrative thinking)、亲社会的成本收益分析(prosocial cost-benefit analysis)以及减轻他人痛苦的决心(commitment to alleviating others’suffering)这三种机制的研究,探索了因“同情心”而进行社会创业的过程。Nga和Shamuganathan(2010)研究了五种人格特质对社会创业者的创业行为的影响。Lee和Battilana(2012)运用社会化理论(socialization theory)解释了社会创业者的社会化行为如何影响混合性社会企业的产生。

在国际创业研究中,相关学者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提出创业者的创业意图是国际创业认知的前提条件,并研究了创业者的知识和经验的调节作用(Sommer和Haug,2011)。创业认知是指对机会的评估,对企业的创办和成长进行评定、判断和决策的知识结构(Mitchell等,2000)。创业认知理论有助于理解创业者如何发现并利用国际市场中的机会(Zahra等,2005)。此外,创业者个人的性格特点(如对成就的渴望和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创业者能够在国际市场内发现创业机会(Zahra等,2005)。

对于国际社会创业研究来说,创业者的认知、动机和行为决策也是嵌入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的,受到了外界文化、制度、政治和技术环境的制约(Thomas和Mueller,2000)。创业者和创业环境的关系对其在国际范围内的社会创业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围绕以情境因素为核心的研究框架,国际社会创业研究可以从现有理论中找到可靠的理论基础。值得强调的是,国际社会创业研究还可以从其他相关的理论中寻找支持,如生态学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所有的理论基础并不专属于国际社会创业这一特定的研究领域,但是本节所分析的理论基础可以较为直接地推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发展。

四、未来研究展望

对于理论基础的探析最终是为了解决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进而指导创业实践。围绕上文所构建的研究框架和提炼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将从不同的研究层面提出未来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此外,鉴于以上相关述评和探析主要立足于国外的研究,本节还将对国际社会创业研究在中国情境下的开展做简要分析。

(一)不同层面的国际社会创业研究

在个人层面,重要且有趣的问题在于对社会创业者的动机和激情的探索,即对国际社会创业的微观基础的讨论。例如,什么因素引导着社会创业者创办社会企业并实现其国际化?这些影响因素与导致传统的创业者实现新创企业国际化的因素是否相同?社会创业者面临不同的文化差异时如何做出决策?此类研究问题往往需要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如亲社会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学者也可以从传统的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中寻找思路。

在组织层面,研究问题大多是对创业活动的前因后果的考查。比如,在社会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除了创造社会价值,是否也会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哪种组织模式更有利于社会企业实现国际化并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与本土性社会企业以及国际性的传统商业企业相比,国际性社会企业存在哪些优势和劣势?何时何地需要进行国际化?这一层面的问题需要借助于社会网络理论、现有的战略管理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并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因素来分析。

在制度层面,学者们可以对如下国际社会创业研究问题进行探索:一个国家的制度环境在国际社会创业中起怎样的作用?怎样的制度环境会孕育出更多的国际性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是否会从制度环境不友好的国外市场撤离而将目标锁定在制度约束较小的市场?国外的政府在国际社会创业的进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该类研究问题需要制度理论的支撑,同时还需要结合公共管理、经济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方面来进行考虑。

值得指出的是,在很多情况下,如同研究框架中的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样,个人、组织和制度各个层面的因素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学者们需要采用跨层级的视角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解决较为复杂的研究问题。

(二)中国情境下国际社会创业研究

过去几十年来,创业研究和实践在中国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学者陆续评述了西方的国际创业研究前沿,社会创业的理念也正在中国兴起。例如,2012年赵萌在《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上发表了“The Social Enterprise Emerges in China”一文,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其译文也被《21世纪经济报道》所刊载。该文最后强调,国内外的社会创业者在中国进行社会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种发展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以及合理的文化和组织形式(Zhao,2012)。因此,中国学者在这样的形势下立足中国情境进行社会创业研究将会对整个创业研究领域做出很大的贡献。

但是,中国学者对社会创业的相关研究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对“社会企业”这一概念的认识过于宽泛和模糊,因而搜集实证研究数据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认为,中国学者可以首先借助国外的先进理论,研究国际范围内社会创业的发展路径,进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对社会创业进行界定。这需要比较和分析在中国情境下社会企业与传统的慈善事业、非政府组织的区别;也需要讨论在中国创办社会企业应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同时,还涉及对相关政策的讨论,以成功创办本土的社会企业或者引进国外的社会企业来帮助解决中国的某些社会需求(如环境、农业、扶贫等)。总之,本文认为,在中国开展社会创业研究有着美好的前景,对国际社会创业的研究也将推动社会创业在中国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

[1]Austin J,et al.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Same,different,or bot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6,30(1):1-22.

[2]Bacq S and Janssen F.The multiple face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A review of definitional issues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thematic criteria[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2011,23(5-6):373-403.

[3]Battilana et al.How actors change institutions:Towards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09,65-107.

[4]Chen S.Creating sustainable international social ventures[J].Thunderbir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2,54(1),131-142.

[5]Desa G.Resource mobi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al entrepreneurship:Bricolage as a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2,36(4):727-751.

[6]Desa G and Basu S.Optimization or bricolage?Overcoming resource constraints in global social entrepreneurship[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13,7(1):26-49.

[7]Lee M and Battilana J.Uncovering the antecedents of hybrid organizations: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socialization[C].9th NYUStern Conference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2012,New York,NY,USA.

[8]Marshall R S.Conceptualizing the international for-profit social entrepreneu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98(2):183-198.

[9]McDougall P P,et al.Explaining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The limits of theories fro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4,9(6):469-487.

[10]McDougall P P and Oviatt B M.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The intersection of two research path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5):902-906.

[11]Munoz J M.International social entrepreneurship:Pathways to personal and corporate impact[M].New York:Business Expert Press.2010.

[12]Nga J K H and Shamuganathan G.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start-up inten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5(2):259-282.

[13]Oviatt B M and McDougall P P.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4,25(1):45-64.

[14]Oviatt B M and McDougall P P.Defining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odeling the spee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5,29(5):537-554.

[15]Sapienza H J,et al.A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on the effects of early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firm survival and growt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4):914-933.

[16]Shane S and Venkatar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17]Shane S.Prior knowledge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0,11(4):448-469.

[18]Van de Ven A H.Engaged scholarship:A guide for organizational and social research[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9]Welter F.Contextualizing entrepreneurship:Conceptual challenges and ways forward[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1,35(1):165-184.

[20]Zahra S A and Newey L R.Maximiz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 science:Theory-building at the intersection of disciplines and/or field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6):1059-1075.

[21]Zahra S A.Contextualizing theory building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7,22(3):443-452.

[22]Zahra S A,et al.Cognition and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d exploitation[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5,14(2):129-146.

[23]Zahra S A,et al.Globalization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ies[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08,2(2):117-131.

[24]Zahra S A and Wright M.Entrepreneurship's next act[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1,25(4):67-83.

[25]Zahra S A,et al.On the frontiers:The implications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Forthcoming.

[26]Zhao M.The social enterprise emerges in China[J].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2012,Spring:30-35.

[27]戴可乔,曹德骏 .国际创业学发展历程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11):2-10,47.

[28]李华晶,张玉利 .创业研究绿色化趋势探析与可持续创业整合框架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34(9):26-33.

[29]杨俊 .新世纪创业研究进展与启示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1):1-11,80.

[30]朱秀梅,张妍,李明芳 .国际创业研究演进探析及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11):21-28.

猜你喜欢

创业者理论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