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鲁迅纪念馆”合作栏目倡廉,鲁迅在行动

2014-07-19王锡荣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改革者腐败现象教育部

文 / 王锡荣

“上海鲁迅纪念馆”合作栏目倡廉,鲁迅在行动

文 / 王锡荣

有些人习惯了“瞒”和“骗”,觉得这条逃路很奇妙、很有效,所以对于是与非、清与浊、廉与贪,已经没有了界限;所以一遇诱惑,就身不由己,把什么责任、担当、影响、后果全都抛到脑后去了,自欺欺人,一天一天地堕落着,却还一天一天满足着,最终必然走向毁灭。

鲁迅的倡廉思想和精神,反映在他的实践上:当公务员时敬业廉洁;辞官后冒着被抓捕的巨大风险,发表大量杂文猛烈抨击腐败,剖析腐败温床,示众假丑恶,挥斥无特操行径,警示腐败恶果……

为官敬业勤政,为人清正廉洁

鲁迅曾经担任民国政府的中级干部,作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当时的科长,级别等于处长。鲁迅所在的第一科,管辖范围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

鲁迅在任14年,做了大量文化建设工作,创造了多项政绩,开创了教育部草创时期新格局。他的主要贡献有: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国立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国立京师图书馆;创办了第一个全国儿童美术展览;经办了中国选送莱比锡万国博览会的展品事宜;经办了热河文津阁《四库全书》接收工作;参与教育部行政方针、各项规程讨论;代教育部买书;建立了中国教育研究会小说股并主持其工作;起草了中国教育研究会《办事规则》、《议事细则》等文件;参与了教育部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参与预算制订;开展美育推广工作;开展新剧考察工作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鲁迅曾经为了看守展品而住在办公室,为了交涉文津阁图书而奔波,为了推广美育而冒着酷暑演讲……

鲁迅的勤政,并不像他后来说的那样,“不大像官”,而是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刚进入教育部时,由于当时一切还没有走上正轨,无公可办,他甚至为此感到焦虑,在日记中记着:“枯坐终日,极无聊赖。”这并不是他不想做事,相反正体现出他急于做出一番事业来的心情。1913年11月20日,鲁迅经办莱比锡万国博览会事宜时,因为感到展品珍贵,自己主动搬了铺盖住到教育部去通宵守护。有一次,鲁迅去参加教育部演讲会,结果发现其他所有讲师都请假,只有他一个人去讲。后来鲁迅又去讲了多次,有一次只有一个听众,他也照样讲。尽职尽责,可见一斑。

同时他在经济上则是两袖清风,从不占公家半点好处。相反,对于教育部内的不公正现象予以抨击和抵制。当时教育部有人提出废除美育,鲁迅起而反对,蔡元培被迫辞职后,他也愤然辞职。起初,鲁迅勤政有为,很快被晋升为四等文官、授予嘉禾章,但后来由于抵制教育部内某些官僚的倒行逆施,鲁迅逐渐被边缘化,以至于被除名。但鲁迅运用法律武器,迫使教育部门撤销了对他的处分,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品格。

抨击腐败现象,防止改革变味

鲁迅秉持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载道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又兼性格刚烈,对于任何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抨击毫不留情。对于当时的社会腐败现象,鲁迅痛心疾首,予以抨击。他曾引用爱伦堡评论法国状况的话说:

“教授们无声无息地在他们的书房里工作着,实验X光线疗法的医生死在他们的职务上,奋身去救自己的伙伴的渔夫悄然沉没在大洋里面。一方面是在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

鲁迅说:“末两句真也好像在说着现在的中国。”两相比较,更突显两者的差距。其实,以鲁迅的深邃目光,他早就看到了社会在改革中腐败现象的伴生规律。早在日本留学时期,他就指出:“凡造言任事者,又复有假改革公名,而阴以遂其私欲者哉?”一句话点出了某些人在改革中的遂其私欲的真面目。在改革中,在社会激烈变动中,总是有人带着私欲,而以改革者的面貌出现,假改革之名,暗中遂贪腐之欲。

鲁迅对黑暗时期中国社会的腐败现象,予以猛烈抨击。对那些鱼肉人民的军阀,鲁迅讽刺道:“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对当时某些手握大权的人对于公物的态度说:如果他们“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这种腐败将会动摇改革的根基,使改革走向变味。任何改革,由于总是会改变社会的结果,总是会发生社会权力的改变,因而也必然伴生腐败现象。反腐倡廉应该是任何改革都要面对的课题,防止因腐败而导致改革变味。

剖析腐败温床,画出包围者鬼脸

鲁迅经历了太多的社会变革,从中看到,当社会激烈变动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人因之而获得权力,然后迅速腐败,鲁迅把他们称为“空肚鸭”。促成他们迅速腐败的是社会变革中伴生的腐败温床:辛亥革命时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入绍兴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开始时,“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未尝‘读经’,但倒是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但很快,

以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认识之深刻,他在树立中国文化的新精神、反腐倡廉、呼唤正义与操守,抨击、冲刷腐败现象等方面,都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鲁迅的廉政文化在示范作用、思想资源、精神力量和反腐实践等方面,都对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有着丰富的启示意义。

示范意义

鲁迅本人身体力行,思想深刻,精神崇高,操守可贵,无论为官为民,都是堂堂正正为人,清清白白做事。且对一切黑暗、腐朽、腐败、贪腐的思想言行,予以坚决抵制、揭露和抨击,对今天的反腐倡廉,具有人格上、思想上、精神上、操守上、实践上的示范意义。

思想资源

鲁迅倡导的立人思想、诚爱思想、平民思想,有着十分深邃的目光和见地,是今天反腐倡廉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教育资源。学习鲁迅的反腐思想,可以有效提升自己思想上的清廉指数。用鲁迅倡导的反腐思想去教育干部,将有效提高干部的思想水平,是提升防腐拒变的宝贵思想源泉。

精神力量

鲁迅的精神人格是我们今天反腐倡廉的重要精神动力。始终践行脊梁精神、奉献精神、自律精神、操守精神、韧性精神,争当民族脊梁,勇于担当,伸张正义,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甘为人梯,严格自律,坚持操守,坚忍不拔,抱诚守真,发为雄声,将成为一个高尚的“真的人”。继承鲁迅精神,就能为我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把蝇营狗苟的贪腐之念,弃如敝屣。

实践启示

在立人思想、清廉精神、反腐主张等方面,循着鲁迅立己立人—立人立国—建立人国的理念,抱诚守真,坚持操守,对社会发出真人真声音,揭露、抨击、荡涤腐败浊流,将是反腐倡廉、建设廉政文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对我们今天的反腐实践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反腐倡廉绝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若不能做到持久,一旦停下脚步,反腐倡廉将面临踏空,就将陷入无物之阵,改革也将面临危机。体认鲁迅的思想,深刻认识反腐倡廉的艰巨性;感受鲁迅的精神,从我做起,警钟长鸣;发扬鲁迅的主张,反腐倡廉,坚持不懈。改革有多久,反腐倡廉就得多久,方能确保改革的顺利发展。

“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结果是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鲁迅痛心于革命新星的迅速坠落,而同样痛恨并痛斥促成他腐败的包围者。

鲁迅这一观察具有深刻的反腐倡廉文化内涵。只要是改革者,尤其是改革的成功者,总会被各种各样的绅士、闲汉、“新进的革命党”,以至庶民所包围,拜会、恭维、送衣料、送翅席,捧得他自己也忘其所以,这时候,改革者离堕落也就不远了,这就叫“捧杀”。这提醒改革者,尤其是改革的成功者,千万要警惕被包围,被“捧杀”。

示众假丑恶,痛斥“瞒”和“骗”

鲁迅有一篇杂文题为《现代史》,里面说的是在马路上看变戏法,每变一步都是要钱,变到后来,居然把一个孩子“刺死”了,要他活起来,还要钱。最后,是看客昏头昏脑付了钱,变戏法的也和被“刺死”的孩子一同收拾家伙扬长而去。鲁迅说,到这时才发现写错了题目。其实,鲁迅是要抨击弄虚作假,欺瞒百姓。鲁迅还有篇文章叫《推背图》,痛斥国民党政府谎言连篇,处处要从反面来看才能发现真相。因为各种黑暗势力没有能力面对光明,便只有采用瞒和骗的办法。当时的南京政府不敢抵抗日军侵略,或者明明屡战屡败,却说“屡败屡战”,明明是我军伤亡二百,却称“我斩敌二百”,自欺欺人到了信口开河的地步。所以鲁迅说,这不是在发展“自信力”,而是“自欺力”。鲁迅曾痛斥他们

“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

鲁迅晚年的杂文,揭露“瞒”和“骗”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除了国民党当局,对社会的不诚信的抨击,成了鲁迅晚年杂文的常见主题。

鲁迅对社会不诚信的严厉抨击,让我们深思。有些人习惯了“瞒”和“骗”,觉得这条逃路很奇妙、很有效,所以对于是与非、清与浊、廉与贪,已经没有了界限;所以一遇诱惑,就身不由己,把什么责任、担当、影响、后果全都抛到脑后去了,自欺欺人,一天一天地堕落着,却还一天一天满足着,最终必然走向毁灭。这些人,与鲁迅的思想境界,是相去甚远的。

挥斥无特操,鄙视卑怯者

特操,指独立的操守。语出《庄子·齐物论》:“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鲁迅说:“人而没有‘坚信’,狐狐疑疑,也许并不是好事情,因为这也就是所谓‘无特操’。”这还是客气的,又说:

“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

就是说,无特操的人,没有信念,没有原则,没有操守。他致杨霁云信中说:“其毫无特操者,不过用无聊与无耻,以应付环境的变化而已。”这就比较严厉了。实际上,鲁迅多次在文章中斥责无特操的人。鲁迅的意思,并不是要每个人都自搞一套,而是说,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操守,信念、原则和底线,凡是无特操之徒,必是追名逐利,不顾廉耻,变化无常。一个人如果为了个人利益而丢掉了特操,那他离堕落也就不远了,无论他嘴上说的有多漂亮,最终显露的是无聊与无耻。

与无特操相联系的,是卑怯。鲁迅在杂文中也多次抨击卑怯者。无特操者必然卑怯,也必然经不起诱惑,必将成为腐败者的候选人。

鲁迅有这样一段特别深刻的评说:“耶稣教传入中国,教徒自以为信教,而教外的小百姓却都叫他们是‘吃教’的。这两个字,真是提出了教徒的‘精神’,也可以包括大多数的儒释道教之流的信者,也可以移用于许多‘吃革命饭’的老英雄。”如果一个改革者无特操,就没有原则性,就会唯利是图,他参加改革,就是“吃改革饭”。一个改革者丢失了特操,就会迅速堕落为“吃改革饭”者,他如果从政,就是“吃政治饭”,成为食利阶层和寄生虫。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的。

编辑:冯晓淑 fxs0914@163.com

猜你喜欢

改革者腐败现象教育部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水利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研究
向改革者致敬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如何创造环境, 让改革者“有为”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给企业家腐败现象开“药方”
吕日周:10年前的改革者对今日的启示
选好用好改革者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