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问题探讨
2014-07-19李美娟
李美娟
摘 要: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不爱写作文、惧怕写作文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却不容忽视,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点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行之有效。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与美好的倾诉。有了兴趣做基石,然后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文章,渐渐地就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二、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
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对作文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为了在作文之前使学生感受生活,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做点什么。这种“做”较为宽泛,可以是言行表现,动手操作,也可以是动眼、动耳、动嘴、动脑的参观访问或调查研究,甚至可以是漫画鉴赏。但都必须是以练习作文为直接目的,而不是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
这种“做”,不管是课上集体活动,或是课下分散活动,都必须提出明确的作文要求,让学生在活动前有所准备,活动中有所留心,活动后落实到作文。
作文之前,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让他们“做”得开心,“玩”得有味,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不仅过程生动活泼,而且这种“写”也成了一种享受。
三、让学生的想象力插上自由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包含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是的,人类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教师应当在作文的教学中科学、正确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教师可以假定某种情境,让学生根据假设的情境,根据逻辑思维,合理展开想象去构思全文。比如:两人小时是发小,情同手足,由于各自搬家逐渐失去了联络,在20年后偶遇。让学生试想一下他们那时的状态、表情、语言、各自的境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这样的情境假定,可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逐渐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合理地发挥想象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本小说,阅读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写小说中主人公的结局故事,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用心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所以要获得真情感,离不开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也一样,写作不能离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
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情感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种 感情融入作文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要做到这些,教育者就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感情。除感知生活之外,还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使之理性化、情感化。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感知不切,那么作文时,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同样的,如果对生活感受不深,那么文章也无法感动人。
五、开设情景作文课,在活动中激发情感
面对实情实景,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氛围内容易调动情绪,激发兴趣,触发灵感。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景致;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写作境界,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演讲、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死写”为“动写”“活写”。这样,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情感不丰、文章不好呢?因此,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情感,在一种亢奋中抒情作文,才是写作的最佳境界。若要作文,仅靠浅尝辄止得来的情感体验,不可能感动读者。通过写作,可以促使学生深思再深思,认识再认识,感知再感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总之,提升写作能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语文作文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教师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善于观察、积累丰富素材、善于挖掘和发现、善于动脑思考等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提高,写作素养也会大大提高。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读书、勤于写作的好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有最鲜活的范例,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精彩瞬间的习惯,从而提高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代林.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华章,2011(8).
[2]沈显林.培养创新意识 活跃创新思维[J].甘肃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