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共进 合作共赢
2014-07-19石琦
石琦
摘 要:师徒结对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新教师培养方式。传统的师徒结对方式往往重视师傅对徒弟的引导作用,忽视徒弟的创新性和新教学技术的相互交流,缺乏双向的互动过程。本文以“师徒共进,合作共赢”为目标出发,对如何改进师徒结对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师徒结对;教师;专业发展
如何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做好新教师的适应工作,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是诸多学校面临的问题。师徒结对避免了集中培训,又解决了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遇的问题,在各级学校中被广泛使用。笔者参与了师徒结对,与新教师自发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达到师徒“双赢”的效果。尽管各自在独立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要想在专业发展上不断追求进步,教师就必须依赖于合作、共享教研平台,在互信、互助的环境下激发学习的热情。
一、同课异构,师徒互补
课前师徒双方协商决定“同课异构”内容,一般选择科学内容中相对比较灵活的内容,如科学概念的引出和建立,科学原理和现象的解释等。确定好内容后,就教学内容进行各自的解读,确定重难点,对课程资源利用和学情等进行分析比较,以便使新教师认识到自己在解读和分析过程中的误读和浅读,学会解读课程的重要性,进而使师徒在交流过程中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前期工作结束后,师徒双方就各自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才是最重要的教学主体,同样的教学设计让不同的教师去实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学生所体现出来的不可预知性,注定了课堂的多变性。因此,教师要能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及时调整,以便符合学生的学情。如果教师处理及时得当,课堂上将会出现许多亮点。所以,师徒同上一节课不仅能使徒弟在比较中发现差距,还能使双方通过课堂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看到各自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的处理不足。更重要的是,师徒同上一节课还能激发师傅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变革教学方式,归纳整理教学经验,有效防止固步自封。
课后师徒双方分享教学反思,共同分享彼此的教学精妙之笔,在交流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让徒弟在交流中获取如何从理论高度驾驭课堂,师傅在交流中也在不断归纳总结,自发地进行教学经验理论化,让经验飞跃到理论高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课异构的平台并非到此就结束了,师徒经历过了内容解读,再一起教学展示和交流反思,师徒双方对这一教学内容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再让师徒共同研课,让课堂教学更精致,改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创新,生成崭新的教学智慧。两者互惠互利,和谐共赢,真正实现新老教师的专业再发展。
二、多元协作,师徒共进
在师徒结对中,师傅往往都是在教学方面的专家,但不可否认,传统的师徒结对让新教师往往接受的是师傅“一元”的教学风格,单向的经验输出和改进意见,师傅对徒弟的评价诊断不够全面、透彻。由此最终可能导致师徒风格趋于一致,徒弟缺少突破和创新,盲目照搬照抄师傅的东西,缺乏批判和扬弃的精神。我们可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借助集体力量,多元协作。
学校中的团队主要分为教研组、备课组和课题组。教研组和备课组成员能够随时对新教师所提出的疑惑进行及时解答,共同促进徒弟成长。在具体操作中,主要以相互约定的“教学开放日”为协作方式,集中时间对新教师进行指导。具体流程为“听课——集体评课——反思改进——再听课——再集体评议”。由于采用团队协作,新教师暴露的问题就更多,所关注的视角和可提供的经验也更多了,新教师受到的启示也就更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逐步得以改进,从而取得进步。
三、多读善思,师徒同享
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突破自身的经验局限,强调教育理论的引导作用。作为新教师,首先要读“饭碗”书,即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等,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学习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进而要多读教育理论书和科学报纸期刊,如《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其价值就在于及时了解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和各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形成对科学世界的完整认识,真正做到厚积薄发。师徒共读一本书,带着共同的问题读书,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构建交流平台。师徒共读一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形成了一种组织化的学习,给师徒二者创造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共同反思,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的撞击形成新的思想,师徒达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升专业素养的目的。对于师傅来说,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习惯不断受到新的挑战和冲击,促使师傅自我反思,为更好地指导徒弟打下基础,并能将自身隐藏在经验背后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明确化,教学相长,有效地激发了师傅的教学热情,避免了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文集——中英美师带徒职初培训模式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