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2014-07-19徐中华
徐中华
摘 要:本文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低效现状,以有效教学理论为依据,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立足于课堂教学,探讨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优化组织实施教学,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策略;小学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指难以明确或无须明确的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有效教学策略则是指能实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系列问题解决行为,执行有效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组织策略
1.教学设计上,整体思考,以主题贯串。这就要求教师对使用的教材相当熟悉,备课时从整体教学观出发,进行整体思考、单元备课,不仅熟悉、了解各个学习阶段信息技术学的教学内容,而且对全学年或整个学期的教学有一个全盘计划,依据学生认知过程及兴趣,打破教材中的章节界限,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最佳重组。课程内容生活化,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去理解、把握所要学习的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并加以统筹安排,然后具体研究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确保前一节课是后一节课的基础与铺垫,后一节则是前一节的继续延伸与拓宽,从而实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整体与局部的双重把握,保证相关内容的连贯一致,保证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
2.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挖掘学生本身所蕴含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不可能一直按照教师预设的情形进行。在师生教学互动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没在预设到的情形。学生回答问题时一个意外的答案,或者是在操作演示时一个标准答案之外的答案,这些都是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如果教师善待它,也许它就能“一石而激起千层浪”,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精彩和收获。如果对这种随机生成的资源视而不见,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例如:教学“遨游因特网”时,许多学生在打开网页过程中发现计算机速度突然变得很慢。笔者第一感觉时有病毒,查看文件夹,发现每个文件夹下都有desktop.ini和folder.htt这两个文件,知道是电脑感染“新欢乐时光”或其变种病毒所致,于是告诉学生“这种情况是因为计算机病毒在捣鬼”。有个学生问:“你怎么知道是中病毒了?”笔者灵机一动,觉得这是让学生学习“网络文明小公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的一个好时机,于是就以相邻的四位学生为单位进行分组,以小组竞赛方式引导学生到网上去搜索有关计算机病毒的资料,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然后还让曾有过电脑“中毒”经历的学生现身说法,师生一起交流计算机病毒的症状、严重后果及计算机病毒的基本防治方法。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热情。”教学实践也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能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设置动画效果”,单纯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很枯燥,也没有多少兴趣。因此,笔者就先制作了一个带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学生看了之后都很喜欢,感觉也很简单,兴趣大增。于是笔者布置了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设置动画效果,他们各个小组都兴趣盎然,利用原来所学的知识,积极探索,又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制作出了精美的幻灯片作品。总之,整堂课都是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展开的,学生的思维被牢牢地吸引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在“体验情境→产生需求→探究解决→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完成了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一个引领者、帮助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疑惑时进行解惑,当学生体验成功时,引导学生向下一个教学目标或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行探究。
三、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策略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学习资源,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要在给出教学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其次、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改变以往“置疑→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方式,提倡“先做后学”或“做中学”,即“置疑→学生探究→教师指导”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充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再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使用“帮助”和屏幕提示的习惯,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提供的“帮助”和人机对话等途径解决学习中所碰到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帮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