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2014-07-19窦学刚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规范性性格素质教育

窦学刚

何为个性?个性指的是个别性、特殊性或个别差异。个性的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这是个性的集中表现。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这就使得不同的人能力大小不同,性格各异。如有的学生精于音律,而另一些则长于动手操作各种机械及器具。又如有的学生腼腆怕羞、谨小慎微,有的果敢、率直、敢说敢为。

所谓良好的个性,笔者认为是相对于没有个性与个性太强而言的。是非不分、人云亦云、人否亦否的应声虫式毫无主见的人,我们称之为没有个性。反之,刁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个性太强。没有个性或个性太强都不利于成才。

在教育中,发展良好个性、开发能力比单纯地灌输知识更重要。开发能力,又不能脱离整个个性的培育与发展,“勤能补拙”的含义表明了能力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相依相辅,互为促进。一个在性格上大胆、开朗、勇于探索和不畏困难的人会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又会使他的个性更为杰出。同时,个性对施展才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应试教育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据报载,美国一家“儿童专门公司”对两千四百名年龄在九至十二岁的中、美、法、日四国的儿童心理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思维最具“规范性”,行为“最懂事”。本来“规范性”“最懂事”是一件好事,但凡事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则变为坏事,就如真理多走一步则变成谬误一样,这种“规范性”“最懂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的学生性格上缺乏个性,思维缺乏创造性,行为不够果断,缺乏独立性。

中国的孩子,在家中要做“好孩子”,在学校要做“好学生”。“好孩子”“好学生”的首要标准是听话,其次是学习成绩好。“听话”则是长辈、老师的话都得听,不管对的、错的,不但要听,而且要入耳,更重要的还得在行为上绝对服从。“成绩好”必须是各科成绩好,最好是科科在全班或全年级都取得第一名。可惜五个指头有长短,有第一名,就必然会有倒数第一名。为了考重点校,为了考大学,为了给师长父母争光,他们真可谓拼尽了全身解数,玩的时间没有了,睡眠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但是还是有做不完的习题。

这种升学考试的重压致使大多数学生循规蹈矩,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缺乏自主性,没有个性。没有个性又导致他们缺乏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良好个性得以充分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目前还存在着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是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所谓“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素质教育实际是要求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来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爱好,从而提高能力。

中国家庭教育协会顾问,大百科全书主编徐惟诚认为:“能否获得更多的知识,关键不是升学,而是是否能够对新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智育问题上,素质教育第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即使现在学的差一点,起步晚一点,将来也可以补回来;第二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力是个性的重要特征,兴趣往往由学生的个性决定,兴趣是提高能力的内在的不可缺少的要素。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的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稳定的兴趣。可见,是否具有良好的个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提高。

现代社会需要一个人不仅有才能,而且要大胆、敢为,能够表达自己的才能。个性上畏缩而缺乏主见的人,即使有才能,也难得使才能有充分施展的机会。倘若拥有才能却不善于适当表达或显露,在求职应聘时也容易碰钉子。故良好的个性对能力形成和有效表达至关重要。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性格的伟大。”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学校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可见,在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猜你喜欢

规范性性格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公布规范性文件目录,同时废止一批规范性文件
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及其制度完善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两年清理废止322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性格描绘词
教育部关于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12星座“吃”出性格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