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机制优势研究

2014-07-19潘懋元罗先锋

关键词:公办民办民办高校

潘懋元 罗先锋

(1.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2.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361005)

民办高校机制优势研究

潘懋元1罗先锋2

(1.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2.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361005)

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当前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仍有偏颇。针对当前对民办高校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作用认识不充分的问题,认为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高校具有较多自主权、办学者和核心成员的成就感与认同感更高的优势,因而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上具有若干机制优势: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贴近社会以生为本;精打细算运营资产;长远规划重视创新。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自主权;机制;优势

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逐渐为社会所认同。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到现在,中国的民办高校在数量上增长很快。根据国家教育部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总数有718所,占全国普通本专科高校总数2 491所的28.82%,本专科在校生数为557万余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人数2 468万余人的22.57%;如果加上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在校生114万人,约占总生数的27.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第4页。然而,民办高校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上所能起的作用,尚未被人们所普遍认识,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所能起的作用(或功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力量办学,增加了国家教育经费,减轻了政府财政投入,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以办学机制优势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高了教育管理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对于第一个方面的作用,有很多论者,论证也很充分。既有宪法依据,又有统计证明,已成为社会共识,也是民办教育被重视的主要原因。对于第二个方面的作用,并未充分展开讨论,不但未受重视,而且也不太被认可。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方面,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只有“985”“211”高校和示范性高职院校才有能力带头改革,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尚不成熟,只有向公办高校学习的份,遑论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

试想如果民办高校的机制优势不被认可,当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能力逐步增加之后,民办高等教育可能将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就只能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民办高校机制上的优势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所能起的作用。

一、民办高校机制优势的主要方面

民办高校的机制优势作为民办高校的突出优势,包含诸多方面,但主要的方面集中体现在以下两点:拥有较多体现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精神的办学自主权和一支更具凝聚力和事业认同感的核心办学团队。这是民办高校得以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上办出特色、获得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本文以下就这两个主要的方面展开论述。

(一)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民办高校因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因而较少受行政化的制约,有较大的自主权。比起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起步之初不受政府重视,甚至不被政府认可,也就无政府的资助和相应的办学条条框框的限制,从办学开始就必须面向社会需要才能生存、发展。同时,办学者有较多的办学自由,能自主地选择办学宗旨、办学目标、设置机构及使用经费,从而有较多独立决断和改革创新的余地,在办学实践中较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传统,以利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国外,私立大学的自主权更大。纵观世界一些历史悠久的私立大学,相互之间少有共同之处,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可以说,这些特色和传统的形成与私立大学自身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密不可分。

首先,在办学宗旨和目标上能独树一帜。以日本的“私学双雄”早稻田大学和庆应义塾为例,其培养目标就与当时的以培养政治精英和科学精英的帝国大学背道而驰,而是以培养中下层普通人员为己任。*杜作润等:《高等教育的民办和私立——比较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在办学模式上也不囿旧制,以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例,她首设科学课程,同时还是第一所开设历史、数学、农学、英语和现代语言等课程的美国大学,被誉为是开创了现代美国教育新的高等教育学府模式。*杜作润:《世界著名大学概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446页。

其次,在经费来源和运用上更为灵活。在经费来源上,国外私立高校主要是接受捐赠、收取学费以及学校自身的其他收入;中国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学费,还有企业或私人投资。布鲁贝克曾说,“完全的自治必然要求完全的经费独立”,尽管“这种程度的独立是根本不可能的”,但“私立学院和大学由于拥有自己的经费,仍然保持了广泛的自治”。*约翰·S·布鲁贝克、王承绪:《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1页。首创对外国学生全额收学费的英国白金汉大学校长特伦斯· 凯利也认为,“高等院校中的独立大学之所以运作良好,就是因为对学生的学费依赖提供了制度式的激励,积极满足学生的需要,而这种激励机制不必被来自政府的压力所阻碍。”*特伦斯·凯利:《独立性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出自龙小农:《生态环境与发展战略:私立大学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另外,民办高校在经费运用上不同于政府举办、管理的公办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其财产的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都属于学校,因而有着更为灵活和高效率的机制优势。

再次,人事制度上的用人权和分配权也比公办高校自主和高效。在用人方面,民办高校能较好地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竭尽全力挖掘人才,并建立了竞争性和促进流动的制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九任校长康普顿为进一步提高理科系地位,上任后从哈佛请来了29岁的理论物理学家斯莱特任物理系主任;*张成林、曾晓萱:《MIT工程教育思想初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第19页。芝加哥大学校长威廉·哈珀则运用超过一般教师两倍的薪酬从美国克拉克大学挖掘优秀师资。*杜作润等:《高等教育的民办和私立——比较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2011—2012学年来自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则更清楚地表明:在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中,非营利性私立大学教师的薪酬均高于公立大学(见表1)。*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Table 302, Average salary of full-time instructional faculty on 9 month contracts in 4-year degree-granting institutions, by control and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 academic rank of faculty, and state or jurisdiction:2011-2012,2014-07-21,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12/tables/dt12_302.asp。

表1 2011—2012学年美国四年制博士学位授予大学教师9个月薪酬统计表/美元

至于竞争性的制度,最典型的就是聘任制的普遍应用。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干部实行任期聘任制,在竞争中施展才华;*张成林、曾晓萱:《MIT工程教育思想初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第33页。在土耳其的比尔坎特大学,教职工也一律实行两年一签的合同制,双向选择,没有“铁饭碗”;*杜作润等:《高等教育的民办和私立——比较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在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实行的也是全员聘任制度。在促进流动方面,国内外民办(私立)高校显著的共同点是大量聘用兼职教师。此举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增强与外界的联系。如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各类型院校中,私立院校的兼职教师比例均明显高于公立院校。*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Table 294,Full-time and part-time faculty and instructional staff in degree-granting institutions, by level and control of institution and selected characteristics: Fall 1992, fall 1998, and fall 2003,2014-07-21,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12/tables/dt12_284.asp。其中,私立综合性院校兼职教师竟多于专任教师(见表2)。

表2 2003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兼职教师占比情况/千人

在我国,笔者并未查到官方公布的民办高校兼职教师的统计数据,但通过对院校的个案调查可知,许多民办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大多在30%,远高于公办、民办高校21.23%的平均数。*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第38-39页。民办高校的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近年来更多的来自于企事业单位。前者学术水平较高,后者有利于产学研沟通与合作,都能发挥优势作用。

(二)办学者利益相关度高,核心成员认同感、危机感强

民办高校办学者对其所创办或主持的教育事业的利益相关度和核心成员的认同感、危机感之所以高于公办高校的领导管理层,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民办高校的办学者一般就是学校产权的主体。公办高校的产权所有权属于国家,其所拥有的分配权、使用权有限,一般不存在收益权,也就是所谓的产权不明晰;而民办高校的产、权、利相对较为明晰,因而对于办学者及其主要核心成员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更为明显。

以近年来升格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为例,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已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落实了法人财产权,明确了举办者对学校资产的投入数额。根据国家教育部公示的升本院校章程,笔者从中抽取了6所高校,对其资产来源情况做了统计。从表3可知,这些民办高校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升格之际资产总额都已达数亿元之多。无论是个人举办者还是企业集团的举办者,对学校均有数以亿计的投入。*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网页,网址为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3_zcwj/list.html。由此可见,在巨大的经费投入纽带连接下,民办高校的发展命运与办学者和核心成员的利益确实休戚相关。

其次,就办学动机和意愿而言,办学者和核心成员大多出于理想和抱负主动献身教育事业。即使是有营利动机的投资办学者,其主动性、积极性都很高,核心成员的参与意识也更强,成就感也就更高。30多年来,在我国坚持办学、卓有成就的民办高校,都有其感人的艰辛历程;许多拔地而起的校舍和温馨校园,其背后都凝聚着创办者及其团队的心血。办学者往往是怀着强烈的动机和美好的理想来创办高校,这种动机和理想既来自于对社会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的积极回应,也来自于对大学理想的价值追求。许多民办(私立)大学校长,无不将办好大学作为毕生事业,将个人生命同学校的成长融为一体。学校的声誉也是办学者及其团队的荣誉,满足了办学者和主要核心群体的成就感。比如西安培华学院创始人姜维之,晚年双目失明,仍坚持来校办公,以耳代眼,指点工作。再如西安翻译学院的创办者丁祖贻,坚持工作,最终倒在讲台上。

表3 部分民办本科高校资产来源情况/万元

再次,就办学面临的危机感而言,民办高校办学者所承受的压力更大、更直接。民办高校是一个自筹经费、自负盈亏、自主办学的独立法人,没有强大的国有资产和行政权力作后盾,相比公办高校面临更多的风险、更大的压力和更激烈的竞

争。压力就是动力,竞争促使民办高校要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家长和学生需求,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国外私立大学也是如此。有学者认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是其成员在世界急剧变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仍怀有强烈的责任心、第一流的意识以及紧迫感和危机感,敏锐洞察了工业社会和工程教育时代的特征和需求,并以顽强的奋斗精神使工程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张成林、曾晓萱:《MIT工程教育思想初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第32页。这种奋斗精神又由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传播给了历届学生和工作人员, 使麻省理工学院确立了这样的信心:他们是开创未来的主人, 美国的工业和技术将在他们的影响下改变面貌。*张成林、曾晓萱:《MIT工程教育思想初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第32页。

二、民办高校机制优势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新上的表现

作为民办高校特有的机制优势,已给公办高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冲击,促使公办高校打破僵化体制,加快改革步伐,切实发挥了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作用。本文以下将通过列举中外民办(私立)高校的办学实例和相关数据,来阐述民办高校机制优势在这一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精简机构,减少人员,提高效率

精兵简政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原则,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同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管理机构力求精简高效。这表现在:职工人员占比小,尤其是中高层领导管理人员较少,一职多能,部门分工不严格,层层请示与相互推诿的现象也较少,因而管理成本较低、效率较高。

据统计,2013年全国民办高校有718所,公办高校有1 770所(不包含成人高校和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但民办高校职工占比远低于公办高校(见表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第32-33页。

表4 2013年民办、公办高校职工占比情况

从表4可知,民办高校教职工占学生数比例仅为7.15%,而公办高校达9.08%;尤其是民办高校职工占学生数的比例仅为2.10%,公办高校则达3.26%。当然,民办高校至今层次还较低,仅个别高校培养研究生;而公办高校中相当一部分层次较高,任务复杂,导致机构人员较多,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为此,笔者在F省选择层次、规模相当的民办、公办本科与高职院校各3所,共计12所高校进行比较,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教育事业统计简明资料2012》,福州民和印刷厂2013年版,第28-33页。

表5 2012年度F省民办、公办本科高校行政人员数量及占比

表6 2012年度F省民办、公办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数量及占比

由表5和表6可见,民办高校行政人员无论占在校生数比例或占教职工数比例,都远低于公办高校。3所民办本科高校行政人员占在校生数的比例为0.77%,约为3所公办本科高校的一半。3所民办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占在校生数的比例为0.88%,约为3所办高职院校的3/5。至于行政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也均显示民办高校的占比远低于公办高校。尤其是在学校的高层领导上,公办高校由于行政化人事安排的需要,领导班子庞大;民办高校的领导并无行政级别,可以按需设岗,适者就位。例如,一所在校生达23 000多人,在本世纪初升本并具有颁发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民办高校,校级领导仅5人;*《北京城市学院学校简介》,2014-07-15,http://www.bcu.edu.cn/html/xxgk/xrld/1.htm。而另一所同期升本,在校生为18 000多人的公办高校,校级领导达13人之多。*《湘南学院概况——学院领导》,2014-01-01,http://www.xnu.edu.cn/Content.aspx?lanmuid=2677。可见,在精兵简政、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上,民办高校具有机制上的优势。

(二)贴近社会,重视学生,促进就业

对民办高校来说,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很多民办(私立)高校都注重贴近社会办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如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多样,从综合性大学到两年制的短期大学;办学内容全面,学科专业很多是直接面向人民生活服务的,如商业、保育、营养、看护、家政、庭院、陶瓷以及观光旅游等;办学形式丰富,有的直接附设在大学或者工厂企业中;学习方式灵活,实行学分制等。*杜作润等:《高等教育的民办和私立——比较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中国民办高校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面向社会办学、服务社会的意识更浓。如湖北函授大学(现湖北开放职业学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定位于为县城以下的老、少、边、穷地区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可谓最早将高等教育延伸至农村的办学典范。*子文:《走民办公助之路 开城乡智力之源泉——访湖北函授大学》,《中国成人教育》1997年第9期,第45页。又如浙江的宁波大红鹰学院,将其有关的专业定位于为当地中小型企业培养多面手的人才;福建泉州的仰恩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顺应外向型企业亟需外语与计算机人才的趋势,所有专业都加强外语与计算机培训,使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在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面,有诸多民办高校因敏锐地捕捉到了人才市场需求而成为特色优质办学的先行者。例如首批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英德、英日、英法与英西(班牙)等双语专业,以及“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重视和支持,现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双语模式培养复合人才》,2010-07-08,http://gaokao.eol.cn/zbft_5639/20100708/t20100708_494271.shtml。又如被中国校友网评价为中国一流民办大学的湖南涉外经济学院,1999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高尔夫专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胡力丰:《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今挂牌》,2010-06-22,http://hn.rednet.cn/c/2010/06/22/1987758.htm。再如被称为中医美容黄埔军校的西安海棠学院,2005年首创国内第一个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专业,开国内中医美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河,其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并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成功创业。*《西安海棠学院特色专业:医疗美容技术专业》,2012-06-13,http://xian.qq.com/a/20120613/000357.htm。

民办高校必须招收足够的学生才能生存与发展。为了吸引学生就读,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尽可能满足学生及家长多样化的需要,尤其在生活与就业两方面。许多声誉良好的民办高校,对学生的生活与管理都有严格的要求,使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其办学理念之一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长和成功”,并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住宿”的教育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秦和:《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办学理念及其实践》,《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5页。在以就业为导向上,也有很多民办高校做得较好。如黑龙江东方学院,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的民办本科高校,建立了“全程把关、全员参与、全方位服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与全国20个省市人才市场和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合作关系,在北京、深圳等8个地区、17个城市建立了就业指导工作站;每年邀请各地用人单位召开校园或网上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黑龙江东方学院简介》,2014-07-14,http://www.dfxyzj.com/Item/Show.asp?m=1&d=1030。又如北京吉利学院,不仅成功实践了独特的“311就业导向教育模式”*指实用语文、实用英语、实用计算机三门必修基础课和以职业道德为一个核心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大力实施“订单教育”和“双证书教育”,还率先在全国高校中设立了额度为3 000万元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基金,是一所能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集团结合优势,按需培养、按需就业,多方联动、多方共赢的特色高校。*《实施311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汇名师专家 培养高素质毕业生》,《中国青年报》2012年6月29日,第T05版。

(三)节省费用,增值资产,提高效率与收益

在办学经费的使用上,民办(私立)高校节约意识和风险意识更强。如近代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为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许多楼舍都是自己设计,校长张伯苓的薪水仅相当于当时中学校长的薪水。*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178页。同时,在经费管理方面也有严格的规定,如在经费保管、发放及稽核方面,南开大学规定:校款出入由校董事会稽核,并由助款机关按时来校稽核所助款项用途。*王文俊、梁吉生等:《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是在无经费、无校舍、无教师的“三无”基础上创办发展起来的。这些高校利用租借校舍、聘请兼职和退休教师、创办人及核心群体以低薪甚至是无薪等多种办法降低教育成本,依靠资金滚动发展起来。不仅如此,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早期成立的一些民办高校还建立了储备金制度。如1993年创立的私立厦门华厦大学(现厦门华厦职业学院),首任校长常勋在办学之初就设置了150万元作为学校的风险金,持续至今已积累到千万元。即使在发达国家,许多资产丰厚的私立大学仍运用多种方法来节约经费。如斯坦福大学的财务人员为应对现金支出短缺,开发出了国内最为成熟的财务预测模型;*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别敦荣主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布朗大学副校长理查德·雷蒙斯顿则推行了伙食计划系统计算机化、取暖和降温系统计算机化、校友档案计算机化等,降低了支出*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别敦荣主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还有通过实行课程教学、后勤服务等合同外包的方式节约开支。

在学校资产的管理上,民办(私立)高校增值意识浓厚,善于运营资产以获取丰厚收益。如日本很多私立大学都通过经营旅馆、饭店、出租设备以及场地等创收,1990年早稻田大学利用学校资源创收达88.2亿日元;*耿萍:《日本私立大学经营体制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8页。美国私立高校也注重运营资产增加收入,2010—2011学年非营利性私立院校收入的25.85%来自于投资回报,7.14%来自附属企业,8.45%来自医院,三项合计占总收入的比重高达41.44%(见表7)。

表7 2010—2011学年美国私立非营利性院校总收入构成情况/%

对中国近20所民办本科高校的调研也发现:民办高校资产经营性收益,最高的占到总收益的31%,最低的也占到17%;*谷丽应、阮朝辉、陈刚:《中国民办高校企业化运作模式对公立高校管理的借鉴研究》,西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而对中国近30所公办高校的调研则发现:公办高校有形资产实验室的年均闲置率达67%,一般公共用房和教学用房的年均闲置率也分别达27%和32%。*谷丽应、阮朝辉、陈刚:《中国民办高校企业化运作模式对公立高校管理的借鉴研究》,西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3页。二者虽不具有直接对比性,但资产管理与运营的效率和效益高低也可见一斑。

(四)制定长远规划,推行校本研究

公办高校党政领导实行任期制,重视任职期间的业绩与成就,即使设想了也完成不了长期的发展战略。因此,所谓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往往流于形式,成为空洞的口号。而民办高校的创建者、办学者及其核心群体将学校的发展视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制定规划时考虑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在西安、东北、山东、河南、江西以及浙江卓有成就的民办高校,其创办者和办学者不但把民办高校视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而且已经或正在培养事业接班人。国外的私立高校也是如此。例如澳大利亚的邦德大学,其创办人自创办开始就明确要将学校办成世界著名的大学,因此在发展战略上不急于求大、求全,而是保持小型大学、小班教学、关注学生成长、优质教学、摒弃管理部门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力求在教学和科研上保持一流。*⑤《私立大学的发展战略——澳大利亚邦德大学》,出自龙小农:《生态环境与发展战略:私立大学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8页。作为澳大利亚第一所私立院校,经过20年的一贯努力,邦德大学终于成为澳大利亚唯一在“教育经验”和“毕业生成果”分类评估中获得五星级评价的大学,在国内排名也位居第二。⑤这样的成就,显然得益于邦德大学领导者的长期战略坚持。

由于民办(私立)高校具有相对的独立自主性与机动灵活性,相对于公办高校行政干预较少,因此校本研究所提出的建议、方案等较易得到推行。近代高等教育史上许多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度(如男女同校、选科制、导师制等),往往首先出现在私立高校。如,广东光华医学院首创男女同校;大同大学早在1912年就实行了选科制;大夏大学则在1929年率先为本科四年级和高等师范二年级学生配备了21名导师,指导学生修业与择业。*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在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许多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措施,民办高校都走在了公办高校前头。在招生就业制度上,民办高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面向市场,自主招生,不包分配,推荐就业;在经费筹措制度上,民办高校有的很早就建立了基金会,推行股份制,进行产业运营;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民办高校则较早实行了精简机构、推行聘任制、推进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等实践。例如黑龙江东亚学院(现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实行了许多适应办学需要的试验,包括家庭宿舍、专业建设法人化、毕业后流动站以及委托管理等。该校成立了院校研究室,专门研究学校的办学体制、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为校领导决策提供论证和可行性分析。该校的这些创新改革,有的只在一定时期起作用,有的至今仍坚持践行,对整个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上的确具有压力较大、动力较强、内外阻力较小的优势,但这些机制优势只是相对的。有的民办高校能较好地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壮大,有的则利用不当或看不到这些优势,从而遭受损失。同时也要认清,民办高校在总体上仍处于劣势:一方面是政治与经济基础远不如公办高校,办学历史短,经验不足,还须向公办高校学习;另一方面是“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阻力重重,“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尚待落实。尤其是有的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对自身的机制优势认识不足,缺乏信心。因此,有必要提高民办高校对自身机制优势的认识,加强勇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信心。就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办(公立)、民办(私立)高校各有优势,只有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才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 毛红霞)

Research on Mechanism Advantages of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PAN Maoyuan & LUO Xianfeng

(1.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ofXiamen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05,China; 2.EducationInstituteofXiamen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05,China)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has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hough its current awareness is still biased. Aimed at the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n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t considers more autonomy for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ompared to public ones, and the advantage of having higher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nd sense of identity for the core members. This leads to several mechanism advantages in promot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treamlining for improved efficiency; close to the society; careful planning on operating assets; long term planning and emphasis on innovation.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utonomy; mechanism; advantage

2014-07-31

潘懋元,男,广东揭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10.3969/j.issn.1671-2714.2014.05.002

民 办 高 等 教 育

编者按:2014年11月8日是浙江树人大学建校三十周年校庆,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潘懋元先生为此特别撰文以示庆贺。潘老在给编辑部的来信中特别指出:浙江树人大学是中国最早成立并卓有贡献的民办高校之一。建校不久,我就曾多次前往调研学习,交流办学思想。这所大学三十年来不但培养了数万高级应用型人才,而且以其改革创新的业绩体现了民办高校的机制优势。值此庆祝浙江树人大学建校三十周年之际,我将与我的博士学生罗先锋女士共同撰写的这篇文章作为绵薄的礼物,献给“树大”。

本刊编辑部特刊登此文,以飨读者。

猜你喜欢

公办民办民办高校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神数据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公办中小学不能成为平庸教育的代名词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