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实现汇报的有效性
2014-07-19郑微微
郑微微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人投身到了科学实验探究性的热潮中,针对实际情况,本文选取其中一部分——实验汇报的有效性进行探究。在实践中对小学科学实验后汇报交流的情况进行了反思,发现了这方面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本文重点论述了提高实验汇报交流有效性的实施策略,切实把好科学课堂的最后一关,真正实现了三维目标,提高了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科学探究;汇报交流;有效性;课堂效率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核心方式,汇报交流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汇报交流这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是保证整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前,提高课堂汇报有效性已达成共识,许多教师也在这方面下了些功夫。但是,从当前实施的现状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良现象:一是汇报丢失主线,越交流越糊涂,教师只是让学生汇报实验中的浅显发现,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汇报越多学生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二是交流研讨与得出结论画上等号,教师视探究中与结论无关的一些丰富发现于不顾,过分注重课前预想的科学结论。三是交流研讨形式单一,一味采用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答的单向形式,交流研讨不自觉、不充分,师生、生生间没有互动起来。四是交流研讨习惯差,存在“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现象,学生互相质疑少。怎样在课的最后形成另一个高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碰撞出新思想的花火,汇报是否引起应有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提高实验探究后汇报交流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我们感叹实验汇报是个大问题,在想方设法提高其有效性时,来自学生方面的问题却成了拦路虎。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学生对实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到了交流研讨阶段,经常会陷入“无序化”状态。所以经常是到了汇报环节,课堂上乱哄哄的,根本听不到学生的汇报声。全班性的交流往往变成了几个人之间的“独角戏”,交流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其中有关汇报的习惯有:(1)汇报交流时不能动实验材料;(2)汇报者声音要响亮、清晰,条理清楚;(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能随便插嘴打断,边听边思考对方的发言是否正确完整,如有疑问或补充,待其发言完毕后再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4)在交流前要先进行独立思考,在交流中能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
由于小学生有自觉性不强的特点,不能指望他们能马上乖乖地遵循以上条例,各种坏习惯还是会时时冒出,所以需要教师时时抓,处处抓。在学生无序时,笔者会严肃地停顿一下,以引起他们的注意,然后提醒他们:“汇报时应该要怎么样啊?”学生很自然地会想起我们的计划条例。在学生无视汇报者几个人“开小会”时,笔者会问:“你听清楚了吗?你有什么好想法可以等会儿举手,我们再来听听别人的观点好吗?”在学生意见分歧、急于表达时,说明他们在思考,这正是他们认真倾听的表现,所以此时笔者会说:“先让他把话说完好吗?”当学生静下来之后,笔者示以赞许的目光,并由衷地说:“非常好,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良好素质。”
当然,一种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会出现循环反复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利用每堂课、每个探究活动,持之以恒,直至形成自主的合作、交流、研讨的风气和习惯。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实验和汇报交流
有时候,教师只是让学生汇报实验中的浅显发现,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汇报越多学生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针对这种汇报丢失主线、越交流越糊涂的现象,笔者认为做好实验的问题设计至关重要。
例如:在“放大镜”这一课的教学中,主要有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放大镜下的物体,二是发现放大镜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理解放大镜是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为了让学生有完整的探究时间,笔者把几个小活动整合成一个大活动,这样最大的困难就是汇报交流时怎么样将众多的信息挖掘出来,又能做到清晰、有条理地展示出来。于是,笔者设计了呈阶梯性的四个任务。任务一:观察肉眼和放大镜下的物体,记录发现。任务二:哪些材料有放大效果?任务三:怎样放得更大?任务四:还有哪些发现?适当整合实验,提高难度,体现探究性,让学生有意探究,交流有话可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做得津津有味,汇报时更是思维活跃,想法颇多。由于设计了明确的四个任务,让汇报做到了清清楚楚,学生也从实验中获得更深的体验,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问题引导讨论层层深入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等,获取到的信息往往是零碎的、表面的、杂乱无章的。学生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个体思维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倘若教师听之任之,那么诸多的交流结果就会杂乱无章地堆砌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状况只能混淆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负担,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了学生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善于引导学生从已获得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循循善诱,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过渡到抽象。
例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给冷水加热”时,先把冷水袋放在热水中,观察水袋的变化;再把该水袋拿出,放入冷水中,观察水袋的变化。
下面是学生的汇报实录:
师:现象一是怎样的?
生①:把冷水袋放入热水中,我们发现冷水袋变热了,浮起来了。
师:谁有补充吗?
生②:我发现袋子里出现了气泡。
师:这气泡是什么?
生③:是空气!
师:非常对!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水袋一开始就是浮的吗?
生④:哦……不是,是先沉后浮起来。
师:观察要仔细,表达要清楚。现象二如何?
生⑤:把热水袋放入冷水中,浮起来了。
师:为什么受热后的冷水袋沉浮状况会发生变化呢?回忆第一单元物体所学知识的沉浮和什么有关?
生⑥:材料、形状、液体性质、重量、体积。但是材料和形状、液体性质没变,所以我认为跟重量、体积有关。
师:分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冷水袋受热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后面关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变化,笔者认为学生都可以设计出实验,而且实验现象也非常明显。只是在从冷水袋沉浮现象到原因的过渡时,许多学生会陷入认识盲区,不会主动去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所以在活动后的交流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慢慢步入本质性的探究。
四、尊重实验数据,对探究进行反思
张红霞老师认为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是“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为了得出符合科学结论的“结论”,教师不惜漠视数据,弃科学本质于不顾,忽视科学理性态度的培养,这是与我们的科学教育相违背的。所以在科学课堂上,当出现“另类”数据时,笔者总是会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热起来了”,探究衣服能否给我们增加热量。
学生汇报的数据部分如下:
■
大部分小组的数据和组一相同,书本在裹衣服前后温度没有变化,说明衣服并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但是关于其他两组的数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趋势,笔者请学生做了分析。由于长期形成了分析数据的习惯,学生很快做出了反应。
生①:组三很可能是由于温度计读数时没有平视,所以1分钟的时候才温度升高了。我认为还可能是他们小组实验时把刚脱下来的衣服直接包裹在书本上,刚脱下的衣服上有热量。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②:还有,可能是他们小组在用衣服裹书时,手是一直放在衣服外面的,这样手上的热量就会使温度上升了。
在第二个实验“测量热水袋在衣服包裹下的温度”时,有小组出现了温度越来越高的情况,难道说衣服产生热量了吗?经过分析,学生认为原因有:在热水袋表面温度还在上升的时候就读数了,当用衣服包起来时,温度就会继续上升,应该等热水袋表面温度不再上升时读数,再用布包裹起来,同样要注意平视、不能用手捂热这些问题。
虽然“衣服不产生热量”这句话很简短,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前概念里就是认为衣服能带给我们热量。所以实验的汇报交流,首先要尊重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是他们活动的结果,在脑子里有了印象。即使大部分人的数据说明“衣服不产生热量”,但当错误的前概念遇上错误的数据,这部分学生会坚信自己的实验就是正确的。如果这时候教师说:“大部分同学的数据是说明衣服不产生热量的,所以衣服不产生热量。”没有尊重数据、分析数据,或许有些学生当时“屈服”了,但并没有真正转化概念。
当科学课堂中出现“另类”数据时,教师要勇于直面“意外”,引领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重视事实根据,合理怀疑;倾听和考虑他人的不同观念或解释;避免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判断;避免或将某结论不恰当地进行推广;注意考察任一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及重现性;多次实验,根据新的证据,怀疑、修改自己的意见。这样我们的汇报才有意义,不至于让实验走过场,让汇报成形式。
五、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汇报交流环节,评价始终贯穿其中,保证汇报的有效性。
1.语言激励
上课时,笔者对敢于发言的学生,特别是有独到见解甚至敢于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的学生,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对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当发现他们举手时,笔者总是将回答的机会优先让给他们。刚开始,这些学生有可能因为过度紧张而不知所措,或者讲得断断续续,或者答非所问,但若教师能对他投去激励的目光,或点头微笑,都能给予学生极大的激励作用。不论学生答对与否,笔者都对这些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大加赞赏,日积月累,这些学生也渐渐地自信起来,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经常用的语言有:“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你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通过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2.活用代币
代币是一种间接的强化物,在用直接强化物进行强化之后,应该向代币方向迈进,因为这是比直接强化更高级的一种手段,它不能马上满足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延迟满足,有助于培养学生更持久的行为。具体方法如:记分法,奖励小红旗、小红花、小票券等。
笔者在课堂上实行了记分和奖励星星的方法。
一是学生的发言、纪律,笔者会通过发星星、加减分数来评价。比如:“放大镜”这一课,如果学生观察得够仔细,发现得够多,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在星星的诱惑下,想法颇多,于是原来笔者认为是难点的汇报部分便迎刃而解了。
二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记分主要是针对整个大组,但星星发放形式就要多样化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必须防止一种倾向: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因此,在注重整体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所以我们与学生达成共识:小组汇报数据时,星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发放,即一人汇报,其他三人同样可以获得星星;个人分析时,以个人为单位发放;期末时,我们会根据大组分数和个人星星数量进行表彰。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继续保持这份学习的热情,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堂以实验为主,在实践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时候,汇报交流环节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提高交汇报交流的有效性也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科学合理地精心设计交流研讨,组织好探究后期的交流研讨,并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科学探索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吴利坚.不该被漠视的数据[J].科学课,2007(4).
生①:组三很可能是由于温度计读数时没有平视,所以1分钟的时候才温度升高了。我认为还可能是他们小组实验时把刚脱下来的衣服直接包裹在书本上,刚脱下的衣服上有热量。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②:还有,可能是他们小组在用衣服裹书时,手是一直放在衣服外面的,这样手上的热量就会使温度上升了。
在第二个实验“测量热水袋在衣服包裹下的温度”时,有小组出现了温度越来越高的情况,难道说衣服产生热量了吗?经过分析,学生认为原因有:在热水袋表面温度还在上升的时候就读数了,当用衣服包起来时,温度就会继续上升,应该等热水袋表面温度不再上升时读数,再用布包裹起来,同样要注意平视、不能用手捂热这些问题。
虽然“衣服不产生热量”这句话很简短,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前概念里就是认为衣服能带给我们热量。所以实验的汇报交流,首先要尊重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是他们活动的结果,在脑子里有了印象。即使大部分人的数据说明“衣服不产生热量”,但当错误的前概念遇上错误的数据,这部分学生会坚信自己的实验就是正确的。如果这时候教师说:“大部分同学的数据是说明衣服不产生热量的,所以衣服不产生热量。”没有尊重数据、分析数据,或许有些学生当时“屈服”了,但并没有真正转化概念。
当科学课堂中出现“另类”数据时,教师要勇于直面“意外”,引领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重视事实根据,合理怀疑;倾听和考虑他人的不同观念或解释;避免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判断;避免或将某结论不恰当地进行推广;注意考察任一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及重现性;多次实验,根据新的证据,怀疑、修改自己的意见。这样我们的汇报才有意义,不至于让实验走过场,让汇报成形式。
五、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汇报交流环节,评价始终贯穿其中,保证汇报的有效性。
1.语言激励
上课时,笔者对敢于发言的学生,特别是有独到见解甚至敢于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的学生,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对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当发现他们举手时,笔者总是将回答的机会优先让给他们。刚开始,这些学生有可能因为过度紧张而不知所措,或者讲得断断续续,或者答非所问,但若教师能对他投去激励的目光,或点头微笑,都能给予学生极大的激励作用。不论学生答对与否,笔者都对这些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大加赞赏,日积月累,这些学生也渐渐地自信起来,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经常用的语言有:“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你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通过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2.活用代币
代币是一种间接的强化物,在用直接强化物进行强化之后,应该向代币方向迈进,因为这是比直接强化更高级的一种手段,它不能马上满足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延迟满足,有助于培养学生更持久的行为。具体方法如:记分法,奖励小红旗、小红花、小票券等。
笔者在课堂上实行了记分和奖励星星的方法。
一是学生的发言、纪律,笔者会通过发星星、加减分数来评价。比如:“放大镜”这一课,如果学生观察得够仔细,发现得够多,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在星星的诱惑下,想法颇多,于是原来笔者认为是难点的汇报部分便迎刃而解了。
二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记分主要是针对整个大组,但星星发放形式就要多样化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必须防止一种倾向: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因此,在注重整体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所以我们与学生达成共识:小组汇报数据时,星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发放,即一人汇报,其他三人同样可以获得星星;个人分析时,以个人为单位发放;期末时,我们会根据大组分数和个人星星数量进行表彰。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继续保持这份学习的热情,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堂以实验为主,在实践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时候,汇报交流环节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提高交汇报交流的有效性也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科学合理地精心设计交流研讨,组织好探究后期的交流研讨,并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科学探索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吴利坚.不该被漠视的数据[J].科学课,2007(4).
生①:组三很可能是由于温度计读数时没有平视,所以1分钟的时候才温度升高了。我认为还可能是他们小组实验时把刚脱下来的衣服直接包裹在书本上,刚脱下的衣服上有热量。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
生②:还有,可能是他们小组在用衣服裹书时,手是一直放在衣服外面的,这样手上的热量就会使温度上升了。
在第二个实验“测量热水袋在衣服包裹下的温度”时,有小组出现了温度越来越高的情况,难道说衣服产生热量了吗?经过分析,学生认为原因有:在热水袋表面温度还在上升的时候就读数了,当用衣服包起来时,温度就会继续上升,应该等热水袋表面温度不再上升时读数,再用布包裹起来,同样要注意平视、不能用手捂热这些问题。
虽然“衣服不产生热量”这句话很简短,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前概念里就是认为衣服能带给我们热量。所以实验的汇报交流,首先要尊重数据,因为这些数据是他们活动的结果,在脑子里有了印象。即使大部分人的数据说明“衣服不产生热量”,但当错误的前概念遇上错误的数据,这部分学生会坚信自己的实验就是正确的。如果这时候教师说:“大部分同学的数据是说明衣服不产生热量的,所以衣服不产生热量。”没有尊重数据、分析数据,或许有些学生当时“屈服”了,但并没有真正转化概念。
当科学课堂中出现“另类”数据时,教师要勇于直面“意外”,引领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重视事实根据,合理怀疑;倾听和考虑他人的不同观念或解释;避免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判断;避免或将某结论不恰当地进行推广;注意考察任一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及重现性;多次实验,根据新的证据,怀疑、修改自己的意见。这样我们的汇报才有意义,不至于让实验走过场,让汇报成形式。
五、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汇报交流环节,评价始终贯穿其中,保证汇报的有效性。
1.语言激励
上课时,笔者对敢于发言的学生,特别是有独到见解甚至敢于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的学生,总是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对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当发现他们举手时,笔者总是将回答的机会优先让给他们。刚开始,这些学生有可能因为过度紧张而不知所措,或者讲得断断续续,或者答非所问,但若教师能对他投去激励的目光,或点头微笑,都能给予学生极大的激励作用。不论学生答对与否,笔者都对这些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大加赞赏,日积月累,这些学生也渐渐地自信起来,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堂学习,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经常用的语言有:“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你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通过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2.活用代币
代币是一种间接的强化物,在用直接强化物进行强化之后,应该向代币方向迈进,因为这是比直接强化更高级的一种手段,它不能马上满足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延迟满足,有助于培养学生更持久的行为。具体方法如:记分法,奖励小红旗、小红花、小票券等。
笔者在课堂上实行了记分和奖励星星的方法。
一是学生的发言、纪律,笔者会通过发星星、加减分数来评价。比如:“放大镜”这一课,如果学生观察得够仔细,发现得够多,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在星星的诱惑下,想法颇多,于是原来笔者认为是难点的汇报部分便迎刃而解了。
二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记分主要是针对整个大组,但星星发放形式就要多样化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必须防止一种倾向: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因此,在注重整体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价。所以我们与学生达成共识:小组汇报数据时,星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发放,即一人汇报,其他三人同样可以获得星星;个人分析时,以个人为单位发放;期末时,我们会根据大组分数和个人星星数量进行表彰。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继续保持这份学习的热情,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堂以实验为主,在实践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时候,汇报交流环节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提高交汇报交流的有效性也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科学合理地精心设计交流研讨,组织好探究后期的交流研讨,并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科学探索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吴利坚.不该被漠视的数据[J].科学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