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2014-07-19曹玉梅
曹玉梅
摘 要: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角色,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构建新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探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尝试提出符合实际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思路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自信心不足
许多高职学生入校后发现高职院校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办学条件,都比不上许多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那种盲目的自豪感、自信感、优越感也就随之消失,从而产生失落感和抵触情绪,引起学习主动性下降,成绩下跌。这种困惑和受打击的心态调整不好,就容易导致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增强。
2.严重焦虑
高职教育以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人才为目标。高职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学,学习上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重实践、重技能。每学期,每个专业除了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外,还有实验、实训等教学活动,要求学生有更快、更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很多高职生自视与普通本科生相比竞争力弱,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由此对未来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诱发了就业焦虑症。
3.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压力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占了较大比例,生活困难给这些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有的学生担心学习不好对不起家人,思想负担过重,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想退学;有的不敢面对贫困,总觉得穷是没面子的事,产生自卑或焦虑;有的无力面对经济困难,从而丧失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交往障碍
高职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大多数都渴望友谊,迫切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由于来自不同地方,受到区域传统习惯的影响,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人际交往的经验,加上个性差异,使得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很多烦恼和忧虑。
5.恋爱困扰
高职学生生理发育已进入成熟期,加上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很快,开始追求异性交往。但是他们的恋爱观尚未成熟,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均招生人数已经超过普通本科院校,但也存在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生源成分相对复杂、择业观较为传统、缺乏自信及综合素质不突出等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够稳定的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传统的心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训,缺乏高职特色,也影响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理清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才能教育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获得更好的提升。
重视和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妥善处理面临的心理困惑,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对高职院校而言,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疏导、调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符合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为满足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成长的有效方式。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
高职院校应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应结合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生源情况,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注重培养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高职大学生。另外,进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应注重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重视活动课和心理训练课。以实践教学和体验性学习为主,重视心理指导的操作性。另一方面应重视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注重训练一些心理实用技术,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操作性。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
第一,要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第二,要建立和完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组织。第三,要开辟心理健康宣传阵地,在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橱窗等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四,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重点关注高职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积极采取措施,帮助高职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总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应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不断探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