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适宜交流的课堂,创设高效合作的平台
2014-07-19陈建英
陈建英
摘 要:近年来,中学课堂改革虽进行得轰轰烈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高效教学目标相比仍有很大距离,这其中,课堂互动交流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不管是“先学后教”还是“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都体现了关注学生交流的重要性,只有师生、生生的合理交流,才能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合作的效率。教师通过合理分组,促进交流、耐心倾听,适时交流和运用生成,加强交流,能有效营造适于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得到高效发挥,使课堂变得更有趣,更高效。
关键词:学生;交流;高效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交流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互动交流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授与受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平等的对话过程,这种过程强调的是优势互补、相互讨论、共同提高的相辅相成关系。许多精彩的思维就是在交流中相互碰撞产生的,而且只有经过碰撞的思想才更加经得起推敲,才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但是现在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师生或生生交流变得困难或流于形式。
一、学生课堂交流现状
1.教师辛辛苦苦,学生迷迷糊糊
尽管课改号角早已吹响,但还是有很多教师的身份没有转变,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任务,40分钟从头讲到尾,甚至还要拖堂。真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经常听到教师在办公室抱怨:“我讲了多少遍的东西,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其实,教师在上课讲解的时候少了与学生的交流,也就无法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所讲的知识。这样的课堂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也就谈不上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了。
2.看似合作交流,实则只是形式
【案例】某一课堂中,教师布置任务:“本堂课的任务是观察水的沸腾,小组内合作,将水用酒精灯加热到沸腾,然后观察。”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师里就热闹了,有的忙着到走廊水桶里拿水,有的忙着组装仪器,有的凑在一起在小范围内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段时间后,有的组喊道:“我们的水开了。”整个教室熙熙攘攘,像菜市场一样,有些学生大声交流,有些学生擅自参与到其他小组的实验中,还有些学生无所事事地看着别人做……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有的组因为水太多,根本就有没加热到沸腾;有的组虽然沸腾了,但根本不知道观察什么……
这是笔者的一次听课经历,热闹的课堂合作交流气氛看似浓厚,但缺少了教师铺设的交流平台,如实验前教师应该告诉学生烧杯里放多少水,沸腾时该观察什么、记录什么等。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也应该给予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下足功夫,搭好合作交流的平台,使课堂合作更有效,交流更高效。
3.高效的合作交流,只是少数人的高效
【案例】这是笔者的一堂实验课。有一次,笔者在进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实验课学生热情很高,笔者感觉很成功,但在最后检查时发现,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竟然连导线怎么连到接线柱上都不知道。
这一状况让笔者大为震惊,后来经过调查,有一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一名观众,这种合作只是为优秀生提供了动手和思考的舞台,缺少了对后进生的关注与研究,这种教育不但是虚假的,更是虚伪的,用优秀生得来的数据和结论当成了全体学生的结论,让部分学生的卓越掩盖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现状,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
二、打造一个适宜合作交流的课堂
1.合理分组,促进交流
分组教学为学生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但分组不当,往往会导致合作交流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合理分组,以促进交流。
【案例】针对上一个班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第二个班改变了分组方式,把整个班46个学生分成了23个组,而将平时动手能力差的分成俩人一组,这样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就失去了依靠,只能自己动手,教师只需要关注这几个组,同时给他们积极的引导。有两个组顺利完成了实验,但是离下课还有10分钟左右的时候,还有四个组没有完成实验,这时光靠笔者一个人的力量是来不及了,而此时其他动手能力较强的组已基本完成了实验,笔者就指派了特别优秀的四个学生手把手地教他们,到下课钟声响起时实验顺利完成,而且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所以,合理的分组,适时的引导和交流,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有效交流的平台,也创造了一个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很多看似热闹的交流从空洞变得有效。交流可以在非常严肃的情况下进行,也可以在人为创设的条件下高效进行。
2.耐心倾听,适时交流
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是尊重别人,与人合作、友善待人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日益关注学生发展的今天,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只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学会倾听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耐心等待和倾听,才能明白学生想说什么,说了什么,哪里说错了,这样交流才会更有效。
【案例】在进行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时,按照书上的例题计算出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比8,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其中的含义,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克,那么水的质量是多少克呢?”这时一个学生很响亮地说:“10克。”笔者一看,是我们班上的尖子生,因为他成绩一直很好,其他学生即使有其它答案也就不讲了。这时笔者及时地叫了一位好像有不同答案、但成绩中等的学生再次回答这个问题,他轻轻地说:“9克。”然后,笔者组织两个人进行了争辩,在争辩中尖子生理解了他没有把元素和原子的概念理解清楚。这种交流既使学生明晰了概念,又培养了中等生甚至暂差生的自信心。
长期以来,教师总是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少有教师会耐下心来倾听学生,也就失去了与学生适时交流的机会。教师只有学会倾听,善于从倾听中抓住交流的机会,才能有效交流。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一个班上总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节奏较慢,“零等待”下,他们往往还没有想出答案,而随后别人的回答妨碍了他们的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进行这种始终慢半拍、半途而废的思考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就成了后进生,在课堂上他们就“失声”了,就不再与同学和教师交流了,慢慢地,他们自己就习惯于自己这样的角色,教师也就习惯了。所以,笔者在课堂上会要求学生特别是尖子生学会等待,学会给暂差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
3.运用生成,提升交流
一堂课,必然有预设;只要不是教师满堂灌,就必然有生成。预设是一种教师的追求,生成是一种意外的收获;预设是一种常态教育,生成是一种智慧教育。有的教师只关心预设,而无视课堂的生成。
【案例】在“磁场”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条形磁铁去靠近小磁针探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其中有一个组发现无论用条形磁铁的任何一端靠近小磁针,都是吸引的。他就喊:“老师,我们都是吸引的。”教师用眼睛瞟了他一眼,此时,其他学生马上讲出了教师预设的答案。然后,教师得出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看上去课堂顺利完成了预设,但笔者认为仍有疑问留在学生心头,很有可能其他的学生还有同样的疑问,如果这时教师能及时跟学生一起交流,解释实验现象,很好地利用课堂的生成,既能实现更高层次的交流,又能为下面的内容磁化做好铺垫,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案例】在研究磁极的概念时,教师让学生条形磁铁去吸引铁屑,然后得出磁极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一位学生把一块磁铁掉到地上摔断了,学生顿时很紧张,满脸通红地注视着教师,教室里瞬间很安静。这时教师请这个学生用这两截磁铁重复刚才的实验,结果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吸引铁屑少的中间居然能够吸引大量的铁屑,又出现了新的磁极。
在师生交流互动和生生交流互动基础上完成的一堂课,学生交流充分,教师引导到位,将使这堂课成为学生难忘的一堂课,并使学生喜爱上这门课程,这位教师。
综上所述,在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集中,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有效把握学科知识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只要使用好媒介,通过互动交流创设氛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参与学习,那么交流就会有影响、有作用,就会高效、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就可以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展示自己,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黄高庆,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8(11).
[2]陈志伟,贾秀英.中学科学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