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4-07-19崔秀丽杨彦琦
崔秀丽+杨彦琦
摘 要:近几年,在教育均衡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根据对云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调研结果,从微观层面研究、探索解决部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对策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在基础方面,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这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在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等方面有了新的起色。但是,通过对云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调研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研究、探索这些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特有问题
1.民族特色学校建设不突出
一是民族特色学校建设不突出,民族文化得不到传承与积淀。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学校时,多以城市优质学校的评价标准作为参考,这使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学校不得不按照评价标准来给自己设定一个封闭的框架,导致了办学最初的愿望与考核标准的之间的不协调,放弃了民族特色发展的思路,学校在建设上缺乏个性,没有自己的特点。二是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民族文化熏陶。农村学校在加强校园建设时,片面强调制度管理,而并不注重将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建设的层面,少数民族地区尤其需要彰显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用文化氛围感染师生,但是大部分学校忽视了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表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影响。三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使用与全国其他地区相同的教材,忽视民族文化教学,缺少体现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
2.校本课程难以体现民族性
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意义在于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益。要结合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取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相契合的知识。只有这种知识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效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广泛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进各个学校以及学生的和谐发展。
但实际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只按规定设置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没有自主开发校本课程,造成了:一是各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选择使用的教材与民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脱节,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各学科及格率较低,并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反映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结合民族地区特色和民族学生的基础能力,研究和开发适合民族学生的特有教材。
3.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伴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已经投入大量资金提供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但是,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利用率非常低。例如:现在几乎每个教室都配有电子白板,但是通过听课发现:一是电子白板利用率很低,一堂课结束后,电子白板还没有打开;二是课堂上即使用电子白板,也只是单纯地演示课件,毫无他用。使用不切合实际的教学资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手段主宰课堂,不仅仅没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究其原因,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不会用。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培训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有些教师年纪大,学东西慢,很难接受。
4.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生活和办学条件有限,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教师年龄结构的老化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老教师一方面由于临近退休,失去了对教学的激情,教育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没有能力接受新的教育知识与教学手段,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如电子白板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等等。二是年轻教师流动性大。虽然政府及学校已经为留住年轻教师作了大量的努力,但是教师流动依然频繁。
二、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
1.办出学校特色,为少数民族学生积淀文化基础
一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应该设立特有的评价体系,不应与城市的学校共用一套评价体系。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的评价体系应包括指导思想、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的确立过程中,要在各省份选取少数民族学校参与制定,这样可以做到政府与学校的结合。二是可通过开设“民族班”、实施“三语教学”模式等途径强化少数民族在教育中的民族特点。民族班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在校园里营造民族氛围,学生来校不是单纯为了学习知识,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三语教学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设立,而要真正落到实处,汉语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桥梁,英语是通往国际的阶梯,而少数民族语言是文化延续的根本,即三手都要抓,三手都要硬。
2.创新校本课程,立足于民族学生的学习需求
加强对高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开发出体现地方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地方课程,使新课程体现出民族性。立足于民族学生的学习需求,邀请教师与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创新过程中。落实校本课程的工作,不能凭空想象,而要有所依据。
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现代化资源的运用有利于知识的快速传播,因此必须提高现代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对于较为年轻的教师,要加强培训,可以参加省、市级的教师培训,或者邀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整体讲解,使之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很好地展示,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确实不能接受培训的老教师,可通过别的信息途径,通过课前备课,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力求信息量大并与学科发展前沿接轨。
4.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势在必行。第一,对于农村教师队伍的老龄化问题,可以做到内部解决:为老教师及时补充“能量”,更换“血液”,引导老教师树立“老有所为”的信念,让老教师明白自己对于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做到“在岗位一天,就要教好一天的课程”,放弃坐等退休的陈旧观念。第二,教师流动性强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学校福利待遇低、学生基础差,学校留不住人才,不得已留下的教师也没有把激情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只是得过且过。其实通过调研发现,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调研的学校中在职在编教师的比例很高,年平均工资高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思考:要解决问题,就要转变观念。让农村教师了解到城市教师并不是想象中拥有那么好的福利待遇,城市的学生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聪明,只是所在的环境影响了教师的判断,只有从观念上根本转变了,农村教师才能重拾信心,心甘情愿地投入到教学中。否则,会形成恶性循环,把福利待遇低以及学生基础差当做自己不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的借口,而不去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未来展望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是教育实现均衡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调研,真实地反映了少数民族农村学校在微观层面存在的特有问题。希望能够在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环境和条件下,充分展现少数民族的特点,将其融入到基础教育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黄书光,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马晓龙.试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剑南文学,2012(4).
[3]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4).
[4]杨贵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案例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