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美课堂
2014-07-19郜天姣罗良建
郜天姣 罗良建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重要的表现形式,而教育的活力亦在课堂,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历来是我们教育者不断关注和探索的内容。不同的社会背景,其课堂教学也不尽相同。中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在其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不久前,我们有幸参加了一场“中美教育碰撞多面体”活动,现场观看了美国教师Romney老师上的一堂《I see sea》(《我看见了大海》)。回来后,又通过视频观看了成都市武侯区外国语学校冯晓梅老师上的一堂《我看见了大海》。观看过后,我们对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在教育上的体现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以下,就我们从现场及视频中观察到的中美教师同课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异同做一简要的分析与比较。
一、课堂教学结构对比
(见下表格)
二、浅析中美课堂教学异同
通过两节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师生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后作业、板书设计以及相关备注的简单对比,我们可以大概看到中美课堂教学存在的异同——
1.中美课堂教学的相似之处。
(1)从教学目标看,中美两节课的教学目标包含了本课的两个重要目标:一是从文本内容来看,理解河子说看见了海的真正意义;二是从情感上来体会,一个是感激帮助我们面对困难的人,一个是体会继父对河子深深的爱。
(2)从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看,中美两节课堂都采取了“讨论法”,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突显了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3)从师生主要的教学活动来看,可以体现出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两位教师都注重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学生亦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有序的自学和交流。
(4)从课后作业看,中美两位教师都注重了学生的“写”,也就是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习作的练习,做到读写结合。
(5)从相关备注看,中美两位教师都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了及时的评价,做到了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生成。
2.中美课堂教学的差异之处。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中美两节课存在相似之处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教学目标的不同。中美这两节课中,相同的目标体现出对文本重点的解读相同,不同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教师教学理念的不同。正是因为教学目标的不同,也决定着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师生主要活动的不同。从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师生的活动来看,Romney老师着重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达成共识或分享——汇报交流”,这期间是以辩论、互说、练习为主要教学方法,更注重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相互合作的能力,而非文本本身内容上的分析与理解。而冯老师着重于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分组汇报”,这期间以自学提示、合作要求、教师逐步引导为主要教学方法,偏重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2)对学生关注的不同。虽然两位教师都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及时进行了评价、关注,但可以看出她们关注的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①抽生答题的方式不同。Romney老师每次抽学生回答问题时采用的是“抽号”的方式,把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变得均等了。冯老师的课堂每次抽学生回答问题时采用的是“举手回答”的方式,强调的是给主动者机会。②关注的方式不同。Romney老师在每次抽生回答问题时,都会师生一起说:“Eyes on her/him.”(眼睛关注她/他)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倾听。冯老师的课堂在每次抽生回答问题时,是教师很关注学生的回答,学生都坐得很直,眼睛看向黑板。③评价的方式不同。Romney老师在每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管回答的好坏、观点的正确与否,都会和学生一起竖起大拇指表扬“Very /Super cool.”(非常/超级酷)以正面的方式给予学生自信,不会在回答内容的正确与否上纠结。冯老师则是就问题提出后学生回答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追问、评价和提炼,完成相关的板书,着重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内心的理解程度。
(3)读写结合的点不同。读写结合点的不同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语言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的不同。这两节课中,Romney老师的课堂把读写结合的点放在了两个地方:一是用辩论的形式完成撒谎和说一些善意的谎言的观点辩驳,先写后辩;一是根据切身的体会说说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有没有像继父一样的人帮助自己,帮自己成长了什么,先说后写。这两个点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文本,使文本的外延拓宽了,着重于对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冯老师的课堂则把读写结合的点放在了最后的“真相”环节中,“如果你是河子,站在继父的遗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呢?展开想象,写出来”,先让学生说,后让学生写。这个点的结合可以说是情感上的一次提升,从前面河子不理解继父,怨恨继父骗她,到最后体会到了继父的良苦用心,带着些许的遗憾、懊悔等复杂的内心站在继父遗像前表达,着重于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情感语言的培养。
三、对中美课堂教学的憧憬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美两节课堂都各有优势,在不同教学过程的浸润中,学生们习得的知识、形成的能力也会有一定的不同:美国课堂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上较强,中国课堂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在阅读和情感感知的能力上较为突出。那么,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既不能单纯地接受,也不能单纯地批判“美国式”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汲取成功的经验,因为我们的教育是需要不断进步的,我们的教育理念是需要不断更新的。面对滚滚袭来的教育国际化浪潮,我们是否能清醒地站在教育的大舞台上深度思考:课堂上教师到底该如何引领、陪伴、促进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到底怎样才能健康、活泼、生动、个性地持续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西街小学/四川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