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解决孩子间争执的策略反思
2014-07-18李妍
李妍
孩子在幼儿园的大部分时间中,老师扮演了什么角色?在传统观念中,幼儿只是法律保护的客体,是成人社会既定目标的“加工”对象。在幼儿园某些教师往往把幼儿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像人造卫星一样围绕在老师的周围,便于老师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完全以“警察”的身份出现。
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孩子不信任,以及对孩子发展权利的误解。幼儿具有一个作为“完整的人”的权利,其中就包括体验权和参与权。当幼儿的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已经具备掌握某种能力的生理和心理条件时,教师如果不放手让他做、亲身体验,幼儿的身心就不能得到相应发展。教师过度的关注与呵护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是有害的,我们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然而这种缺乏锻炼与体验的保护就像温柔的陷阱一样,引导孩子走向失败的深渊。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适时放手,会有意外的收获。
1.给孩子当小主人的机会
在玩角色游戏和创造性游戏时,教师往往会给孩子一些玩具,然后分配角色,或者分配大型积木,教幼儿如何搭积木。只让幼儿跟着老师做游戏,幼儿的创造力受到一定限制,兴趣不浓。如果引导幼儿自由玩耍,效果就大不一样。有一次带幼儿到园外堆着大大小小石头的空地上,我只是交代应该有关安全事项,其他什么话都没说,让幼儿自由活动,他们就三三两两自由地在一起玩开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幼儿用两块石头来回摩擦,把掉下来的粉末当成面粉,还喜滋滋地告诉我:“老师,我开了一个面粉加工厂!”旁边的幼儿在喊:“卖肉了!卖肉了!”原来几个幼儿选了一块大而平的石头当桌子,把小石头当肉。一个幼儿蹲在一个水坑边,坑里放几块石头,用几块石头搭成一座假山,把撕碎的纸片扔到水里,得意地说:“这里有一座小山,山下有条小溪,水里面有花瓣!”在一个自由自在的、没有干扰的环境中,幼儿自由地组合、自由地做游戏,其中就有了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创造性游戏的开展。老师始终以旁观者的身份给予肯定与鼓励,把尝试探索、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体现“我们要创造一个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推选适合教育的儿童”的理念,使教育涌动生命活力,使幼儿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
2.给孩子面对挫折的机会
当幼儿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经验后,凡是他自己的事,老师就要放手让他自己解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孩子的手、口、脑、脚、时间和空间,因为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体质上和脚板上。比如小班孩子自理能力差,家长对孩子很不放心,总是不忘嘱咐教师:“午睡时请帮他脱衣服。”“吃饭时请你喂一下。”“起床时别忘了帮他系带子。”其实这时,教师也可以做旁观者。针对他们年龄小、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只要传授一定的方法技能,就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哪怕孩子扣错了纽扣也会自豪地炫耀:“瞧,我会扣纽扣啦!”
在幼儿园,孩子之间发生争执是常有的事,教师如果一味地疏通、劝导,那么孩子本来应有的自我保护能力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会慢慢退化。在不影响大集体的前提下,孩子之间的争执,正好提供给了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在处理问题时,孩子们运用独有的、可以理解的方式交流,不仅培养了解决问题、友好交往的能力,而且当发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与外界标准产生矛盾时,他们会自动调整言行,这样也就体验到了打人的痛苦,学会了避免被打,也知道了打人的后果。如果老师以成人的思维和观点介入,那么不仅会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的机会,而且不容易被孩子接受。
3.给孩子自由的小天地
平时我们总是时刻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给予孩子及时的纠正与引导。班上总有一些在集体中默默无闻的孩子,平时和同伴交往时,却显得异常活跃。而且他们交往常常会有许多奇思妙想出现,富有灵性和创造力,与同伴交往感觉很愉快、很随意。如果孩子发现老师在旁边观看,就会感觉自己做事被老师打扰,自己的小秘密被拆穿,恢复成先前的寡言。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喜欢独立做事情,老师的旁观是对他们最好的信任与鼓励,必要时给予微笑和赞许的目光。放手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做事,让他们感觉拥有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走向自由,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老师的适当旁观就是对孩子的信任,相信孩子所具有的潜能,尊重其自发活动,而不试图用自己认为更有价值的活动取而代之。由于孩子的自发活动具有不可预见性,也就是说,教师无法准确预见孩子的自发活动,加上完全信任儿童,意味着教师要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发展的倾向,换句话说教师无法准确预见与控制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冒险。老师的旁观行为绝不是对孩子的放任,也绝不是无事可做。
现实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幼儿园的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要跟上时代步伐。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既安全而又现实的虚拟环境,让孩子走出自我世界,走进社会,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通过一次次体验、经历,不断完善精神世界,这是幼儿主体性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正如陈鹤琴先生倡导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鼓励幼儿发现自己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教师应当也必须进行与幼儿生命特性相适应的教育,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在知识经济发展的社会,这个人才互动的社会,我们不得不考虑未来社会的人才需要,他们将要面对的是复杂、变化的世界,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面对、自己解决。我们不妨做理智的“旁观者”,把自主还给孩子,把生命发展还给孩子,创造条件激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孩子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不断生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