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堂初中美术课都成为成功的课
2014-07-18李岩
李岩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的价值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实现《美术课程标准》的目标,就必须使每一堂美术课都成为成功的课。
1.寻找美术课中的乐趣,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任何一堂课给予学生的应当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学生在学习美术之初,美术对于他们是一种较为模糊的概念,他们对美术课的内容充满好奇与幻想,希望在美术课中获取快乐,但是,往往许多美术课难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快乐,反而让学生感到美术课与现实太远、与希望太远。分析学生的这一状况,首先要明白到底在哪一环节让本来快乐的学生失去了乐趣。
作为初中美术教师,我们应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内容较为感兴趣,要主动地迎合学生的口味,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由选择艺术表现的方法和手段,自由选择艺术教学的课堂内容,从而尊重学生的愿望与需要,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疑问、探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索中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艺术学习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引入评价机制,通过自评、他评、相互分组评等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与能力,体验美术课所带来的快乐。
2.更新教育观,推进美术高效课堂的打造
认识到传统美术教育的不足,如何让课堂从低效甚至负效到有效呢?全面推进高效课堂的打造是我们现在迫在眉睫要做的事。我们首先要转变思想,从传统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思维中解脱出来。课堂是学生的,教师要把课堂交给真正的课堂主人——学生,要培养的不是学生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是“学习能力”,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智慧。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唯有敢于让学生“经历”并且丰富“经验”,学习的过程才会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
3.审美与道德理性融合是美术育人功能的体现
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正确地审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发展。由于年龄偏小,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某些学生现有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传统道德有悖,甚至扭曲。怎样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在生活中,某些学生对人体绘画与淫秽画区别不清,当在美术教材中接触人体绘画时,往往对作品不理解或不尊重他人的作品,认为这些作品和网络上看到的那些不健康的内容没有什么区别,表现出的只是好奇或不可思议。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中,有两幅人体作品《创造亚当》和《维纳斯的诞生》,当我要求学生谈一下对作品的理解时,有许多男生起哄,嘻嘻哈哈,对作品的欣赏只是从性方面猎奇;某些学生表示对作品不理解,甚至抵触,个别女生说:“打死我也不看,别让我评论,恶心人。”针对这个问题,我和学生就审美与道德的融合进行了讨论。首先我让学生理性地看待这些作品,既然能被编入教材,肯定和网络上疯传的“这门”、“那门”有所不同,可以大胆观看,不必有什么顾忌。其次是我对作品的内容和背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作品。由于某些学生对西方文化不了解,我在介绍作品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结合作品背景正确欣赏,从维纳斯的形体之美,让学生体会其中洋溢的青春活力;从她迷惘的眼神和忧郁的表情,让学生揣摩维纳斯的内心世界;从画家当时的思想,领悟画家创作作品的意义。通过欣赏,学生对作品有了正确的认识,也体会到了艺术的魅力,理解了作者创作人体画的目的,它不仅仅为表现人体之美,更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带给人的是思考,是美的享受,而不是生理的刺激,更不是淫思邪念。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尊重,正确地辨别美与丑、是与非,使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得到提高,精神为之高尚。正如鲁迅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冶。”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美术进行审美和德育教育,美能育德,审美与道德的理性融合是美术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4.运用“发现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内心世界更为强烈。”过去一味以“讲授——接受”方式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早已露出弊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积极地参与教学,自己发现知识,凡是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想,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提倡教学的实践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题,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求发现、求创造。如“做中学、玩中学,情景交融的原则”,提倡解放学生的脑手,在做中学,在游戏式玩中学,在教学的趣味化情景中体验。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以“探索和尝试”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真正在“做做、学学、玩玩”中体验“学”的乐趣,体验“玩”的艺术。
5.美术课的开头序曲要新颖
对美术感兴趣是初中生的共性,他们往往把每周一节的美术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感到无比的快乐。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应当根据授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重点、难点、有关的美术知识等形象进行生动地导入,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这样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