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西部重竞技运动员运动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研究

2014-07-18陈洪波

考试周刊 2014年30期
关键词:运动员

摘 要: 文章采用运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80名重竞技运动员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在训练自我效能感方面,随着重竞技运动员入队的时间增长,运动级别的提高,运动员对训练的自信心有所下降;在比赛自我效能感方面,参赛水平为中等的重竞技运动员对比赛更加充满自信心;高文化程度的重竞技运动员表现出较高的比赛信心,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重竞技 运动员 运动自我效能感

1.研究目的

有学者认为,高竞赛自我效能和高赛前状态注意水平是促进技能类项目运动员形成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的重要个体状态性心理影响因素[1]。Lightsey等的研究证实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联系最为密切;他发现人们在解释锻炼行为时,自我效能比结果期望有更大的推动作用[2]。Bezjak和Lee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低者参与动机也低,反之则高[3]。也有研究者发现,表现出众的艺术体操运动员也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且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高[4]。

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外有关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可以发现两大取向:

一是在内容上,过去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信息源对一般自我效能的影响及自我效能与运动成绩的关系这两方面,很少涉及运动自我效能感。运动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运动能力信念,是个体能否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技能或能力完成运动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是运动员对控制自身运动行为和运动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主要包含训练自我效能和比赛自我效能两方面。运动自我效能感是运动成绩的良好“预测器”,它影响运动员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运动策略、元认知策略的运用、运动的努力程度、运动的坚持性等方面[5]。

二是在项目上,目前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橄榄球、网球、飞镖、篮球及艺术体操等方面,而对重竞技运动项目的研究很少。重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常常会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表现评估会直接影响自身潜能的发挥。因此,研究重竞技运动员运动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教练员在训练中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取得优异成绩。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样本来源于陕西省重竞技队及来陕集训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竞技队的全体队员。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其中,男运动员105人,女运动员67人;一级、健将运动员共42人(高运动等级组),二级130人(低运动等级组);高中及以上109人(高文化程度组),初中及以下63人(低文化程度组);最高参加过全国及国际比赛的运动员62人(高参赛水平组),最高参加过省级比赛的运动员79人(中参赛水平组),最高参加过市级比赛的运动员31人(低参赛水平组);训练年限为4年以上的58人(高训练年限组),训练年限为4年及4年以下的114人(低训练年限组)。

2.2研究方法

采用运动自我效能感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重竞技运动员施测[6]。运动员自我效能感量表包含训练自我效能感和比赛自我效能感两个分量表,共15个题项。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1—5分别表示“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时常如此”、“总是如此”。总量表、训练自我效能感和比赛自我效能感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3、0.830和0.73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CFI=0.957,TLI=0.947,RMSEA=0.044,CMIN/DF=1.538。这些结果表明,运动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在量表施测后对运动员进行了开放式的访谈,并在数据统计完成后对运动员进行回访,以便更真实地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况。

2.3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PASW Statistics 18.0对测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3.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不同性别、不同运动等级、不同参赛水平、不同训练年限和不同文化程度的重竞技运动员运动自我效能感的结果如下:

3.1不同性别及运动等级的重竞技运动员运动自我效能感的比较

男、女重竞技运动员在训练自我效能感(t=0.580,p=0.563)和比赛自我效能感(t=0.494,p=0.622)两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高运动等级的重竞技运动员在训练自我效能感方面低于低运动等级的重竞技运动员,且达到显著性差异(t=-2.495,p=0.014<0.05),而在比赛自我效能感方面无显著性差异(t=0.694,p=0.488>0.05)。

3.2不同参赛水平的重竞技运动员运动自我效能感的比较

对不同参赛水平的重竞技运动员运动自我效能感进行方差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不同参赛水平的运动员在比赛自我效能感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经事后检验表明,中参赛水平组的比赛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低参赛水平组的运动员,F=3.100,p=0.044,而在训练自我效能感方面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1.844,p=0.161。

3.3不同训练年限、文化程度的重竞技运动员运动自我效能感的比较

对不同训练年限、不同文化程度的重竞技运动员的运动自我效能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4.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西部重竞技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训练自我效能感方面,低训练年限、低运动级别的运动员显著高于高训练年限、高运动级别的运动员,表明随着重竞技运动员入队的时间增长,运动级别的提高,运动员对训练的自信心有所下降;在比赛自我效能感方面,中等参赛水平的重竞技运动员高于低参赛水平的重竞技运动员;文化程度高的重竞技运动员高于文化程度低的重竞技运动员。这表明参赛水平为中等的重竞技运动员对比赛更加充满了自信心;高文化程度的重竞技运动员也表现出较高的比赛信心。

男女重竞技运动员的运动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论虽与外国学者研究结果“在体育竞赛前女性运动员的自信低于男性运动员”存在差异[7],但与国内的相关研究结果较为一致[8],[9]。分析国内外研究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运动员的训练条件有关,我国运动员进入省队后一般都是全职训练,而国外许多运动员的训练只是工作之余进行的,因此,对于国外女性运动员而言,要平衡训练、比赛与生活、工作之间的关系相对困难,从而导致其自信低于男性。

低训练年限、低运动级别的运动员显著高于高训练年限、高运动级别的运动员,究其原因,可能是高训练、高运动等级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训练成绩本身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在达到较高的运动水平阶段可能更易出现训练的高原期现象,在高原期内运动员即使努力,成绩上升也不明显,甚至出现略下降的情形,同时,因重竞技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重竞技运动员必须在相应水平的比赛中取得胜利才能得到相应运动级别的授予和承认(举重项目除外),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运动员产生习得无助的心理效应,进而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10],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低年限、低运动等级的运动员中多数是从基层选拔到省队训练的优秀年轻队员,他们在基层往往是队员中的佼佼者,在训练过程中对自身的技能、体能有较高评价,同时,由于入队时间不长,运动水平提升的空间较大,加之进入高一级的新训练环境中面对新的教练、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促使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提升较快,从而能获得较多的积极体验,产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他们对自己在比赛和训练中更倾向于表现出高自信、高自尊,倾向于对自己应对比赛和训练活动的行为操作能力有较积极的知觉,有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乐观信念。

中参赛水平组的比赛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低参赛水平组的运动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中等参赛水平的运动员经历的赛事相对较多,遇到的应激源也比较多,而且他们本身就是本省运动员中的佼佼者,因此当面临熟悉的压力情景时,会显得更为自信;高参赛水平组的运动员虽然在本省运动员中是出类拔萃者,但在全国比赛中高手如林,其对自己比赛能力的评价可能会大打折扣。

高文化程度组的重竞技运动员其比赛自我效能感高于低文化程度组的重竞技运动员,这说明文化程度对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有很大影响,因为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不仅依赖于运动员的先天资质,也更需要后天的训练。文化程度低,训练过程中会影响对技术方法和比赛规则等的理解,在比赛中对教练的意图也可能不能很好地领悟,往往会导致运动员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做出较低的判断,即导致其低自我效能感,显然也会影响其运动成绩的提高。

5.建议

对于训练年限短、运动级别低的重竞技运动员要充分利用其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训练的质量,但要防止对自我能力做出过高评价,从事自己明显力不能及的训练或训练过量,导致自信心的丧失或产生伤病。对于训练年限较长、运动等级较高的运动员,在训练中要注意提高其运动自我效能感。一是可以通过“控制体念”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自我效能感,即让运动员通过不懈努力克服障碍取得成功,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这需要教练员安排好训练的强度[11];二是可以通过与之相似的成功的运动员那里取得“替代经验”[12];三是运动员要有明确的而富挑战性的目标。

对于比赛自我效能感低的运动员应引导其对比赛结果进行乐观估计,强化其已有的成功经验,突破原有模式,消除其恐惧心态,以提高其运动自我效能,从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运动员不得放松文化学习,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更要加强文化课程的学习。这不仅有利于运动员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而且有利于比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从而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智.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和有关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7):41-45+50.

[2]Lightsey J,Richard O,Maxwell D A,et al.Self-Control and Self-Efficacy for Affect Regulation as Moderators of the Negative AffectLife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2011,25(2):142-154.

[3]Bezjak J E,Lee J W.Relationship of Self-efficacy and Locus of Control Constructs in Predicting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Behaviors[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90,71(2):499-508.

[4]Lightsey jr O R,Mcghee R,Ervin A,et al.Self-efficacy for affect regulation as a predictor of future life satisfaction and moderator of the negative affect—Life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3,14(1):1-18.

[5]Ptacek J T.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sport-specific psychological skills: The Athletic Coping Skills Inventory-28[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995(17):379-398.

[6]魏萍,陈洪波,宋宝萍.运动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4):128-130.

[7]Caprara G V,Di giunta L,Eisenberg N,et al.Assessing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in three countries[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8,20(3):227-237.

[8]郭玉江.优秀运动员应对效能、应对方式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67-70.

[9]李静,刘贺.运动员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及竞赛压力的调节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253-256+26.

[10]Pajares F,Urdan T C.Self-efficacy Beliefs of Adolescents[M].Scottsdale: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6:307-337.

[11]Hsieh P P,Kang H.Attribution and self-efficacy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 the Korean EFL context[J].Language Learning,2010, 60(3):606-627.

[12]Karamousadilis G,Bebetsos E,Laparidis K.Psychological skills of Greek Basketball players[J].Inquires in Sport & Physical Education,2006,4(3):442-448.

猜你喜欢

运动员
有几名运动员
运动员爱吃香蕉,你适合吃吗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你好,运动员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男女运动员各有几名
少了几号运动员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