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帮助孩子倒出“茶壶”里的“饺子”
2014-07-18朱晓皎
朱晓皎
摘 要: 阅读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把作文看做是沉重的负担,究其原因在于“无话可说”。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对文本进行整理、归纳、借鉴,促进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字: 经典阅读 积累 模仿
不少家长向我抱怨孩子不愿意写作文,即使是自己喜欢的题材也只能写出一两句话,有时实在急了,不得不骂上两句,可就算骂了,还是写不好作文。学生似乎停留在一年级训练目标上,只求语句通顺,写作能力符合逻辑,句意完整。相较于写一段长长的文字,他们更倾向于用两三句话交代完所有事情,出现“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的情况。
二年级是由低年段向中年段过渡的时期,是慢慢由写话发展到写作的时期。低年段儿童内部语言的发展还不充分,写作技能比较差,知识经验缺乏,掌握的词汇不多,形象性思维占有重要地位,不善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再加上过于简单的直线式思维,缺少深度和广度,最终造成一句话作文的现象。
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刻把握及由阅读获取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沉积淀,是很难写出内蕴丰厚的优秀之作的。只有以广泛的阅读记忆、获取信息为前提,才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
一、阅读经典,丰富生活体验
正如演员通过塑造不同角色体验不同人生一样,阅读有助于学生借助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体验作者特定时期的心境。在阅读中,我们重温历史,我们紧跟时代,我们畅想未来。每一本书都是不同的世界,阅读的人在打开书的一瞬间,便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人间悲喜,用每一次的心跳与作者共鸣。
人的一生短暂而忙碌,而世界那么丰富多彩。生活在校园里的孩子,时间短缺,精力有限,唯有通过书籍认识大千世界,借助书中或瑰丽或质朴的文字实现自己“行千里”的愿望,所以怎么能让学生放弃这双名叫“书籍”的眼睛呢?
同时,阅读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为学生作文立意不高、不新而烦恼。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学生不能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作文无情可抒、无志可言,孩子不留意春华秋实,不注意月圆月缺,不曾细细品尝成功与失败的滋味,缺乏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没有对生活的热诚。由于缺失这些情感,因此作文便失去灵魂。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文学的目的是使人变得更好,这些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古今中外,涉及广泛。阅读经典,品味经典,不仅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更让人得到精神的熏陶和思想的启发。
二、积累经典,汇集精妙语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作文是厚积薄发的创造性活动,低年级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不多,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习作中遇到的困难很多。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所谓“雄厚”就是广泛吸收积累之结果。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要坚持多读书,在读书中不断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并不断积累,一个好词、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一个优美句子、一个精彩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一些童话、科学故事、古诗文诵读等书籍。至于学生具体读什么文章,读多少,我不做过多的要求,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只要求学生读过之后,一定要留下痕迹,做到有读必录,将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在书上画下来,或者收录到自己的“采蜜本”上。然后与同桌分享这个收获,也可以与老师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生活的快乐。
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我采取点名背诵、同组互背等方式,让学生将摘抄的内容牢固储存到记忆的仓库里。如果长期坚持,则学生在习作时怎会无材无料,心中茫然呢?
三、模仿经典,奠定创新基石
学生的写作训练不可没有模仿,仿写是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就像儿童模仿大人说话,从描红开始学写字,从临摹练笔学绘画一样。
1.仿内容。寻找与经典文本相同或者相似的内容进行仿写,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经典的阅读文本为学生的观察提供视角帮助,同时在观察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学习《雨后》一课时,学生对平时司空见惯的雨没有特别的感受,更不能体味文中兄妹雨后戏水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回忆冬天下雪之后的场景,重现雪后孩子们游戏的场面,然后请同学们仿照《雨后》写一写《雪后》。顿时,学生变得滔滔不绝,说雪后的同时体验到雨后戏水的乐趣。
2.仿章法。仿文章的结构模式。在指导阅读时,选择特殊类型的文章,如写人写景的文章。在课堂上展示其清晰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整理写作顺序,梳理文脉,形成相对固定的范式让学生模仿写作,达到练习效果。
3.仿语言。仿课文句式、遣词造句;仿运用语言的不同色调和不同风格:或庄重诙谐,或明快含蓄,或豪放柔婉,或简练繁丰,或平实绚丽等。
4.仿修辞。修辞让文本生动有趣、新颖动人并富有吸引力。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遣词造句只能将所思所想尽情表达,但如能恰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将使文章格外出彩。
“述文相效,自古而然”,习作模仿范文是读写结合的重要经验。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教师可正确运用这一典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当然,教师更应明白模仿仅仅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才是模仿的目的。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巨人”无疑是那些经过历史的淬炼仍能发出智慧光芒或打动人们心灵的书籍。希望,学生学习的路上常有书籍相伴,借助经典的力量打破心中“写作难于上青天”的固有想法,把脑海中所有想说想写的“饺子”通通倒出来,乐享写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陈旭远.小学语文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6]鲁宾.丰富素材积累语言.小学教学设计,2006.
[7]金群.习作教学策略谈.小学语文研究,2009.
[8]杨九俊.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