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预设,强化生成

2014-07-18刘艳娇

考试周刊 2014年30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刘艳娇

摘 要: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针对生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并评价预设,为生成铺路。当生成有偏差时就在补偏中认可;生成有错误,就在纠误中否定,从而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共同演绎出精彩课堂。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精心预设 强化生成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叶澜教授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我对叶澜教授笔下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有了些许顿悟。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新课程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对课前预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预设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着力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方案,以备在教学中及时调用。

1.预设学生情况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存在差异。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都不尽相同,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比如:我在备课外阅读《向往奥运》这一课时,就考虑到本班学生中,有的是体育迷,体育方面的知识、见闻比老师还丰富;有的对体育不感兴趣,知之甚少,估计对文中提到的奥运明星、奥运举办地点等都不清楚;还有的从来不关注体育新闻,对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申办、筹备情况知之不多。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我查找了许多有关奥运的基本知识、举办地、奖牌数、奥运明星等的文字、图片、现场回放内容并制作成课件,以便随时补充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不足。事实证明:预设了学生的情况,精心做了准备,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2.预设文本的情感点

文本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然能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甚至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有的文本的情感点是显而易见的,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它们显然是教育启发学生学会关爱我们的亲人;《最后的辉煌》是讲无私奉献的,启发学生如何回报社会;《放弃射门》则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得失,使学生受到人性美的熏陶,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也有部分课文,从不同角度可获得不同的情感点,如《跳水》,从船长的角度,可启发学生遇事冷静、机智、果断;从孩子的角度,又可以教导学生遇事不冲动,多考虑后果;从水手的角度上,还可以教育学生开玩笑不可过火。这些情感点犹如航标,指引学生生活处世的方向,对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至关重要。当然,在对文本的“动情点”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的同时也要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应如何对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好好把握课堂,全面预测课堂,做到收放自如,逐渐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智慧,课堂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预设质疑问难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地方进行深入预设。如备《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我就预设学生可能质疑的几个问题: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抓起来杀了?课文前面说邺这个地方人烟稀少,但后面怎么又写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也投进漳河?书上说,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巫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巫婆为什么不把她们送给河伯?这样上课时就更得心应手了。

二、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

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曾提到:只要有利于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去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在平时的教学中,尽管教师课前会预测学生的学习走向,并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听到一些别样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有经验的教师总会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教学方案,让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行进。如,教学《穷人》一文,在学习桑娜抱回两个孤儿的矛盾心理这一段时,一学生突然提出质疑:“课文主要写桑娜乐于助人的品质,而这里却具体写了她救孩子后的矛盾心理,这对刻画桑娜的形象有没有影响?”这一问题虽然唐突,却有研读、探究的价值,解决了将会使学生对桑娜的美好品质有深层次的认识。于是我果断放弃了原有的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联系上下文自由发表意见,最终形成统一认识:这种矛盾符合桑娜当时的处境,是可信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即使担心、害怕,她还是做出宁可挨揍也要抚养孤儿的决定,更显其善良。因此,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不但不会破坏桑娜的善良形象,反而使桑娜的形象更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具体可感。这里,正是由于我及时抓住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才使本节课有了创造性的收获。

三、评价预设,为生成铺路

老师的预设,基本上有的放矢,但是学生的状态不一,有偏差,有层次,有误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加强评价预设,为生成铺路。

1.生成有偏差——在补偏中认可

语文课上,常常会遇到“答非所问”的场景,如:教学《当代神农氏》一文时,问:读了课题,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有一名学生却说出细枝末节的答案。我顺势追问:细读读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或许有新发现。如果一味重复自己的问题,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如果顺势利导,加强方法指导,则会有收获。可见面对意外的收获,教师只有善于导航,才能驶进美丽的港湾。

2.生成有错误——在纠误中否定

还记得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的一幕:我问:“同学们,文中的人物你们最佩服谁?为什么佩服他?”竟然有一个学生说佩服德国军官,因为他作为长官与他手下的两个鬼子相比,还有点“善良”,不是吗?他说:“我也有一个你这么大女儿。”这显然是阅读价值取向的问题,说明这个学生还没有读懂文字的“弦外之音”。但这确实是孩子的真实感受。在肯定这个学生能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之后,我作了这样的引导:孩子们,德国军官允许杰奎端着蜡烛上楼睡觉去,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不是,那是因为他有像杰奎琳那么大的女儿,他心中只有他自己的女儿,没有想到过关心其他孩子,他是自私的。有的孩子说:身为一个军官,却凭着心情做事,被一个十岁的小女孩骗了,简直太愚蠢了……面对这个“峰回路转”的场面,我以阅读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平等介入,以一个具有精湛技艺的园丁身份“修枝剪叶”,传递着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影响和感召着学生,使整个对话过程发生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后,课堂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可能,已经远远不是备课时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意味。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与发现
从“会读”到“会写”的课堂教学策略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