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文体特点确定有效教学内容
2014-07-18林青阳
林青阳
【教学背景】
《论语》是“语”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具有立言价值的文体,立志于孔子思想的传播。《中庸之道》一课首先包含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哲学篇章。对学生来说,哲学是一个难以亲近的词汇,孔子说:“中庸其难哉。”从学生的起点和难点出发是教育内容的普遍原则,然而语文课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如何把富有哲理的思想上出语文课的特点,让学生于思想上不糊涂,于语文又学有所得,这是我这节课思考和实践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释名
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庸之道。看这四个字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纷纷举手说:深奥、难懂、枯燥。
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天气越来越冷了,为了保暖我们穿上厚厚的衣服,待在温暖的房间里、最好来一杯热水,那如果是夏天,我们怎么办呢?
一个学生很自信地站起来说:待在空调房里,吹风,喝冷饮。
师:天冷我们需要加热,天热我们需要去热,保持人体一个合适的温度。这就是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对“中庸”最通俗的解释。
二、理解
师:《中庸之道》这课书中评论人物有(五)则,我从德行、气质、处事三个角度选择了三则。请大家自由朗读,借助注释,读懂意思。(生读)
师:“愈”是什么意思?生齐:强。
师:怎么理解?
生:愈来愈怎样,就是越来越,所以愈是“越”的意思,超越。通俗地说就是更厉害,更强。
师:非常好。《论语》课本的已有注释很多是意译,我们需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囫囵吞枣。大家看看刚才的翻译中有没有不能一下子带过去,对文本的翻译存在疑虑的例子吗?
生:“无适”的“适”为什么表示亲近的意思?
师:非常敏锐,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周围一片寂静)
师:大家试试适的繁体字写法——適,这个字让你联想到有亲近的意义哪个字?
生:嫡,因为有个词叫嫡亲。
师:所以“适”应读“dí”。这几则中,我们看到孔子对各种各样的人既有肯定又有否定。请大家选择其中一章说说孔子评定人物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
生:在师与商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要刚刚好,既不能太过,又不能做得不够。
师:能举一个通俗的例子说明过犹不及吗?
生:比如说浇花,如果浇太多,根就会烂掉;如果水不够,植物就会枯萎。要浇到花正好需要的水量。
师:他给我们举了一个很恰当的生活例子,文学作品里有吗?
生:宋玉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美得“恰到好处”。
生:《论语》前面学过,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教育学生就是要让他们的性格达到一定的度,既不会太激进又不会太怯懦。
生:从第二则可以看到孔子认为最好的人是“中行”之士。
师:为什么狂狷不是首选却值得结交?
生:狂者卓然进取,狷者则洁身自爱,可见他们各有优点。
师:虽然一个太“过”,一个“不及”,但从人格本质来说,他们都是有道之士,符合“仁义”。孔子探讨了义这个标准,我们刚刚接触到的篇章,请大家读出来。
生齐读: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无莫也,义之与比。
师:所以说中庸之道是“无适无莫”“中道行事”,原则是符合仁义。
生:由第三则可以看到孔子欣赏“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就是好人喜欢他,坏人讨厌他的人。
师:为什么孔子反对“不善者好之”的人?
生:坏人是不会喜欢真正的好人,让坏人喜欢的好人可能不是真正的好人。
师:这种想法孔子有论述吗?
生:“乡愿,德之贼也”,就是看似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的人是道德的破坏者。人缘太好往往同流合污,一团和气。
师:可见孔子提倡善恶分明,所以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及其弟子皆有所恶,一起读他们厌恶的7种人:17.24。(生齐读)
三、明辨
师:一位大师曾说:“最深刻的道理也是最简单的。”下面是一篇网络文章,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这两段文字,带领我们一起了解作者的观点。(一生朗读)
投影:
中庸之理念,使中国人都变成了机会主义者。自私而狭隘,卑劣而委琐。观天色而穿衣,看脸色而行事。缺乏了自我的个性和主张,自残了自我的人格而委曲求全。在中庸的影响之下,中国人始终感觉到自身的底气不足。个性及人格,勇气和张力被自己的软弱包裹得严严实实。象《套中人》的可怜样子,只会眨着小眼睛窥视外面的世界。
模棱两可,难以看清的永远是中国人。对待任何事都可谓是三思而行,量力而为之。当然对待大是大非则更是举棋不定而优柔寡断的难以了断。也从而就有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中庸之境界。——《论中国人卑劣及委琐的中庸之道》
(http://www.exam8.com/zuowen/ticai/sanwen/200712/714821.html)
师:看来这是一篇讨伐中庸的文章。请大家找找该文作者所说的中庸的罪状。
生:自私而狭隘,卑劣而委琐,缺乏了个性和主张。
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无是非观念。
生: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师:作者的批判是否合理?
生:中庸不是大是大非观念、好好先生、和稀泥,这与孔子所说“中庸”善恶分明不符合。
生:他这样的批判是不对的,自私而狭隘,卑劣而委琐不合乎义,恰恰不“中庸”。
生:优柔寡断的个性不是中庸思想提倡的吧。
师:中庸思想不提倡寡断,他提倡的是武断吗?
生:不是,寡断不及,武断太过。
师:那不偏不倚,刚好的个性品质是什么?
生:果断。
师:寡断——果断——武断,两头词汇正好形成了两种极端的性格,而中间的性格刚刚好。大家还能举出类似例子吗?
学生纷纷举出了自卑——自信——自负、吝啬——节俭——奢侈、软弱——坚强——好强等组词。
四、悟言
师:这样的词汇在中国文字里非常多,因为中庸之道已经融入中国文化中。庞朴先生提出中庸哲学实际上就是“一分为三”的哲学,即去两个极端,走中间道路。这个中间道路,是不是可以用这样的譬喻:你口袋有100块,我口袋里没有,折中一下,就拿你的50块放我口袋里。提倡大家都一样呢?也就是中庸提倡泯灭个性,追求一个墨子提倡的“大同世界”吗?
投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师:大家根据自己掌握的词汇,区别“同”和“和”。
生:“和”都是好词、褒义词,比如和谐、和气;“同”有褒有贬有善有恶,比如同学、同伙。
投影:“同”和“和”的金文
师:说文:“和”口吃粮食身体和顺,“同”是一个会意字,上是象形的砖坯模子,下是从坯模中脱出来的砖坯,可想而知,从一个坯模出来的肯定都一样。(学生若有所悟)
师:善于与人结交的晏子曾经以煮汤为例,“和”就像厨师拿水、火、醋、酱料、盐、梅等不同甚至对立性质的物质操作调和,“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使其品味恰到好处才鲜美。单纯的“同”就如以水调剂水,不用火、醯、醢、盐、梅等配合,一定食之无味。
孔子提倡的“和”恰恰是提倡保持个性的独立中的调和。这要跟把长和短、快和慢、多和少加起来被二除折中主义区别。不是老好人,和稀泥,更不是整齐划一的这种主义。
师:有人把思想和语言理解为杯与水的关系。理解思想不能不谈他所依附的语言。下面大家观察组词的方式,看看有什么特点。
投影:
和而不同 周而不比 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生:都是A而不B的模式。
生:A和B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师:什么联系?
生:B是不良的发展,A是较好的发展,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似。
师:能另外举个例子说明吗?
生:比如说一个人“威而不猛”,“威”与“猛”意义相近,但“猛”是“威”之过头处,是不太好,因此必须克制。
师:像《论语》中庸思想这样表达类似词语还有吗?
生:威而不猛。
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师:还有怨而不怒、质而不俚、质而不野、满而不溢、高而不危。
庞朴把“中庸”表达分成四种形式:A而B、温而厉;A而不B、不A不B(不瘟不火)、既A又B(能文能武、能进能退)。
语言是思想的栖居之所,没有语言,思想便无从依附。通过对语言的理解把握思想。
五、整理
师:在《论语选读》中表达了孔子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很多,大家在各个章节中找找。学生找出了以下句子: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个性方面)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交友方面)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处世方面)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处世方面)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处事方面)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处事方面)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方面)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教学方面)
师总结:中庸之道的思想作为哲学思想渗透到孔子思想的方方面面,甚至个人的面相气质中。于丹说读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以对文字的感受、文章的理解、现实的关照注释《论语》,而当我们读得融会贯通之后,就要用《论语》这本小书诠释生命这本大书,读完此书,希望从一个我成为另一个我。
【课后反思】
课上下来,笑声不多,嘈杂的吵闹不多,但学生多次被我难住,陷入深深沉思。我喜欢这样充满理趣的课堂,更喜欢教《中庸之道》这样的课。
首先,《中庸之道》表达的是哲学思想,并且是常常被误解的思想。课堂可以不热闹,但一定要有思考、充满理趣。我选择了朱熹对中庸通俗的解释,通过五则孔子对于人物褒贬的依据理清中庸的内涵是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无适无莫、中道行事;以仁义为准则,讲究善恶分明。不愿意把理解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我设计了“为什么狂狷不是首选却值得结交?”“为什么孔子反对‘不善者好之的人?”等问题一步步深入讲解,让学生明白中庸的仁义原则和善恶分明的特点。在很长时间里,“中庸之道”变成一个贬义词,成为被批判、检讨、嘲笑的对象。这一文化中断和思想愚化,使得当代人对中国思想经典相当隔膜。在很长时间学生通过思考并批判《论中国人卑劣及委琐的中庸之道》,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庸的内涵,避免走入历史的误读。整节课上下来,学生思考较多,沉默空白处较多,这在预设当中。
其次,《中庸之道》作为孔子具有立言意义的“语”体,借助上古文字表达,我期待课堂上有中国古文字的影子。我设计了对文字“愈”“适”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不唯注解是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难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理解,我对“同”和“和”进行了字源上的说明,由此,学生更容易把握字面下的意义。借助语言蕴含思想,列举了“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富有中庸内涵的词汇引导学生认识语言中的中庸思想。从这个角度的内容设置看,在学生知识的未知空白领域或者容易忽略的知识缝隙,尽管这个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学生获得了知识。
最后,《论语》是诸子文化散文,那么《中庸之道》的教学中应富有古代文化色彩。由一开始的朱熹对中庸的解释,化难为易,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和排斥心理。学生能以通俗的浇花例子诠释,又能以宋玉的东家之子来说明。我补充晏子子说“和”中煮汤的说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难点的理解。思想的整理是以论语的各方面具体表现了丰富的中庸思想,即以《论语》的章节丰富《中庸之道》一课,使得学生了解一以贯之的儒家思想。最后以于丹说读经有两种方式: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结束整节课。《中庸之道》思想本身让学生抓狂,我以简单话语的方式呈现材料,课堂观察下来基本实现了预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