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观:把脉世界核能安全新议程
2014-07-18张旭东
张旭东
充分重视核恐怖威胁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充分利用能源供给多样性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却也是被能源可持续性、清洁性特别是安全性所深深困扰的时代。当传统石化能源日益枯竭引发能源循环再生危机,且环境污染灾难频现引发治理困境之时,包括核能在内的新能源替代方案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期待。但是自诞生之日起,核能所产生的安全威胁几乎与其带来的益处一样深远。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伴随着诸如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等诸多惨痛的事故,更令国际社会不得不警钟长鸣的是新世纪以来恐怖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当“核”与“恐怖袭击”被联系在了一起,人类社会开始面临一种全新形式的严重威胁——核恐怖主义。如今它不再停留在政治家与学者的假想讨论中,而已具备了现实可能。虽然世界上还没有发生过核恐怖袭击的标志性事件,但下面这组数字说明人类决不能轻视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
目前,世界上一共有可以制造核武器的高浓缩铀(HEU)1300-1900吨,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钚(Pu)475-525吨,而制造单独一枚核武器只需要约16公斤高浓缩铀或者8公斤钚。对于拥有完备技术的国家而言,只要具备足够的核材料,短短10天之内便可造出一枚核武器。对于恐怖分子而言,虽然研制时间会更长一些,但普遍预计也不会超过一年!除了有核国家的核武器库外,全球目前拥有数百座和平利用核能的医疗、科研、发电等机构。20余年来,已经发生了几十起核材料走私事件。恐怖分子还可能利用其他具有放射性的材料制造“脏弹”等武器。可以说,防范核恐怖威胁已经迫在眉睫,“防患于未然”应被视为打击核恐怖主义的坚定信条。
核峰会强化国际核安全协作
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倡议下,以“加强全球核能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旨的全球核安全峰会成为在核能安全领域国际协作的一个最高政治等级的机制化平台。华盛顿与首尔分别成为2010与2012两次峰会的举办地。在过去的4年中,来自全球具有地域代表性的50余个国家和若干重要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峰会进程,先后达成并发表了华盛顿峰会与首尔峰会公报,制定了细致的《华盛顿核峰会工作方案》作为公报补充,使与会各方不断凝聚共识,强化政治承诺。
首先,核峰会突出强调各国政府在维护各自内部核能安全方面的首要责任。各国政府对于一切核材料,尤其是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高浓缩铀与钚材料必须严格监控,不给恐怖分子任何可乘之机。对于其他放射性原料以及相关核能技术信息同样不能放松警惕。国际社会敦促各国推进国内立法进程,调整相应法律法规,逐渐与更高标准的国际社会规范相一致。令人欣慰的是,华盛顿峰会以来,28个至少拥有1公斤高浓缩铀的国家已有26个采取行动减少危险核材料的数量。首尔峰会以来,至少15吨高浓缩铀被混合稀释,这些材料可制造约500枚核武器。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只用低浓缩铀进行科学研究,并承诺减少钚存量。
其次,核峰会在强化国际协作、建设全球核安全架构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与会各方一致确认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国际核能安全方面的核心角色,并提倡充分发挥各种多边机制的作用。峰會特别呼吁更多国家早日签署并批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正案(CPPNM)以及《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公约》(ICSANT)。各方还积极邀请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国际核实物保护咨询服务(IPPAS)以寻求安全指导和国际核专家同行评议,显示出履行国际责任的决心。
再有,核峰会愈发重视在跨国交通运输、打击核走私与违法交易、核取证等方面的创新性合作,并日益重视核工业企业在核能安全方面的作用。自2010年以来,已经有28个峰会与会国在各自边检口岸安装了放射性材料探测系统,27个国家支持国际核取证方面的措施。还有20余个国家承诺对打击核走私方面的具体倡议给予大力支持。
最后,核峰会各方意识到共同的核安全文化对于加强核能安全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于任何核设施而言,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都是安全操作所不可或缺的。目前,已经有12个国家正在建设核安全培训中心。值得一提的是,中美两国目前正在建设一座核能安全示范中心,已成为两国能源安全领域合作的亮点。此外,有鉴于2011年日本福岛核危机对全球核能安全造成的巨大冲击与影响,核峰会还强调抵御自然灾害对核能产业的冲击,将核安全与核安保相互协调,共同推进。
海牙传递出中国“核安全观”
作为一个能源结构正处于转型期,核能利用比重逐渐上升的大国,中国对核能源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中国核电在建规模占世界逾40%,因此切实保护好核能安全是中国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与五个核大国之一,中国在推动全球核安全合作方面也理应有所担当,做出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国际贡献。
2014年3月下旬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次全球核峰会成为肩负规划核安全进程未来蓝图的一次重要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受邀出席了这一全球53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共58位领导人参加、3000余名代表和记者共同与会的核峰会。在峰会开幕式上,受东道主荷兰首相马克·吕特的邀请,习近平主席首先进行主旨发言,向全世界提出了以理性、协调与并进为特征的中国“核安全观”,为世界核能的安全强化与合作注入中国的理念,旨在引导国际社会在应对核恐怖主义时不仅需要在技术实务层面得到提升,更应在观念和规范方面开创全新的局面。
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将中国的核安全观概括为四个并重,即发展与安全并重、权利与义务并重、自主与协作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具体来说:
第一,平衡处理核能发展与核能安全的关系,将安全作为核能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绝对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和妥协。“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这句在中国尽人皆知的标语应当是安全在核能发展中的生动写照。
第二,平衡处理各国发展核能的权利与遵守国际义务之间的关系,将公平作为基本指导原则。这里应采取“底线+增量”的做法,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与联合国迫切敦促推广的国际条约与规定方面,各国应尽力克服自身国内政治障碍实现步调一致。在其他补充性的双、多边国际机制上,各方在尊重各自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可自愿灵活参与,保证各种举措并行不悖。
第三,平衡处理各国自我完善与跨国协作之间的关系,明确首要责任同时兼顾效率。在加强核安全的途径上,应以“自我为主、各取所长”为基本导向,力求核能发展与安全防护双向独立自主,同时在国际核安全总体环境中,透过全方位合作最大化发挥各种核能安全保护措施的效力。
第四,平衡处理加强核安全保障与消除核安全威胁之间的关系,厘清核安全的近期目标与长远构想。国际社会应对核恐怖威胁已取得显著成就,并在进一步强化各种针对性举措,但只有根除恐怖主义这一威胁源头,方能根本性改善核安全环境,因此必须将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作为根治核恐怖主义的长远目标。
总体而言,中国提出的“核安全观”综合把握了核安全的前提、基础、途径和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核安全挑战的信心与决心,展示了中国支持国际社会核安全努力的积极态度,充分反映了当前世界核安全进程的现实需求与未来努力方向,是核安全峰会成员方将峰会共识与国际协作举措向全体国际社会成员推广所需依赖的重要观念依据,更是建立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国际社会对中国提出的核安全观给予高度重视和积极评价,其中“四个并重”的理念也在荷兰核峰会的公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根据海牙核峰会的公报,第四次核安全峰会将于2016年在美国举行。60余年前,1953年12月8日,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联合国大会发表了著名的《原子能为和平服务》的演说,他首次建议全世界将核能的发展用于和平建设,以核能来增进全体人类的福祉,建立为全世界共同服务的國际原子能机构。演说中,艾森豪威尔说道:“历史片断偶而刻画过‘灭世者的面目,但是整部历史却显示了人类永不停息探求和平以及人类天赋的建设能力。美国永远希望与整部历史而不是与历史的片断步骤一致。美国的宗旨乃是帮助大家从恐怖的黑暗走向光明,并找到一条道路,使各地人们能够达到他们所思考、所企求、所衷心盼望的和平、幸福和富裕的目标。”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和平利用核能的理念已然深入人心。有理由相信,中国可以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不断使更为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得到全世界广泛深入的认同,同和平利用核能的思想一样成为人类社会的共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