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119例临床研究

2014-07-18王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6期
关键词:锥切术内瘤上皮

王娟

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119例临床研究

王娟

目的 对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本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19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为实验组, 119例实验组患者均实施LEEP(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同期抽取10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为对照组, 10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冷刀宫颈锥切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比较上, 两组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宫颈狭窄、手术残留、持续存在以及复发率的比较上,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表明, LEEP在治疗上, 与传统的冷刀宫颈锥切术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 且其手术情况更为优越, 术后出血发生率较低, 值得推广和普及。

LEEP;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临床研究

在临床上,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是宫颈癌的一个前期发展阶段, 一些患者因自身年轻, 因此一般要求在治疗过程中保留生育功能[1]。对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冷刀宫颈锥切术, 其疗效显著, 然而因其手术时间长和出血量较多, 导致患者预后受到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 LEEP宫颈环形电切术开始出现, 其临床优势也使其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2]。此次临床研究中,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对LEEP术以及冷刀宫颈锥切术进行了分组研究, 观察和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以及手术情况, 详细临床报告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本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19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为实验组, 119例实验组患者均实施LEEP(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患者年龄范围为22~66岁, 平均年龄为(38.2±6.2)岁。其中CIN I级患者有50例, CIN II级51例, CIN III级患者有18例。患者有同期抽取10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为对照组, 10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冷刀宫颈锥切术治疗, 患者年龄范围为23~61岁, 平均年龄为(37.1±5.2)岁。其中CIN I级患者有45例, CIN II级患者有40例, CIN III级患者有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CIN分级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实施冷刀宫颈锥切术, 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诱导, 患者选择膀胱截石位, 术前保持膀胱排空, 宫颈充分显露后, 采用卢戈氏碘液进行染色, 采用细针在宫颈3点间质处以及9点间质处将止血液注入, 止血液的配制主要包括了300 ml且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以及1 ml的肾上腺素注射液。切除距离不着色区域边缘5 mm的区域, 宽度约为3 cm, 并沿着宫颈肌层内部慢慢倾斜, 从浅到深实施圆锥形切除, 长度控制为2~2.5 cm。之后采用电凝对创面进行止血, 最后采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 对宫颈外口实施重建处理, 从而使宫颈功能和形态得到改善。

1.2.2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主要采用LEEP进行治疗, 患者体位选择膀胱截石位, 采用浓度为5%的碘伏对阴道以及宫颈进行消毒, 宫颈3点处以及9点处主要采用4 ml且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并使用复方碘溶液进行染色处理, 并结合阴道镜的图像确定需要切除的区域。结合病变区域, 对电刀进行选择, 对于距离病灶外缘3~5 mm的区域进行切除, 切除过程结合“Cowboy-hat”步骤进行宫颈组织进行环切处理, 颈管深度控制为2.0~2.5 mm, 并结合病变情况对切除深度进行确定, 切除过程中要求保护宫颈管内口不受损伤, 切除边缘采用针状电极进行电凝止血。

1.3临床疗效评估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①治愈:患者经过治疗, 术后半年均不存在CIN病变, 临床症状以及疾病体征完全消失, 不存在术后出血以及宫颈狭窄症状。②手术残留:患者经过治疗,切除组织切缘显示患者存在CIN。③持续存在:患者经过治疗,术后半年内存在CIN。④复发:患者经过治疗, 术后不存在CIN残留的征象, 半年后检查显示患者存在CIN。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 实验组患者中有110例治愈, 有9例患者在术后半年内发现CIN, 治愈率为92.4%。对照组患者中有93例患者治愈, 有7例患者术后半年内发现CIN, 治愈率为93%。两组患者在治愈率比较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 实验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在术后宫颈狭窄、手术残留、持续存在以及复发率的比较上,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切口愈合时间(d)对照组10033.2±3.4122.2±7.243.2±12.1实验组1197.3±1.89.0±3.423.3±5.5

表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n, n(%)]

3 讨论

目前, 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发生率不断上升, 这也使得传统的冷刀宫颈锥切术不断得到发展和改进, 加之年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求保留生育功能, 这些都使得LEEP宫颈环形电切术得到应用和普及[3]。传统的冷刀宫颈锥切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能够有效保留病理标本的完整性, 然而整个手术过程的时间相对较长, 加大了手术感染的发生率, 且容易发生术后出血, 术中出血量大, 术后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宫颈粘连以及宫颈功能不全等并发症[4]。

LEEP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 其操作过程方便快捷,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宫颈疾病的治疗上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5]。其主要利用环形金属丝将高频交流电进行传导,结合高频电流的干燥脱水性, 对组织进行电弧快速切割, 具有较小的损伤性, 有效预防切口边缘组织病理学检查受到影响, 另外也能够有效对组织进行止血。LEEP手术治疗方法,能够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 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6]。在此次临床研究中, 实验组实施LEEP治疗, 其手术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也明显小于对照组。而在治疗疗效以及术后宫颈狭窄、手术残留、持续存在、复发率的比较上, 则两组不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可见, LEEP与冷刀宫颈锥切术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且LEEP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创伤性小,治疗时间短, 术中术后出血较少,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1] 郎景和,荣春红.宫颈上皮内瘤变锥切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患者的处理.生殖医学杂志, 2010,3(19):112-115.

[2] 丛明燕,戴淑真.158例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治疗后的追踪分析.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2(11):475-476.

[3] 张蓉艳,林巧.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疗效观察.现代实用医学, 2012,2(10):193-194.

[4] 马素芬,李文智.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CINⅡ及CINⅢ 200例临床分析.临床医药实践, 2010,1(17):203-204.

[5] 胡秀伶.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及消退的预测因素研究进展.山西医药杂志, 2011,3(05):222-223.

[6] 朱玉梅,隋灿烂.LEEP刀宫颈锥切256例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12(256):82.

528311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

猜你喜欢

锥切术内瘤上皮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点
miR-490-3p调控SW1990胰腺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宫颈病变锥切术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转归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50例面颈部钙化上皮瘤误诊分析
宫颈锥切术中右美托咪定对宫肌注射垂体后叶素不良反应的影响
细菌性阴道病加速宫颈上皮内瘤变1例报告
82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大肠腺瘤的临床特征研究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TX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
改良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疾病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