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0份抗菌药物监测网病例用药情况分析

2014-07-18刘晓玲杨青胡冰李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7期
关键词:监测网本院预防性

刘晓玲 杨青 胡冰 李璠

120份抗菌药物监测网病例用药情况分析

刘晓玲 杨青 胡冰 李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用药分析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药物, 其在临床上不仅发挥了挽救患者性命的作用, 也因其不合理应用, 给患者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或不适[1]。目前, 在国内各医院, 仍存在着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各种现象。为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原卫生部(现卫计委)已于2006年建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与细菌耐药监测网”, 本院于2012年加入卫计委监测网, 根据卫计委抗网要求进行数据上报过程中, 作者对本院2012~2013年6月及12月份抽取的手术及非手术120份病例进行了用药评价, 旨在为促进抗菌药物在临床的规范合理应用, 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2~2013年病历120份, 其中手术组病历60份, 非手术组病历60份。患者年龄1~81 岁, 其中男69 例, 女 51例, 手术组患者平均年龄45.6岁, 平均住院天数9.32 d, 非手术组患者平均年龄48.5岁, 平均住院天数8.85 d。将本院各科室2012~2013年中6月11~20日、12月11~20日两个时间段出院的所有患者病历, 从中随机抽取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各60份病历 ,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监测网要求填写表格,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体重、科室、出入院时间、诊断、过敏史、实验室检查、手术情况、用药目的、用药情况、费用等。

1.2方法 并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卫生部38号文”, 对120份病历进行用药评价与分析。

2 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见表1。

表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n)

2.2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见表2。

表2 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统计n(%)

2.3抗菌药物使用种类, 见表3。

表3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情况(n)

3 讨论

根据本院2012~2013年120份病历用药情况分析, 120份病例中,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有52例, 预防用药比率达到43.3%, 符合卫计委要求的住院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不超过60%的要求。而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达到78.33%, 其中一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率达到55%, 远高于《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简称《方案》)中规定的30%, 而从本院一类切口的手术种类来看, 本院120份病例中一类切口手术以眼科白内障摘除+晶体植入、骨科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手术多见, 故抗菌药物使用比率偏高;但临床医生存在着药物选择不当、选择用药起点太高及用药疗程过长等问题, 如多份骨科病例中医生为患者术前30 min预防性用药选择了依替米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药物, 而根据38号文要求围术期预防用药一般不能选择带有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 且氨基糖苷类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以及青霉素类的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致使其同样不适宜在围术期预防使用, 对于有骨科植入物手术应选择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作为围手术期用药, 对β-内酰胺抗生素过敏者可选克林霉素[2]。另外, 根据本院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来看, 本院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依替米星使用频次最高, 依替米星为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其主要适用于对其敏感的大肠埃希杆菌、克雷伯氏肺炎杆菌、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和其它感染, 临床医生在术前0.5~2 h及术后预防用药选用依替米星,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医生对该药的抗菌谱认识不足且该药使用方便, 不需要另做皮试有关。

根据本院抗菌药物监测网120份病例数据分析来看, 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①一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无指证, 如本院2012年1份病例,某男, 61岁, 为腹股沟直疝患者, 术后预防性使用依替米星0.3 g, q.d., 5 d, 该患者各项指标不支持使用抗菌药物。②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及联合用药无指征, 如某白内障摘除+晶体植入的手术患者, 术后预防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剂4.8 g , q.d., 加上依替米星0.3 g, q.d., 术后二联使用抗菌药物4 d, 虽然该手术患者符合预防用药标准(当I类切口手术涉及重要脏器手术如颅脑或眼内手术时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但医生在为该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时间过长, 38号文规定一类切口手术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 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手术后继续用药数次或数天并不能降低手术后感染率[3]。③单次给药剂量过大或频次不足, 如某腹壁肿块切除术的患者, 术后预防性使用头孢硫脒时, 医嘱给药剂量为4 g, q.d., 为给药频次不足, 因头孢硫脒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其杀菌活性主要依赖于药物与细菌接触的时间, 采用大剂量少次间隔给药能迅速杀灭细菌延长细菌抑制状态[4], 若给药频次不足, 不仅达不到好的治疗效果, 还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而另1例鼻出血的患者, 在术后预防性使用克林霉素时, 医嘱为克林霉素1.8 g/d, 根据《新编药物学》, 克林霉素的用量为:成人G+需氧菌感染:0.6~1.2 g/d, 分2~3次肌内注射或静脉应用;厌氧菌感染:1.2~2.7 g/d, 极严重感染可用到4.8 g/d, 分2~3次肌内注射或静脉应用[5]。当单次给药剂量过大时, 很容易就导致一些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④无指征频繁更换药物, 如某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切除+横切场部分切除术, 术后医嘱应用了依替米星、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奥硝唑氯化钠、乳酸环丙沙星及头孢替安, 在上述药物频繁更换时并没有实验室指标支持或临床症状、体征支持该用药。

总之, 临床医生在为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会面对很多因素干扰, 如患者家属的要求、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对自己所承担的手术信心不足等, 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了临床医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而本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后, 在院领导的带队下, 联合各相关科室, 如感染管理科、临床药学部及药剂科等, 下临床随时抽查患者的在架病例,检查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整改, 与2012年相比, 本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已取得了很大进步, 如本院甲乳科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目前仅为3%左右, 但其它个别科室仍或多或少存在着上述一些问题。作为临床药师, 不仅要及时发现这些存在的问题, 还要充分发挥药师下临床的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为医生提供合理化建议, 并定期根据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落实好处方及医嘱点评,对不合理用药及时进行干预, 确保抗菌药物安全、合理、经济的使用。

[1] 杨为, 李俊杰, 陈琳.2008年120份病例抗菌药使用情况分析.中国药师, 2010, 13(3):415.

[2]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 2009(06):43-45.

[3] Fonseca SN, Kunzle SR, Junqueira MJ.Implementing 1-dose antibiotic prophylaxis for Preventionof Surgical infection Prevetion project.Arch Surg, 2006, 141(11):1109.

[4] 郑芝欣, 魏简汇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中国药师, 2005, 8(3):229.

[5]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94.

2014-05-20]

221009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临床药学部

杨青

猜你喜欢

监测网本院预防性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现代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关于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网的网络维护分析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利用监测网中断分析导航系统完好性监测
超短波无线电监测网的功能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