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纪行
2014-07-17王经华
王经华
胜境鹅銮鼻
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到台湾后却发现这句话应该改过来:听景不如看景。台湾,作为我国的第一大岛,风光旑旎,令人难忘。难怪连老外也称她为“福尔摩沙”——美丽之岛。
台湾岛之美,鹅銮鼻为最。虽未必能说台湾风光甲天下,但说鹅銮风光甲台湾应不为过。
鹅銮鼻位于台湾岛的最南端、巴士海峡与太平洋的交界点上。鹅銮,在台湾少数族——排湾族语中意为“帆船”。因为此地过去时常白帆云集,又有一块巨大的礁石形似帆船。便以“帆船”得名。加上这里的地形像一个鼻子型的岬角伸入海中,故称“鹅銮鼻”。
九月的鹅銮鼻,一场台风刚过。天空一片蔚蓝,几朵淡淡的白云悠闲地随风飘去。天幕下,清澈的海水由远而近掀起排排巨浪,重重地拍打在岸边高耸的礁石上,溅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由此,我才真正体味了东坡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壮丽词句的审美意境。
鹅銮鼻一带巨礁林立,奇形怪状。你看那块礁石,高高大大,两头细,中间粗,俯瞰大海,上柱青天,是为“擎天石”。再看那一边,一对毗邻的圆形礁石,中下方几近连接,活似一对情侣将要亲热的那一刻,名唤“亲吻石”。“冤家路窄”则是由礁石中的裂隙形成的一条逼仄通道,其宽度仅能容一人通过。相向而行,必须有人让道。要说最有趣的还数被大陆人称为“尼克松”的礁石。这块礁石颇似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头像。特别是那略圆、微翘的鼻头,简直像极了!“尼克松”面向前方,仿佛在向大海彼岸他的祖国远眺。机会难得,不少游客争相与之“合影”。
在这里,典型的珊瑚礁环境和热带的海洋性气候,孕育了独特的植物群。在紧临海边的礁石上,生长着茂密的山猪枷、红榄、红柴等植物。它们具有嗜光、抗风、抗盐、耐贫瘠等特点,根植礁石夹缝顽强地生存着,用团团翠绿装点着海岸。郁郁葱葱的珊瑚礁森林,为众多的热带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乌头翁、树鹊、小弯嘴画眉,都是这里特有的鸟类。它们毛色漂亮,叫声甜美。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鸟”。这里的森林里有种红色的陆蠏。它们平时生活在陆地的树上,到了每年的九十月却要到海里去生儿育女。由于种群“蠏口”众多,从林地到海边的蠏群往往形成一支支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向海中进发。海边上修了公路,蠏男女们仍然一如既往地“横行霸道”。有的不幸丧身车轮,以身徇情了。司机们每遇蠏群通过,都会立即停车让路,却又造成了交通堵塞。后来公路部门在蠏群必经之处,修了立交,留出了蠏道,实现了人蠏的和谐共处。据导游讲,每逢这个季节,不少游客会在这里驻足观赏。可惜我们早到了半月,没有看到这一少有的“壮观”景象。
在鹅銮鼻的最高处,一座白色的灯塔高高耸起。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这是台湾的八景之一。与别的灯塔不同的是,这座灯塔底座是炮台,塔身四周有枪眼,外围有深壕、高墙——简直就是一座堡垒。鹅銮鼻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无论是经由太平洋还是巴士海峡的船只都要从这里通过。光绪初年清政府在这里建起了第一代灯塔。为防备海盗及岛上歹人的袭扰,塔体建成了与现存的灯塔相似的堡垒的形式,并派有士兵把守。这是世界上少有的武装灯塔。甲午海战,中国失利,清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日本。其时台湾岛上哭声震天。清军将领刘永福率军民英勇抗击日本的侵占。坚持五个多月,历经百余次战斗。尽管使日军损失惨重,但因力量悬殊,台湾最终沦陷。清军将士们撤离前,挥泪炸断了自己亲手建造、引为自豪的鹅銮鼻灯塔。日本人占据台湾,又在原址恢复重建。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盟军飞机炸毁了日本人修的灯塔。日军撤离后,中国人复建的灯塔又在这里矗立至今。鹅銮鼻灯塔的三建两毁记录着中华民族近代的荣辱兴衰。
我们与鹅銮鼻依依惜别时,已是暮色苍茫,美丽的晚霞把鹅銮鼻装扮得金碧辉煌。被誉为“东亚之光”的鹅銮鼻灯塔巨人般地俯瞰着大海。阵阵的浪涛拍打着海岸,发出沉重的轰鸣,仿佛当年的抗日将士在齐声呐喊。
“国宝”毛公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展示的文物,多数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辗转来的。这里说“多数”,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不是原故宫藏品,如青铜器中最引人注目的“国宝”毛公鼎。
毛公鼎,三足双耳,主体为圆形。西周宣王时青铜器。鼎上共铭文32行、497字,是传世青铜器中最长的铭文。内容是周宣王褒奖其臣下毛公及诚诫其子孙的文字。铭文备述先王立国之意,子孙为政之道。周宣王名姬靖,在位49年。史载:宣王即位前,由于其父周厉王姬胡的残暴统治,民生凋蔽,社会混乱。厉王最怕人们议论他的过错。一旦发现有人议论,马上就抓来杀头。弄得人们相见不敢说话,只有用眼神示意。厉王却对这种局面沾沾自喜。他对大臣召虎说:“吾能弭谤矣!”尽管召虎向他提出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忠告,厉王却依然故我。仅仅过了三年,果然发生民变,厉王被赶走后死于一个叫彘的地方。周宣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实现了周朝的振兴,史称“宣王中兴”。 他曾亲率大军北伐东征,大会诸侯于东都洛阳。《诗经》中的《中车》《六月》《采薇》《采芑》《常武》等篇都是歌颂宣王这些事迹的。为保证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宣王命毛公铸鼎铭文,对子孙臣下提出了治国安民方方面面的要求。谆谆告诫,用心可谓良苦。然而宣王的告诫却未能改变周王朝的颓势。宣王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儿子,一个比宣王的父亲厉王更加无道独断的昏君——周幽王姬宫湦。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就是他的“杰作”。这以后便有了平王东迁洛阳的无奈。宣王的一片苦心付之东流了。
毛公鼎湮没2600多年后,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县被发掘出土。它的重新面世,博得国人一片惊喜,更成了达贵富贾争相追逐的目标。傅国涌先生有一篇文章,题为《叶公超为毛公鼎罹难》。文中说:待到清末,毛公鼎这一稀世珍宝落入两广总督端方手中。辛亥革命爆发,端方在四川被杀。英国人、日本人都一直觊觎这一无价之宝。国人得知,纷纷阻止。毛公鼎后来被典押到了天津的华俄道胜银行,后被曾任国民政府交通总长的著名学者叶恭绰先生以重金购得,收藏于上海宅中。
1937年,上海沦陷,叶恭绰仓促迁居香港,毛公鼎没有来及转移。叶先生人到香港,心在上海。急命其侄子——西南联大教授叶公超前往上海带走毛公鼎。并一再强调,一旦找到毛公鼎,决不能变卖,日后,一定交给国家,不能流往国外。叶恭绰说要把毛公鼎交给国家决不是讲漂亮话。此公品德高尚,豪爽仗义,一向重义轻财。张大千家曾藏有一王羲之《曹娥碑》名帖,唐人题记累累。一次因手气太背,他将该帖在牌场抵了赌债。十年后张母病重,弥留之际想一睹祖传之《曹娥碑》。张大千惶恐惭愧间随意与叶恭绰提到此事。不料想,叶恭绰却笑道:“此帖正在我这里。”嗣后,叶恭绰不取任何报酬,将帖赠送给了张大千。令张大为感佩。
叶公超一到上海,立即引起了一帮日本人的注意。他们用重金收买了叶恭绰之妾潘氏。在潘氏的这一“内鬼”的引导下,宪兵搜查了叶宅,抢走了一部分字画古董,幸未发现毛公鼎藏于何处。他们将叶公超以间谍嫌疑的罪名逮捕。逼他交出毛公鼎。叶公超在狱中被严刑拷打,始终没有供出毛公鼎的藏处。他见日本人仍不罢休,遂密嘱家人请铜匠铸造一赝品交出。日本人达到了目的,放松了对叶公超的威逼。加上他的哥哥叶宗勋通过请陈公博、汪精卫等人说情,又以重金具保,叶公超才结束了39天的牢狱生活。叶公超出狱后设法将毛公鼎转移至香港,交给了叔父叶恭绰。经过这次劫难叶公超已无心再回西南联大执教。不料想,这一别竟成了他与教坛的永诀。尽管这位青年学者不久作了国民党中宣部驻英代表,后来官至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但叶公超日后对告别教坛仍不无遗憾。
endprint
毛公鼎转危为安,又回到主人手中。读着傅先生的文章,我不禁为二叶,为毛公鼎松了一口气。我还想知道毛公鼎后来的去向,但傅文没有交待。2010年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竟有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了毛公鼎!毛公鼎究竟怎样从叶恭绰手中到了台北,不得而知。但它终于没有流落国外,并且由私人收藏变为国家收藏,二位叶先生的夙愿得以实现。站在毛公鼎前,贮立良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看到了二位先生欣慰的微笑。我为毛公鼎祝福,为我们的祖国祝福。
台北“故宫”赏国宝
每次参观北京故宫,我都会在那琳琅满目的文物前流连忘返。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我才明白,原来北京故宫原有文物中更多的精品却是在台北。
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台北市区东北士林游览区依山而建。建成于1965年。原名“中山博物院”。从博物院前广场拾阶而上,宽大的平台上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穿过牌坊,又是一组石阶。走完石阶,是一处更广阔的平台。平台正面就是博物院的大门了。博物院系楼房式现代建筑,主色调为白色。高大雄伟的主体建筑后面绿树掩映,蓝天白云。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相比,台北故宫博物院更具立体感、现代感,环境更静谧、更优雅。
这里珍藏着1949年从大陆运来的中国历代艺术珍品665924件,其价值无法估量。顺电梯自大厅来到二楼展厅,铜、玉、石、瓷、木、漆等各种器具,以及字画等艺术品,分门别类,有序展开,林林总总,令人目不睱接。青铜器中,属宗周钟和毛公鼎最为古老、品相最好。宗周钟上铭文122字。记述了周厉王征服二十六国的故事。周厉王姬胡在位期间,二十六个小国联合反周。厉王亲自带兵出征打败了南方的一个小国,其它二十五个小国都望风臣服。这个因弭谤引发国人反抗而遭放逐,并由此留下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典故的昏君,竟然也有过这点辉煌。该钟提供了西周和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清道光年间出土。它记述了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 之事。内容还反映了西周统治不稳定的情形。鼎上铭文497字,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展厅中最大的文物属明代的三尊青铜鎏金坐佛像。最小的则属陈宗章的雕刻。一拇指大小的果核,却尽刻苏东坡的后赤壁赋四百余字。工艺最复杂的当属那枚17层的象牙活动球。制做者祖孙三代前仆后继才完成了这件作品。绘画作品中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代王诜的《瀛山图长卷》,还有清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的作品《茹黄豹》。可惜一个上午的时间太短,我们只能跑马看花,管窥一斑。
台湾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每年有一千多次小震。如有半年、一年不震,人们心里就会发毛。因为这可能酝酿着一场大地震。对于一般的晃动颠簸,台湾居民已习以为常。有道是:“左右晃,不要慌;上下跳,赶快跑。”但对文物来讲,不论怎样摇晃都是很危险的。为了防震,博物院采取了许多措施。他们在文物外面加了坚固的防震罩。较高的文物顶部安装了防震拉线。由于措施得当,虽经多次大小地震,院中文物无一被震坏。对于文物外展的安全也有一套极严格的保障制度。原存清雍和宫的“翠玉白菜”,纵断面只有巴掌大小,却是博物院中的“镇院”之宝。这件玉雕上绿下白,晶莹剔透,被雕琢成一棵大白菜。一对纺织娘附着白菜上方,似在悠闲地低唱。这白菜的两种颜色寓意着女主人进宫时清清白白。纺织娘又象征着善能生养。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只大的纺织娘左边的触角不知去向。为这只小小的触角,岛内还曾起过一场不小的风波。“翠玉白菜”曾经运往岛外展出。回岛后有细心者发现这只纺织娘的触角少了一边。消息传出,院方管理者一阵恐惶。后来查清宫有关史料认定:这只触角不是外展中受损,而是原伤。这棵“白菜”原为清宫珍妃的陪嫁。与珍妃同时入选的还有她的妹妹。1895年1月13日,姐妹二人同时进宫,娘家却只有这一件宝物。到底由谁带上?家中曾发生一番争执。最后给了姐姐。珍妃带上它入宫,自然是风光了一番。但日后在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中,她还是被慈禧逼得落井身亡了。于是有善于想像者认为珍妃之死,是“翠玉白菜”上早有预兆的。说这预兆便是那只纺织娘触角的断掉。还说这触角原本是有的,只是因为妹妹得不到“翠玉白菜”而心怀仇恨,暗中支使工匠故意破坏,给姐姐制造晦气。这不,珍妃真地应了凶兆了吧!传说归传说,无论如何,宝贝白菜保存至今,也真是值得庆幸的了。
进博物院参观游览,每人要配戴一套助听装置。主机挂于腰部,耳机戴在头上。开始接到耳机,我心里嘀咕:自己听力没有问题,有这个必要吗?进了展厅才发现,还真的很有必要。原来这耳机是一个团队一个系统。来到展品前,讲解员只用很小的声音便可使每个队员听得清清楚楚。而且个别粗心的或过分专注于某件文物即将掉队的成员,只要听不到讲解员的声音便会立即警觉,尽快寻找归队。因为有了耳机,展厅内秩序井然,绝无喧嚣嘈杂。与有的景点电喇叭此伏彼起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一位朋友曾出游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堪称旅行家。我回来后和他谈及此事。他也认为在他所到之处,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这一做法是绝无仅有的。
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北京、台北两地的故宫博物院已着手组织两院文物的互展。我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我来说,到台湾参观现有北京故宫文物的机会难得,到北京参观来自台湾的故宫文物倒不会多难。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物的互展,可以使更多的大陆及台湾民众能够看到原北京故宫更多的文物。当然,我的最大愿望还是盼望海峡彼岸现存的北京故宫文物早日回到紫禁城,这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也应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福祉。但这便牵涉到两岸未来的政治前景,如果能看到那一天,才真是我此生一个大的愿望和幸福了。
守望光明
台湾高山族同胞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恶龙吞下了太阳和月亮,整个世界一片黑暗。阿尖哥和水社姐这一对青年男女带领乡亲们用金斧和金剪杀死了恶龙,放出了太阳和月亮。在他们与恶龙搏斗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水潭,北部似太阳,南部似上弦月,名唤日月潭。后来,他们两人变成了两座人形大山,分立潭边,永远保护着光明。
日月潭位于台湾中部南投县山中。是玉山和阿里山断裂盆地积水而成的一个高山湖泊。也是台湾岛上最大的天然湖泊。湖面海拔高度760米,面积7.7平方公里,水深40米。日月潭群山环绕,景色宜人,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
忙完工作,主人邀我们游览日月潭,这也正是盼望已久的。导游讲,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万人游泳日。他要我们六点起床,六点半出发。否则,一戒严就进不了景区了。谁知道,我们还是去晚了。我们的大巴刚到山下便被管理人员拦住。只见一队一队的泳者身着泳装,有的还肩挎救生圈,浩浩荡荡地向山上进发。眼看着要与日月潭失之交臂,我们的领队下了决心:“车上不了山,咱们步行。”大家齐声响应:“对,步行!”九月中旬的日月潭,天气晴好,艳阳高照。没走多远,我们便大汗淋漓了。正发愁间,一辆半空着的接运动员的大巴从我们旁边缓缓驶过。导游求司机捎我们上山。他听说是大陆来的客人,很客气地请我们上了车。
上得山来,只见翠山环抱之中一汪碧水,平静如镜。这就是日月潭了!潭边道路上,一排排的游泳队伍摩肩接踵,潮水般地湧向码头。我发现人群中还有来自洛阳的游泳健将!前面的先行者早已下水。各色的泳装,红的、绿的、黄的……在水面上形成一条宽宽的流动彩带。
游艇驶离北岸,缓缓地行进在水面上。湖光山色,白云蓝天。秋阳温煦地照耀着日月潭。水面在阳光下微微荡起金色的波纹。天地之间,一切那么清澈,明静。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山水画中。湖中一个狭长的绿岛,是日潭和月潭的分界,名唤光华岛。游艇靠上南岸,来到山下。导游说下面参观“悬棺寺”,是供养从日本要回的那片唐僧灵骨的所在。哦,唐僧——玄奘,令洛阳人骄傲的同乡!我拿不准徐导游的台湾口音,心里纳闷:供着唐僧头骨的地方怎么叫“悬棺寺”呢?近前一看匾额,原来是“玄光寺”。啊!玄奘之光,玄妙之光。这里不仅有明媚的阳光、皎洁的月光,还时刻沐浴着玄奘大师的佛家之光、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日潭、月潭、光华岛、玄光寺……这里的一切仿佛都与光明有关。难怪日月潭又称“明潭”。看来绝不只是字面的巧合,这里驻守着光明!
站在玄光寺前俯瞰,整个日月潭的景色尽收眼底。导游徐先生讲,在日月潭的下游有个水电站。可别小看这个电站,它的发电量曾经占全台湾总供电量的三分之二,现在仍保持在三分之一以上。日月潭,不只是个旅游胜地,它还在默默地为人们创造着财富,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和光明。
回程不再乘船。万人游泳活动结束,我们的大巴已从对岸山上绕来玄光寺。车上继续播放来时播了一大半的台湾电影《梅花》。说的是台湾被日本占领时期,一林姓青年为了抗日,辞教从军,妻子接替了他的工作。后来他在一次战斗中失去了一条腿,妻子因为反对日军强迫学生当兵又被乡亲们误会而跳水自杀。林的弟弟—— 一个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青年,心灵受到震撼,以给日人做事为幌子,炸掉了鬼子在一个水电站的办公大楼,自己也身负重伤。老徐讲,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发生在日月潭的故事。听了他的话,我的心情立即沉重起来。眼前浮现出了半个多世纪前阴霾弥漫、暗无天日的日月潭,浮现出了当年挖出玄奘灵骨的南京雨花台的日军炮台,浮现出了至今仍羁留在日本慈恩寺的那块玄奘头盖灵骨……
车速加快。车窗外,日月潭像一块明镜在我的视线中渐行渐远。潭边的山峰隐隐约约呈显出两个巨大的人的形状。哦,那不就是美丽壮烈传说中变成了大山的两位英雄吗?我默默地叨念着:阿尖哥,水社姐们,好好地守住光明吧,为日月潭,为台湾,为我们的民族!
责任编辑王小朋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