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生难改是乡音

2014-07-17刘锴

牡丹 2014年6期
关键词:故乡人耳畔乡音

刘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读小学时我就能背诵贺知章的这首诗,其时只是觉得它琅琅上口,全然没能悟透其中的玄妙。长大后离开了故乡,才知道这首诗中蕴藏着对乡音的一份执著、怀念与呼唤。是的,乡音难改,它奔流在我们血管里,种子一样发芽、扎根。

我出生于辽河平原上的一个小村里。身处穷乡僻壤使我呱呱坠地就拥有了一口土得掉渣的方言,以至于后来离乡读书时,常常因自己操着一腔“土话”而招致同学们的讪笑。那一刻,我觉得乡音是那么的羞涩、卑微和无助。为了融入群体,也为了心底不被人讥笑的那点虚荣心,我就偷偷地学城里人的“洋腔洋调”。但乡音极其顽强地扎根于我的脑海中,以至于“洋话”学得丢三落四,像“郊区音”一样不伦不类,最后竟落得个邯郸学步的地步。大学毕业后,我因工作关系,经常天南海北地跑,于是各地的方言相继闯进耳畔,我学来学去,终于“四六不靠”,一嘴的南腔北调!

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使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幼稚与可笑——为何要把乡音改掉,而去应和别人的生活呢?干嘛为难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乡音?每到一个新地方,尽管我嘴上说着一两句方言俚语,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愧疚和乡愁,“客里清愁无可奈,卧听檐溜泻秋声”,深为乡音鸣不平,内心深处承受着良心的拷问和灵魂的鞭挞。

有一次,我出差到呼和浩特。走在大街上,听着满街的“鸟语”,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心里真有一种客居他乡、孤苦伶仃的凄凉、寂寞感,自己犹如来到了另一个星球,竟然与这个空间格格不入!在市中心广场歇息时,蓦然,一句熟稔的辽南话传入耳畔!惊喜地举目四望,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给身边的小姑娘讲解广场奔马雕塑的含义!我三步两步跑过去,像大海中的落难者突然间看到了舢板一样与她们兴奋地攀谈起来!熟悉的乡音瞬间驱散了我心头久淤的凄凉与孤独,一缕阳光暖暖地照亮了我的心房!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位大嫂也高兴得不得了,打机关枪似的问这问那——她随夫从鞍山市迁居呼市已五年有余,在这塞外边陲很少能碰上老乡——她兴奋得竟忘了介绍自己,但我从她的眼眶中,分明看到了一种晶莹的液体在闪动!这是对乡音的追忆和渴望啊!还有一次,我到内蒙草原去收购皮张,15天的差期,我像是被判了15年徒刑:听不到一句汉语,喝不到一口开水,吃不到一个水果——这绝非夸张!巧的是,当我深入一个叫“乌兰奥都”的小镇子时,竟在那里遇到了一位鞍山籍的皮毛商!久违的乡音重又响彻耳畔,犹如天籁之音在辽阔的草原上奏响!那位大哥说死也不放我走,拉着我进了蒙古包。马奶酒,抓羊肉,奶酪,酸奶汤,喝得是天高地阔,吃得是山高水长,“酒酣胸胆尚开张”,红光满面,一腔豪情,大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豪气!——当然,不为这酒,不为这肉,而纯粹是为了这一腔难以割舍的乡音!

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懂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真有比金子还要贵上几千倍、几万倍的东西……

乡音,这种带着铜质的声音经过了历史和岁月的打磨,愈发鲜亮而青葱,它渗进了每一个游子的血脉,为游子在异地他乡撑起了一方晴空和大写的人生!“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音,不正是滋养故乡的一腔热血吗?不正是故乡人用祖祖辈辈的乡情滋养出来的一种刻骨铭心的乡土文化吗?

人事倥偬,乡音难改!

endprint

猜你喜欢

故乡人耳畔乡音
乡音永久
纯净之魅
最美故乡人
论汪曾祺小说《故乡人》中王淡人的人物形象
怀月
乡音如歌
假日派对单品
故乡人
乡音
乡音